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鳥哥筆記 Cindy,授權轉載發布。
近期在短視頻平臺上突然涌現了一大批檸檬頭,如果你經常關注B站的生活區,會經常看到這張圖片掛著不同的臉,甚至會被檸檬頭刷屏。
隨著B站檸檬頭的熱度越來越高,抖音上的檸檬頭也開始增多,短視頻平臺似乎被檸檬頭攻陷了。
甚至還有抖音博主出了檸檬頭教程,教大家如何做檸檬頭特效。
B站和抖音的檸檬頭視頻
一個沒發過視頻的素人號隨便發上一段檸檬頭,在B站就可以獲得幾十萬的播放量,彈幕和評論都十分活躍,看上去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檸檬頭的前世今生
這個特效出自抖音的“萬物五官”功能,是一款視頻制作輔助道具。
“萬物五官”里面有許多背景圖片可供選擇,特效會提取出你的五官放在背景圖上,還可以自己任意調整,而這個功能界面的第一張圖就是檸檬頭。
在檸檬頭火起來之前,檸檬往往是和“酸”聯系起來的。
2019年火起來的檸檬表情包,可以出現在任何場景中,網友也樂得以“檸檬精”自黑,“我檸檬了”等同于“我酸了”。
檸檬頭也會出現在一些P圖中,但往往是表達羨慕嫉妒恨的情緒。
現在,檸檬頭又被新的潮流賦予了一層“社死”的含義。
而水果加上人的眼睛和嘴巴,這種形式最早見于系列視頻《Annoying Orange(煩人的橙子)》,2009年開始由daneboe發布在Youtube上,以搞笑的制作風靡全網,其主角就是一個有只有眼和嘴的橘子。
這個煩人的橘子每天都會在廚房里騷擾別的水果,做鬼臉,怪叫,講笑話,還會讓自己的沙雕傳染,在廚房里展開一場場有趣的對話。
這些視頻在剛上線的時候就大受歡迎,2012年視頻總點擊量達到10個億,制作人也成了百萬富翁。
隨著時間的推移,橘子的熱度越來越低了,但還是有許多人記得橘子的存在,經常有人去評論區打卡“參觀”。
現在的檸檬頭視頻繼承了橘子那沒鼻子的臉,但少了一些精心制作的痕跡,變成了一場許多普通人參與的大型“社死”系列喜劇。
B站喜歡“玩尬的”
檸檬頭特效雖然出自抖音,但卻是在B站火起來的,內容往往是和大家匿名分享一些尷尬經歷。
起因是一位畫師使用這個特效制作了自己和約稿人交涉的搞笑故事,獲得了不小的播放量,引起許多創作者也開始紛紛分享。
檸檬頭在B站流傳的第二波小高潮,是名為@東北Lisa分sa分享自己在菜市場偶遇前男友的經歷。仿佛“晉江小說照進現實”的訴說,加上社死的尷尬元素,勾起了許多網友的圍觀,也使得許多人模仿著制作視頻,聊自己和前男友的奇葩故事。
網友戲稱這些檸檬頭視頻為“前男友專區”,自己像趕場子一樣同時追著好多“連續劇”。
普通人的日常故事,令人有天然的親近感,曾經的“肯定不會有人看”在B站爆火也是同樣的邏輯。
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特效,但隨著大家共同創作的塑造,檸檬頭成為了一種標志。看到檸檬頭視頻,往往就是網友要分享社死經歷了。
較高的播放和互動與B站的社區文化也是分不開的,B站的豎屏視頻和B站短視頻化使得UP主發布視頻的門檻進一步降低,活躍的社區氛圍和網友的主動參與,共同促成了這場圍觀的狂歡。
其中共同語言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東北Lisa分sa最初火起來的視頻標題中“關于……這件事”這個句式就是一個流行的梗,起源于B站網友模仿輕小說常用的標題句式。
在評論區還會有許多“造梗”,將檸檬頭視頻中提到的“約稿笑話”、“晉江文學”、“前男友專區”等搞笑點,發展成各種各樣的“黑話”。
流行梗又進一步傳播到其他的平臺上,反哺了抖音,抖音平臺上分享類似經歷的檸檬頭視頻也增多了。
“社死”題材生命力常青
“社死”全名為社會性死亡,此前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就已經是許多人的網絡常駐地,組員自嘲為“尸體”。
在這個小組的簡介中還有對“社會性死亡”的解釋。
在這里你可以放心分享自己的尷尬經歷,如果需要共情的可以找到同類一起“默哀”,如果愿意用幽默化解,也可以在一片“哈哈哈”中釋放自己的壓力。
檸檬頭視頻比起豆瓣的社死帖子,多了聲音和表情的表達能力,也就更具有感染力。
對于發言者來說,需要一個樹洞來傾訴自己的遭遇。因為匿名帶來的安全感,反而會比正常交流暴露出更多的真情實感。
而對于傾聽者,這種打破常規的經歷,可以讓大家意識到生活的荒誕不經,從而跳脫出日常的壓力。
通過自嘲和共情,兩方還能拉近關系,互相稱呼起“兄弟姐妹”。
當然,這些經歷貴在真實,生活永遠比你想象中更奇妙,這些不經雕琢的個人敘事,或許比段子手絞盡腦汁編出的故事更精彩。
不過檸檬頭視頻走紅之后,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
有些人會通過視頻中的一些細節,試圖找到檸檬頭背后的真人,這種行為破壞了匿名這個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則,使得被“扒”的UP主被迫停更甚至刪視頻。
“檸檬頭”們的分享原本是為了避開身邊人,用匿名分享的方式將尷尬的感受消解,但這些人卻偏偏要打擾他們的生活。
這無疑是對事主的二次傷害,也侵犯了他人隱私,有違法之嫌。
同時也有一些人借著匿名的場景,開始制作一些刻意迎合低俗的內容蹭熱度,將匿名的告解室變成了曖昧隱晦的場景。
原本多用于分享日常的視頻特效,變成流量密碼后,也在逐漸失去原本的味道。
但屬于大眾的社死文化依舊充滿著生機,下次或許又會以另一個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