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日漸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也逐漸變大,“治愈系”的商品打開了市場。近年來,人們對“治愈系”的追求也轉向了室內設計行業,不再僅僅追求設計的功能性和審美性,同時還要求室內設計要具有“治愈性”。帶著這一系列思考,楊一夫展開了研究,并從色彩、燈光、質感等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接下來就看看楊一夫的研究結果。
色彩
色彩會對人類的心情造成影響,這一點不用過多贅述。家裝中的色彩裝飾多由織物蒙面構成。色彩的飽和度越高,色彩的彩度就越鮮艷,能夠給人帶來興奮、明快的視覺感受;而色彩的飽和度越低,彩度就越低,往往會帶來穩重、壓抑的視覺感受。因此楊一夫認為,在進行室內設計時,如果想獲得“治愈”的效果,那就應該適當采用飽和度較高的織物或家具進行點綴,點亮空間色彩,也點亮好心情。
燈光
不同色溫的光線也會對人產生不同的作用。例如冷色系的光線會讓人感到平靜,轉移注意力,而暖色系的光線則會使人興奮,刺激食欲。因此醫院等環境中常用藍色,而快餐店、餐廳等場所常常使用黃色、紅色與橙色。楊一夫認為科學、合理的光線設計能讓人產生好的情感傾向,感到快樂和舒適;而不合理的照明設計則會加劇人煩躁、抑郁、恐懼的情緒。楊一夫的研究結果顯示,人的興奮感與照明強度的大小成正相關,要創造治愈系的室內環境,在照明時可以選擇偏暖色的光源,加上柔和的燈效,營造輕松的氛圍。
質感
楊一夫認為,紋理是人體能感知到的重要因素。如果材質的紋理粗糙,那么對光線的反應就會比較小,給人柔和的感覺;如果沒有紋理,則會刺激視覺。所以鋼鐵、水泥的材質才會給人冷硬的感覺,而木材、織物則會給人柔軟親和的舒適感。因此在軟裝時,可以多選用材質柔軟的家具和擺件,緩解人的心理壓力,讓人感覺到心情愉悅。
視覺設計是營造良好的室內氛圍的重要因素,楊一夫認為設計師應當放棄照搬理論的設計模式,從色彩、照明、材質入手,根據住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室內設計,有針對性地緩解住戶的煩躁、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