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煙火,還原中國
- 直播的第三種可能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語境,授權轉載發布。
“他們總問我對中國有什么看法,喜不喜歡中國,可我就是中國人啊。”
彼得洛夫董德升一張口就是一股地道的大碴子味。
這位有著歐洲面龐和藍色眸子的大叔,實則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黑龍江遜克縣人。他在快手賬號簡介里特別聲明,自己“一點俄語不會”。
6 月 9 日,董德升現身環球網快手直播間,和其他 5 位東北嘉賓接力完成了一場直播。有人宣傳家鄉的農產品,有人把東北故事寫進歌里。
這場直播主題為“煙火人間” 東北篇,截至目前播放量高達 3500 萬。它更像是一部未修飾的微型紀錄片,記錄者和被記錄者都是“自己”。快手的老鐵們在不設防、最自然的狀態下,對家鄉文化和個人生活,完成了一次展示和創作。
今年,快手除了探索如何發揮直播作為商業基礎設施的作用外,也在探索直播在秀場和帶貨以外的第三種可能——內容直播。
秀場直播展示美好,直播帶貨功能性強。而內容直播是記錄,用即時的、互動的、不加剪輯、不加修飾的方式,講述中國大地最真實的故事。
這也是在快手,看見每一種生活的真正意義。
直播煙火,還原中國
在黑龍江北部邊疆遜克縣,俄羅斯長相的董德升轉動直播鏡頭,“我們在黑龍江的中游,這座山就是小興安嶺,這邊是黑龍江,對面就是俄羅斯”。
下午 6 點,太陽還沒落山,江水和天際相接處泛著金光。固定好設備后,董德升開始給釣桿上的 6 只魚鉤上掛好蚯蚓食餌。在等魚上鉤的間隙,他轉頭對著鏡頭說,“一會我帶大家找一個小瑪瑙”。北紅瑪瑙是遜克縣的特產之一。
董德升是中國境內一萬五千多俄羅斯族人的一員,也是萬千東北農民中的一員。 100 年前,他的曾祖母從俄羅斯逃難來到遜克縣定居。
扎根在這片黑土地的董德升,每天都會在快手分享自己的農民生活。鏡頭之下,無論是下地干活、江邊撈魚、還是親自抹炕,他永遠能夠用露出 10 顆牙的標志性笑容,平凡樸實,卻洋溢快樂。
直播中,他收起魚竿沿河往家走去,淳樸的笑容依然掛在臉上,手中的鏡頭跟著他的腳步一顫一顫,像是走向平凡又真實的幸福。
有人會用“土”形容東北,也會有人會用“土”來形容快手。但“土”并不等同于low,也可以解讀為接地氣。當樸實的東北人“冒著傻氣”直播時,煙火的味道就更濃了。
直白的真實感,反而儲蓄著很大的能量,最能打動人。
董德升在直播中說“快有蚊子了”,而此時,在東北的“對角線”,地處西南的四川甘孜藏區深處的大山依然料峭。
每年這個季節,藏族姑娘卓瑪就會和家人來到海拔 4800 米的高山挖掘松茸及蟲草。收青稞、挖蟲草、采松茸都是她在快手記錄的生活日常。
“我從小是挖蘑菇長大的。”卓瑪在今年接受美國《時代周刊》的采訪時說。
6 月 23 日,卓瑪穿著一身粉色的藏族服飾出現在直播間。這一次,直播鏡頭沒有對準開闊的山野,而是從卓瑪家門口的石階開始,慢慢轉場到房間內。
卓瑪舉起手機,帶領直播的觀眾云參觀自己的住所,“分享”藏族的特色美食:奶渣、酥油茶和青稞。
“牦牛的奶用處特別多,酥油和奶渣都用它做的。”卓瑪向大家解釋。她一邊干活,一邊不自覺哼起了藏族小調。
卓瑪還要留在山里“挖蘑菇”,這種單純的生活,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中國西南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記錄民族意味著走向世界。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是大時代的縮影,折射出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文風貌和社會環境。就在剛剛過去的 6 月,兩場直播與東南和西北篇主題直播一起,構成了“煙火人間”。
“煙火人間”是快手直播聯合環球網發起的首檔地域人文紀錄片直播。這次直播共邀請了 24 位素人。他們不是所謂的紅人明星,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時他們來自天南海北,最終拼成了一幅“中國地圖”。
在“煙火人間”里,你能看到東北勤勞安居,知足常樂,愿意創造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西北手藝傳承,將時代元素融入家鄉文化,延長傳統的生命力;西南民族多元,開放兼容,努力打破與外界的屏障;東南強勢涌入,外來打工和創業的人們,在各行各業尋找機會。
直播的第三種可能
快手之所以能夠將“煙火人間”定位在地域人文紀錄片直播,這與快手的平臺特性有關。
