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
當我們身處異地,耳畔響起熟悉的口音,抑或是一句地道的土語,親切感油然而生。即使是陌生人,也忍不住問候一句:“你也是那里人啊”。
方言天然形成,未經修飾,具有生生不息的頑強力量。熟悉的鄉音,是遠在異鄉的情愫,承載著難以割舍的鄉愁。一句方言出口,外地人一頭霧水,老鄉卻笑得合不攏嘴?;蛟S這就是方言的魅力,它帶給每個人的體驗是獨一份的。
常言道“十里不同音”,方言作為每個人關于家鄉的獨特記憶,孕育著一方水土,承載著一方兒女的秉性與風骨。不論身在何方,家鄉話總是根深蒂固,刻入我們的一生,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然而現如今,不少方言正悄無聲息地離我們遠去。根據國家地理學會提供的數據,在全球使用的7000多種語言中,每兩周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在我國可統計到的130多種語言中,有半數語言的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其中25種使用人口不足千人。而這其中不少方言,幾乎只有老人家還在使用。
鄉音不再,鄉愁何所寄托?方言保護刻不容緩。最近,訊飛輸入法聯合中國方言研究院共同發起“童”話鄉音——兒童浙方言文化傳承公益行動,助力浙方言文化傳承。
方言的傳承和保護得從娃娃抓起,老輩傳少輩,子子孫孫無窮盡。針對浙方言“老化”問題,訊飛輸入法將此次公益活動的參與對象定位為少年兒童。11月12日,公益團隊來到金華開發區現代實驗學校姜山頭校區,將方言保護與地方文化傳承生動結合,通過“歌唱故鄉民謠”、“描繪浙土風光”、“推廣民俗文化”、“講好名人故事”等一系列趣味活動,鼓勵孩子們在歡樂中傳承地方文化基因。
此外,訊飛輸入法“我AI說方言”微信小程序同步上線了“童”話鄉音互動專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激發更多人的方言保護熱情。參與者可以帶上童“話”鄉音話題,進行收聽、跟讀等一系列體驗。
方言的瀕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用的障礙和語境的沒落。就拿手機語音輸入來說,普通話不標準,人工智能就難以識別我們要表達的意思。由此反觀,能否讓技術反哺文化,成為方言的保護者呢?這是訊飛輸入法一直在做的事情。
早在2017年10月,訊飛輸入法就發起了方言保護計劃,作為科大訊飛A.I.+公益的一部分,創新方言保護形式,用智能語音加速推動方言保護。訊飛輸入法不僅實現了粵語、四川話、閩南語等23種方言的語音識別,滿足用戶的日常使用需要,還邀請全民一起共建“中國方言庫”,通過A.I.語言復制技術對瀕危方言進行留存和保護。
保護方言,就是賡續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訊飛輸入法的這項公益活動,巧妙地消解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間的對立。相信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各地的鄉音與文化能夠更好地留存與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