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那個吳小明(號榜)(ID:haorank123),作者:第二秘書,授權轉載發布。
昨天談論聯想和司馬南那檔子事,被很多人罵出了翔,罵我的人里有左派的也有右派的。左派的說我收了聯想公關的錢幫聯想說話,右派的說我太抬舉司馬南了,說我貶低了聯想。
你看,還是蠻有意思的,在網絡的世界里說話,還是很不容易的。我知道,迎合占上風的那波人,我能收割不少流量。但我不止于,既然是表達,我就說出我真實的想法。
這年頭做自媒體不容易,行業內卷得很,但我偏不想迎合那些人,原因很簡單,我有我的目的,我希望我的粉絲是有思考的人,喜歡追求優質信息的人,如果兩者都做不到,至少是不一上來就喊爹罵娘的人。其他的,跟我沒關系,他們不是我的粉絲,我也不在乎,我只在乎我想在乎的人群。
就這么一回事,從IP打造的角度,你不可能符合得了全世界人的口味,你只需要符合那群跟你同頻的人即可,這是我做自媒體的初衷和目的。如果關注我的人,喜歡一些雞血滿滿的內容,那好,請取關,出門不送。
這個公眾號的定位,Slogan已經說了很清楚,“商業、價值和IP”。說白了,關注商業趨勢和機會,做有價值的觀點和分析,同時站在IP領域的前沿,為個人和企業積淀品牌IP認知。
僅此而已,我胸無大志,也不想改變世界,反正就順著性子說,能影響一個人算一個人,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
好,交代完畢,下面轉正題。有粉絲在后臺希望我聊一下深圳奶茶店賣1000元一瓶橄欖汁的事兒。
奶茶店里,橄欖汁賣1000元,無論原料多貴,這件事都不合理。
你要說某頂級日料店里一瓶礦泉水賣1000元,我倒覺得蠻合理的,因為高級的日料店,就是專門給土豪顯擺的,你一瓶礦泉水賣到1000元,也符合那個市場環境,哪怕賣的這個水,是自來水,也沒有什么毛病,因為人家賣的是環境和品牌。
但是你一個奶茶店,開在路邊或者商場里的,主要是老百姓進來消費,里面的產品大多數也就幾十塊錢,突然推出一款價值1000元的產品,如果不是老板腦子有問題,就是其他目的。
很多網友說,橄欖汁賣1000元是割客戶的韭菜,聽起來挺符合邏輯的。問題是,哪顆韭菜會讓別人這么割?換成你你愿意嗎?消費者又不傻,他們雖然不一定有分辨能力,但也不會冒險砸1000塊來買一瓶飲料。
消費心理學上有一種對比行為,就是你在一個高消費的場所,買到一個看起來不那么貴但標價又很貴的產品,依然覺得很合理。比如你在蘋果官網買蘋果手機,然后順便想買蘋果耳機的時候發現蘋果耳機也不便宜,但你依然會接受。可是你買小米的千元手機,發現他們官網有一對一萬塊的耳機,你可能就會考慮一下,斟酌透了才敢做決策。
所以說,奶茶店推出1000元的橄欖汁,要么就是奶茶店老板腦子有問題,要么就是有其他目的。
資料顯示,這家奶茶店的控股股東是喜茶,奶茶圈非常會營銷的一個主,新茶飲行業的老大,聚合了行業一群最聰明的大腦,肯定不是亂拍腦袋做出這個決策的,而是有別的目的。
那么,推出1000元的茶飲,不是割消費者的韭菜,那割誰的韭菜呢?
美國有一個很牛逼的事件營銷操盤手,寫了一本在營銷行業特別神的書,叫《一個推手的自白》,但我覺得臺灣版的題目更加接近,名字叫《被新聞出賣的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聳人聽聞的新聞,是被人為操縱出來的。
你說它假嘛,它是真的發生。你說它真嘛,它又不實際。
比如這個奶茶店推出的1000元一瓶的橄欖汁,是假的嗎?不是,人家真的有貨。但那是真的嗎?可不一定,因為你會發現經常缺貨。所以這件事,最后變成了什么?變成了一個全民熱議的新聞。
新聞里,大家都說這家奶茶店瘋了,或者說這家奶茶店老牛逼了,賣1000元的奶茶。所以一夜之間,你們都知道了這家奶茶店,誰告訴你們的?就是那些不嫌事大的媒體和網紅。
對于媒體和網紅來說,他們的恰飯模式就是販賣信息,信息越稀缺,越獨特,他們就賣得越好。而這家奶茶店,非常清晰媒體和網紅要什么,然后給他們輸送稀缺獨特的信息。
這就是被假新聞操縱的世界,利用媒體和網紅的需求,制造半真半假無法追究的新聞內容,然后給媒體和網上輸送。媒體拿去販賣,最后得到共贏。
這種新聞策劃模式,在互聯網或者部分行業由來已久,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本質上,跟很多互聯網公司宣布投入1000億搞共同富裕,或者布局元宇宙是一個套路。就是事情的確是有這么一回事,但我實際上是蜻蜓點水,真正的目的是忽悠媒體和網紅來幫忙炒作自身的品牌。
這種套路,我們的老祖宗其實很早就用過。
公元前359年,商鞅為了打響自己變法的公信力,在南門豎了一根木頭,當眾宣布道:“有誰能將這根木頭由南門扛到北門,賞銀十兩。”一開始大家只是看熱鬧卻無人執行,于是他將賞銀加到了五十兩,終于有人扛起了木頭,商鞅立刻賞他五十兩銀子。這件事情一下子就傳遍了全城,很快便國人皆知。
你看到了沒有,商鞅在南門為什么只是立一根木頭,而不是兩根三根四根?因為扛一下木頭就能獲得五十兩這件事,沒法成為常態,他只能做一次,做多了,他會虧。而通過一次的噱頭,就達到了全國皆知的小目標。
這家奶茶店,其實也沒有那么多1000元的橄欖汁,因為橄欖汁這個東西,產量少,還有季節性,而且沒幾個客戶能消費得起,你存太多貨,成本高,賣不出去就廢掉了。
所以推出這個產品,肯定是不賺錢的。但為什么奶茶店還這么搞?因為造新聞的需要。
它要收的,不是消費者的智商稅,而是媒體和網紅的智商稅。你滿大街的討論,熱議,還請來工商局查,人家早就已經達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