快手的slogan是“在快手,看見每一種生活”。快手聯合創始人、CEO宿華說,快手最重要的是記錄,以普通人的視角記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紀錄更真實、接地氣,更貼近紀錄片的標準。
然而,光有記錄還不夠,還需要被看見。
宿華說:“中國 14 億人口,大多數人一生都得不到別人的關注。我們希望將注意力作為一種資源,能夠像陽光一樣灑到更多的人身上,不是像聚光燈一樣聚到少數人身上。”
這是快手的初心,也是快手舉辦“煙火人間”的理念。
過去,人們往往很難將直播和紀錄片聯系起來。直播靈活跳脫,即時互動性強,能夠拉近觀眾與主播之間的距離;紀錄片沉穩嚴肅,適合用于刻畫人物或是揭示某種社會現象。
但兩種看似不相容的形式卻有一些相同的精神內核。
紀錄片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真實是紀錄片的核心,客觀是紀錄片的標準。而直播內容不經過修飾、剪輯、加工,是從極大程度上保證真實客觀的一種方式,而快手上接地氣的內容也更容易讓普通人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
此外,紀錄片通常通過記錄小人物來展示大時代。而在快手,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正在用直播及短視頻記錄時代。
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與快手聯合發起的首部抗“疫”手機短記錄片《手機里的武漢新年》,就打破手機短視頻和紀錄片的次元壁。
導演孫虹在與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的訪談中說,短視頻的紀實影像的資源庫,是一個很珍貴的資源庫,對未來的紀錄片創作者來說,一定要重視紀實影像資源庫的價值,發掘更多的內容。她還認為UGC的影像在群像的描繪取向上有自己的優勢,構建了更整體的社會事實。
2020 年,直播從秀場時代轉變為帶貨時代,秀場直播和帶貨直播儼然成為直播領域的絕對主流。
但即便如此,快手仍不放棄挖掘直播的第三種可能——內容直播的價值。
今年以來,快手的直播團隊已經連續推出了多場兼具內容質感和紀錄片屬性的直播內容。五一勞動節,他們推出了“一日人生”接力直播策劃、選擇了 19 位勞動者,在一天的時間里接力直播,從升旗開始,從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結束。六一兒童節,他們又推出了“神奇小孩”直播,這些孩子中,既有少林寺的小沙彌,又有雜技班的天才少女,在真實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直播的趣味性。
如果說,”一日人生“和“神奇小孩”等直播是快手直播對高信息密度內容的嘗試,那么“煙火人間”就是快手直播團隊野心變得更大的證明——通過人的視角去展示中國,還是直播的形式,這無疑是一個超大的難題。
但這一系列直播最后的累計觀看,卻說明了這種形式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不僅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幾場直播,快手都選擇了大的央媒作為合作媒體,如一日人生VS人民視頻,煙火人間VS環球網。具體而言,快手策劃內容并聯系用戶,而央媒則貢獻出自己的快手賬號用于用戶直播期間的整體導播。
換句話說,快手為媒體輸送內容素材,媒體則通過賬號為快手的內容背書,實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媒體本身的粉絲量級,也讓放大了這些直播的影響力,讓聚焦普通人的直播也能輻射到更大的群體。
據快手官方數據,快手每日活躍用戶規模突破 3 個億。 2019 年,有2. 5 億人在快手發布過作品,累計庫存視頻 200 多億條。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影像記錄,無形中構成了海量的紀錄片素材庫和選題庫。
可以看出,目前,快手在內容直播這個品類,已經探索出了一整套的打法和方法論。內容選題上,他們即會根據不同的節日推出不同的主題,有時也會緊跟熱點。例如,刺猬公社了解到, 6 月 8 日,快手直播推出的快手夜市策劃,就是直播團隊在地攤經濟的熱點出現后,用三天的時間策劃的。
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內容的操作形式,已經非常接近紀錄片。
事實上,宿華對快手的紀錄片屬性早有“預謀”。他曾說,期待快手在幾百年以后成為一個“記錄博物館”,希望讓今天的人能通過快手讀懂中國,讓更多以后的人也能看到今天的時代影像。
有煙火的地方就是人間,有真實記錄,就能看見中國、看見每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