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直播觀察(ID:zhibogc),作者:GG,授權轉載發布。
李子柒在鏡頭前做著一碗牛肉面,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激發了“農夫山泉有點田”的視頻風格。
李佳琦舉著口紅,在直播間里一聲“OMG!買它!”,撬開了直播電商的流量密碼。
日食記也靠著一人一貓的組合,給美食打下了“溫暖、治愈”的烙印,更開創了短視頻美食的先河。
最近,抖音上一條穿串的美食視頻突然爆火,單條視頻點贊超過240.5萬,帶動漲粉105.1萬,而這條視頻的作者就是日食記。
這不禁讓筆者有些詫異,日食記作為美食短視頻的先行者也是破局者,這樣的作品受到這樣的關注不是理所應當的嘛,為什么會讓粉絲這么關注。
而翻看日食記的抖音賬號后,筆者的疑惑有增無減。因為這個美食賽道的頭部大V,在此之前竟然只有300萬粉絲,在眼下火爆的短視頻平臺實際上他已經“失聲”很久了。
1
發跡于微博的美食短視頻開創者
在如今,短視頻已經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美食內容也成為了內容產業重要的一環。但是早在2013年,行業內還沒有短視頻這么一說,眾多網紅達人也還停留在微博曬圖的階段。也正是這一年,日食記誕生了。
起初因為制作團隊覺得好的內容需要靜下心來慢慢享受,更新頻次太高,用戶會消化不掉。所以日食記的視頻通常在3到5分鐘左右,維持每周一條的更新頻率,這就成了美食短視頻最早的雛形。
在內容形式上,日食記也有著獨樹一幟的風格。從第一個視頻”圣誕姜餅人“開始,就塑造出一種溫馨、舒適而富有儀式感的美食環境。
從制作食材的特寫鏡頭,到“沉浸式”的切菜音效,再到酥餅大人(貓)、老刀這樣的組合。日食記讓美食短視頻有了人格化,在抓住一部分人胃的同時,還抓住了一部分人的心。
而人格化也加速了日食記的傳播,打下了“溫暖、治愈”的品牌調性,在一眾美食類視頻中脫穎而出。在2017年時,日食記在微博上累積近840萬粉絲,在公眾號有200W粉絲。
作為美食賽道的頭部IP,日食記在商業變現上走的順風順水。拍第二條視頻時就有廣告商找上門,在2014年就接了第一單短視頻廣告。到2016年時,日食記單集廣告費用約50萬元左右,整季傳播套餐起步價約為200萬。
隨后,日食記和多數內容團隊一樣,走上了電商的道路。在2018年,日食記推出了自有品牌入駐天貓售賣產品,并且創造了2個月銷售破千萬的戰績。與此同時,還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開了一家380平的線下體驗店,用線下店補齊線上的短板。
到2018年末,日食記已經坐擁全網粉絲超過3500萬,集均播放量2000萬,是當之無愧的頭部美食IP。
2
入駐抖音3年第一次點贊過百萬
從優質內容到電商,再走到線下的過程,是很多網紅IP的常見模式,日食記也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
可是在2019年,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跑步入場,短視頻被徹底點燃之后。日食記面對一塊急速膨脹的大蛋糕時,仿佛卻迷失了。
曾經就有媒體拿B站UP主美食作家王剛來進行比較,寫出了“八線小廚師吊打日食記”的標題,認為深耕視頻領域的日食記,竟然不如一個半路出家的廚師。
在虎撲社區中,粉絲也曾發出疑問:同一時段在B站發視頻,日食記為什么播放量彈幕都這么少了?400w粉絲的up主,最近幾個視頻都只有幾千播放量。
這樣的現象在其他平臺上也是一樣,日食記從2018年就入駐抖音,在此之前,總共發布了137條作品。可是總粉絲只有300萬,平均點贊只有8.8萬,帶貨口碑更是低到了4.07。
在11月27日這條視頻發出前,日食記的視頻點贊數過50萬的不足10條,甚至有粉絲在媒體采訪日食記的視頻下留言詢問,日食記還在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日食記遭遇了短視頻的水土不服,沒有收到平臺的推薦。
根據《2020抖音數據報告》顯示,美食內容占比排行前三,僅次于日常生活、笑話段子兩大泛娛樂內容,因此這個賽道并不缺用戶。
于是筆者嘗試從賬號自身分析原因,在目標粉絲構群上,其實日食記與以往的粉絲也并無差別。在日食記已有粉絲中,82.4%的女性粉絲,其中多以90后女性為主,而日食記所營造的內容氛圍就針對這類粉絲,粉絲契合度上不存在問題。
再來翻看日食記的視頻,在抖音已發布的作品中,日食記只是在時長上針對抖音用戶進行優化,一條視頻基本時間在1分30秒以內,也做到短平快的特點。
既然什么都沒變,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美食短視頻的開創者,從主流短視頻平臺隱身了呢?或許風格就是原罪!
3
頭部IP水土不服,是短視頻變lower的了嗎?
日食記能夠在出圈的原因就是風格!我們嘗試把日食記與抖音排名前十的美食博主(總粉絲量2.42億)進行比較。
從10月1日至10月30日發布的268條視頻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教做菜”的內容最多,占比接近8成。
熱度排名前十個視頻和菜品分別是:麻辣德子的蜜汁地瓜、家味美食的白菜燉豆腐、貧窮料理的爛糊白菜、皮皮的油炸南瓜餅、貧窮料理的紅燒土豆、皮皮的炸雞腿、蜀中桃子姐-一桌農家菜、潘姥姥的水果奶酪棒、潘姥姥的一桌農家菜、貧窮料理的奪命紅三剁。
從這沉長的菜譜中,其實可以發現抖音美食賽道的三個重要方向。
一方面,所有頭部的美食博主將“教做菜”作為其視頻的主要內容,說明大多數人們對于美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學做美食”和“美食菜譜”這兩方面。
另一方面,這些“教做菜”的視頻大多都具備“時長短”、“步驟簡單”的特點,反映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都希望利用碎片時間快速學會做菜并快速燒一個菜。
第三方面,這些食材都有常見、便宜為主。在這個流量向下的時代,當價格敏感性群體成為消費的主流,聰明的美食博主們通過不斷的下沉和滲透,抓住了“下沉市場”絕大多數人的核心需求-便宜。
這樣一比較,日食記的水土不服就比較明顯了。日食記以美食為切入點,一直想要呈現的是一種都市田園的美好生活狀態,最終通過食物去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因此我們在日食記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每年不一樣的場景迭代,各種生活元素的融入,以及對微距影像、聲音質感的加成。可是這些與抖音上爆火的頭部作品,卻顯的那么格格不入!是短視頻變lower了?還是日食記太小資了?
截止目前,日食記全網粉絲超過6000萬,但多數粉絲還是聚集于微博,或許抖音的這次漲粉,可以讓日食記上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