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轉載發布。
今天跟你們聊的話題,是從產品功能的變化去看產品底層的邏輯。
周末有個做公眾號的朋友興奮地跟我說,公眾號現在可以一天發布多篇文章了,再也不用忍受一天一發的尷尬了。
這個新特性我之前就留意到了,目前應該還在灰度中。我有兩個公眾號,其中有一個號就被灰度到了。
其實這里面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群發」,一個是「發布」。這次出的這個新功能,實際上是「發布」。
群發功能就和之前一樣,絕大多數訂閱號形式的公眾號每天只有一次推送機會,被群發的文章會推送給所有關注者并出現在訂閱號信息流里。
這個特性是從9年前公眾平臺剛上線就一直保持至今的,當然,有少數一些號是能一天多發的。
新出的發布功能,可以讓作者生成一篇正式的公眾號文章,文章可以被轉發、評論、嵌入群發文章、加入話題或自動回復等,并且有單獨的數據統計。
簡單說,通過發布功能生成的文章和正式文章沒什么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不會群發推送給所有關注者。
那么,既然無法通過群發推送給所有關注者,發布這篇獨立的文章又有什么意義呢?
放心,微信團隊不會去做一些沒有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個新特性除了能緩解一天一發的尷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之后的產品升級打開空間。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理解目前微信公眾號的產品邏輯,以及微信團隊想做什么。我說的不一定對,但一定具備完整的邏輯供你參考。
都知道,公眾號自從被折疊后就分成了訂閱號和服務號,訂閱號有單獨的入口,服務號會出現在一級聊天列表。它們的定位不同,對應的規則也不同。
我們常說的公眾號,實際上指的還是訂閱號。訂閱號作者每天可以推送一篇文章給讀者,少數訂閱號可以一天多發。
在原來的產品邏輯里,訂閱號只有「訂閱推送」這個功能,即你只會收到你關注的號推送過來的文章。
后來,訂閱號上線了「算法推送」功能,不管是在文章底部還是在訂閱號信息流,你都能看到自己沒關注、且被系統推薦過來的文章。
以上兩個邏輯,我們可以通過這張圖看到全局。
在這套邏輯里,我們可以把公眾號作者當成內容生產者,把讀者看成內容消費者,而微信本身就是內容分發者。
在原來的產品邏輯里,基于作者和讀者之間「群發-推送」的模式構建了一條內容分發單通道。這個通道的優勢是基于用戶的主動意愿接收內容,但劣勢就是所接收的內容具備一定的局限性。
所謂的局限性,就是用戶沒有其他渠道去發現新的內容和新的號,完全被封閉在自己的社交圈層里。
因此,算法推送上線了。
算法推送的主要目的是彌補原有內容分發能力的不足,它能將優質內容挑選出來并盡可能多的分發給需要的用戶。
同時,也讓那些優質的號有機會被更多的用戶發現,這是個能起到雙邊價值增量作用的策略。
算法推送的引入,相當于在原有「群發-推送」的單通道基礎上,又新增了一條「群發-推薦」的新通路。在內容分發者的視角,這就相當于構成了雙通道,提高了內容分發的效率。
分發的渠道和效率是提升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就是內容生產者生產的內容數量。
算法推薦的是優質的內容和號,識別出優質的前提是有足夠的量。
如果在原有的串行群發模式下,一天一發的生產量明顯會限制產能。而這一點,完全就是微信的規則導致的。
所以,猜測微信要突破這個限制、同時又不能破壞原來一天一發的規則。這個選擇,就是在平衡用戶體驗和內容生態。
因此,發布功能上線了。
發布功能既沒有改變原有一天一發的產品邏輯,同時又允許作者一天發布多條內容,并且這些內容同樣具備傳播和互動的能力。
這么一來,相當于打開了一條內容生產的口子,讓作者生產的內容有更多的分發機會。
到這,整個鏈條才算完整了。
可以這么說,以前公眾號作者生產的內容主要面向的是關注自己的讀者,之后可以更多的借助算法推送面向更廣泛的讀者。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公眾號內容池既要支持訂閱推送,也要支持算法推送。
第二,讀者有渠道看到非關注的內容和號。
第三,作者有方式能生產更多的內容被算法挑選。
第一點已經滿足了;第二點現在也有渠道,包括前些天說的同樣在灰度中的訂閱號信息流推薦改版也是在做這件事;而第三點,就是這次發布功能出現的意義。
從單通道升級為雙通道、釋放內容生產者的產能、豐富內容池的數量、提高算法分發的精準度。
如此看來,這就是一套完美的產品組合拳。
發布功能的上限,至少對「話題」功能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已發布的文章可以被添加到對應話題下,如果用戶訂閱了該話題,同樣能在訂閱號信息流收到通知。
這么說的話,確實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一天一發的尷尬,但前提是用戶訂閱了相關話題。
看懂了這套邏輯,作為內容生產者,你還會擔心公眾號最近的各種動作是在做限制嗎?
我之前說過一個觀點,微信團隊不會傻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也不會干拆東墻補西墻的事兒。
有些新東西剛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引起不安,這種不安大多數其實是沒看懂。等逐漸緩過神來,等慢慢實際體驗到,或許才會發現變化都是朝著積極的方向去發展的。
我之前還說過,對于公眾號的新作者和老作者來說,又一次紅利期已經來了。你可以繼續不看好,但你不可忽視這是一次機會。
我星球里有個成員已經驗證了這一點,而且是有數據的驗證。
對于內容生產者,只需要用心認真的生產內容,就算你沒有基礎量,平臺也會發現你并且讓你被內容消費者發現。
內容消費者不會排斥優質的內容和號,大家都有出圈的機會,這是一個共同繁榮的機制。
以上,是公眾號的產品邏輯。
下次,我會分享一套視頻號的邏輯。為此,我準備寫一個系列,總結最近這半年來對視頻號的觀察。
在我看來,視頻號是比公眾號更大的一個機會和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