摘要:「我認為歷史上多數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出現都是偶然事件,而研究機構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提升這類偶然事件發生的概率。」張宏江說道。他所牽頭的「創新型研究院」,即是一種積極探索,短短3年已展現一派生機。
當前的AI版圖中,智源研究院已成為一家“現象級”機構:
智源“悟道”是中國大模型領域當之無愧的引領者,幾個月間連創“中國首個”與“世界最大”紀錄,1.75 萬億參數量,是之前出自OpenAI的標志性通用大模型 GPT-3 足足十倍;
智源學者:匯聚世界級 AI 科學家近百人,人才團隊近 260 人,累計支持發表國際AI頂會頂刊論文1470余篇;
幾個AI內行生態圈,展開一派生機勃勃的交流研討生態環境:
一年一度的智源大會,以最綜合、最內行、最前沿特色,在AI內行圈層享有盛譽;智源社區匯聚10萬AI內行,緊密連接3000+頂尖學者;青源會則拉起獨具特色的“青年學者”大旗,連接百位海內外青年學者,
令人震驚的是,這家能和「世界級選手」同臺競技的研究院,才剛剛度過它的三周歲生日。這家如此年輕的,且不背靠大廠的創新型研究機構,是如何啟動 AI 研發的正向飛輪的?
硬科技起飛,新身影亮相
筆者在兩個月前的 HICOOL 2021 全球創業者峰會首次關注到智源研究院:
當時,雖然張宏江已是人工智能領域橫跨產研投三屆響當當的老將,卻帶著“智源研究院理事長”的新身份亮相,和紅杉中國沈南鵬、創新工場李開復等業界大佬,共論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業新機遇。
硬核科技已成為當今科研與產業界共同瞄向的大趨勢:沈南鵬認為中國創業主題正發生深刻改變,創業創新越來越回歸原創和硬核的科技創新;李開復指出,「硬科技創業迎來最好的時代。」當前科技交叉、政策支持、創業環境越來越好,AI 正是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技術方向。
張宏江,則以一家創新型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的新身份,站在人工智能原始創新發軔的最前沿,發出呼吁:「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時代,為科研與創業提供了時不我待的新機遇!」。
成立于2018年11月的智源研究院,旨在聚焦原始創新與核心技術,推動學術思想、發展政策、頂尖人才、理論基礎、企業創新五大「源頭創新」,憑借高效推出矚目成果,已成為中國創新型研究機構的代表之作。
身處 AI 研究創新第一線,智源把眼光看向了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簡稱「大模型」)。
此前,由 Open AI 開發的GPT-3為大模型領域的標桿,巨大的規模與極強的通用性給學術與產業界極大震撼。遺憾的是,中國大陸學者在訪問申請方面,始終困難重重……
智源自2020年底便進行“悟道”大模型項目立項,短時間就組建了一支來自清華、北大、人大等不同機構的120人特戰團隊,集中力量辦大事快速推進,在2021年6月即發布了10倍于GPT-3參數的悟道2.0,更新迭代中一路引領了這一輪中國大模型研究熱潮。
張宏江分享到:「如果將 AI 比作電力,那么大模型則相當于『發電機』,能將智能在更大的規模和范圍普及。」
未來,大模型的智能能力在將成為一種公共基礎資源,像電力或自來水一樣隨取隨用。每個智能終端、每個 app,每個智能服務平臺,都可以像接入電網一樣,接入由 IT 基礎設施組成的「智力」網絡,讓智能能力完成日常中方方面面的任務,幫助人類從枯燥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生產力的發展。
三年而勵,務實的創新型研究院
日前,在位于五道口的新家智源大廈,智源研究院迎來3周年紀念日。
三年來,智源始終抱定“人”是一切創新的核心,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匯聚人的創新潛能,在「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兩條路上狂奔,體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與效率。
3年「智源模式」探索,擺在人們眼前的是10張亮眼成績單:
智源學者、智源社區、青源會、智源大會,組成了4個從專家到大眾、從青年到壯年的AI生態圈,一派生機;大模型+大平臺重大布局,引領大模型時代基礎建設;還有我國第一個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準則《人工智能北京共識》;與多家企業建立產業開放實驗室等。
從科研機制到人才計劃,從行業共識到產業落地,智源研究院這“10張成績單”,全方位涵蓋人工智能創新的方方面面。
在張宏江為Yann LeCun的自傳《科學之路》寫的序言中有一段話,可以看做是他三年“科研創業”的心路注腳:“歷史上多數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出現都是偶然事件,而研究機構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提升這類偶然事件發生的概率。智源要做的就是希望通過構筑協作社區,打造用于未來研究的計算和數據平臺,更重要地是,集結最優秀的同行,專注未來可能產生原始創新與長期影響的領域(包括過往投入不足、重視不夠的領域)等一系列機制和努力,讓創新系統更高效地運行,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中國出現突破性成果的概率增加。”
一句話,建設科學的系統以提升成功概率,而不是簡單追隨、復制任何一種成功。
年輕國際化,代表作文化
不同于傳統研究院所,甚至不同于一般創新型研究院的做派,站在智源三周年的里程碑節點上,張宏江沒有任何高調務虛的發言,只是挑了了10個溫暖實在的「小」故事,和青年人動情地分享一些體會。
在演講開頭,面對「風華正茂」的封面照片,這位「老將」感慨萬千,有些語遲:
轉眼間,畫中人已是華發滿頭,從MSRA揮灑青春,到商業、金融幾經輾轉,最后又重歸了科研這個起點,走上了至今3年的「科研創業」道路。
創業維艱,從一個角落,一間辦公室,到站在今天煥然一新的智源大廈,張宏江立下了一個flag——智源永遠要做最年輕的研究院。永遠追求創新的研究、方法論、研究體系;永遠和年輕人站在一起,擁抱最新鮮的血液,最先鋒的思想,永遠保持創新源動力。
智源在創立之初,格局就瞄向世界一流研究,瞄向改變人工智能的下一個10年,希望推動頂尖人才、學術思想、發展政策、理論基礎、企業創新方面的五大源頭創新。
怎么考量做事情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張宏江格外強調是否有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期待智源能夠判斷出人工智能的大方向,并在這個大方向上做出標桿性的成就。
「悟道」大模型能夠以突破想象的速度,發揮在中國大模型領域的引領性作用,就得益于智源對「人工智能大模型時代到來」的果斷判斷。
團結大家做大事,智源支持近百位頂尖「智源學者」自由探索,組建大規模、復合背景的「悟道」公關團隊,與清華AIR智能產業研究院成立聯合中心等,進行靈活的組織資源搭配,搭載各種科研生命力量無限發展成長。
「功成不必在我,只盼功成之時,有我貢獻的一份力量。」
張宏江毫不遮掩對青年人的支持,推崇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把更多的年輕人送進“名人堂”,而不是給那些已經進了“名人堂”的人錦上添花。
他驕傲地介紹智源信奉的「代表作文化」:不問出身,不看論文數,不以資歷論英雄,只看是否取得標桿性成就,有沒有成為標桿的潛力,有沒有創新創造的內在熱情。要為「高價值潛力」的人押上寶貴的時間與資源,為未來增量開源。
對年輕人創新、個性的包容和支持,也融入了日常小事,就像一位算法工程師分享的那樣:「智源就像一座動物園,可以包容任何一種性格的人,在這里找到舒服的姿勢做出貢獻。」
三年而勵,這位花甲之年又走上科研創業路的老將,和他所帶領的這家「理想主義」創新型研究院,還將帶來怎樣的「代表作」?相信很多人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