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以《江蘇常州:多主體發力,讓“雙減”落地,教育效能起飛》為題,為江蘇省常州市的“雙減”工作“點贊”。“雙減”政策實施數月以來,江蘇省常州市通過市級統籌、多部門聯動的機制,以鼓勵發揮信息化教育教學優勢、推行課后服務“5+2+1”模式等多種方式讓“雙減”走深走實,在課堂教學、作業管理、教師研修等多方面不斷創新,展現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探索精神,實現以教育效能的提升深化“雙減”。
創新的烙印一直牢牢刻在常州教育發展的進程中。2021年10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設立12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常州市是其中之一,肩負起“不斷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的使命。早在2014年,常州市便成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2021年元旦前夕,常州與教育部課程教材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簽約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示范區”,同時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
常州市教育教學改革探索的成績斐然,離不開對課程改革的經驗積累以及對信息化運用的先鋒精神,引入數字教材便是其中的寫照。2020年,常州市的10所學校成為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數字教材實踐研究”項目的首批實踐學校,該項目由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提供數字教材應用支撐,探索中小學數字教材育人育才新模式。
課堂教學創新:探索基于數字教材的個性化教與學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學業水平,是一道必答題。
常州多名教師主動學習,深研政策,轉變陳舊教學理念和方法,摒棄“滿堂灌”教學,借助如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等技術手段,做好每堂課的教學計劃,探索“雙減”政策下更高效的個性化教學模式與方法,致力打造高能量的課堂。
為準備語文九年級《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常州市實驗中學教師朱蘇蘭使用了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的“翻轉課堂”功能。
課前,她為學生推送了平臺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資源,并要求學生制作音視頻表達對該歷史背景的理解。學生深度參與,實現了課前的個性化輸出。“學生對這項新奇的作業非常有興趣,幾位‘高手’學生還制作了‘好萊塢’級的大片并在班級中分享,油然而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溢滿了課堂。”朱蘇蘭介紹。
課中,朱蘇蘭在平臺中打開數字教材,點擊每個段落前的朗讀音頻,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立即吸引了學生,他們仿佛穿越了時空,聽到了雨果先生擲地有聲的正義話語。隨即,朱蘇蘭邀請一位學生到大屏幕前,讓他用畫筆工具圈點勾畫,像教師一樣講課。“多樣的教學工具幫助學生即時表達。當學生圈出了雨果的反語‘干得更漂亮,更徹底’,并通過平臺的筆記功能在屏幕上寫下‘義憤填膺’四個字時,作為教師我能感受到,此文的教育力量已深深地灌注到學生的血脈中。”
在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數字教材亦發揮了重要作用。常州市五星實驗小學教研主任吳瑋表示,平臺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讓教材內容呈現得更加“立體”;平臺的開放性讓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網頁資源、自制學科工具等方式,將更多元化的內容和工具帶入課堂;平臺的體驗型工具讓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更直觀的感知。
在采訪過程中,“數字化教學資源”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詞匯,教師們都在不約而同地深入思考:如何用好平臺的資源優勢開展個性化教學。
“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在設計和運用過程中,不斷融合了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需求,師生可以共同探索開發與平臺系統相適應的個性化教學資源,并應用到每個班級的實際教學中。云平臺把重要知識以微課形式呈現,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實現學習支持,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同時平臺可以實現大數據交互,讓教師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微觀表現,提高教學效果與反饋的有效性。教師可以結合本班實際情況使用平臺,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融合,這樣多維度多層次的個性化教學在‘雙減’后凸顯出優勢。”常州市三井實驗小學數學教師袁怡滔滔不絕地談論起她的個性化教學創新體驗,看起來已頗有心得。
作業管理創新:用信息化手段豐富作業形式
落實“雙減”,“把好作業關”已成為共識。作業不僅是鞏固知識的工具,更是全面激發學生成長性、提升學習自主性的重要手段。用信息化手段豐富作業形式,是必然的選擇。
據常州市三井實驗小學副校長丁志根介紹,學校在開展作業管理時,鼓勵教師創新作業形式,例如布置實踐性、主題性作業。實踐性和主題性作業既能與學科內容、課內知識相聯系,又能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要查閱資料,又要在現實中實驗操作、親身體驗,這對學生的多元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上提供了大量形式嶄新的作業資源為教師開拓了思路。
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常州市五星實驗小學同樣在借助中教云平臺創新作業形式,數學教研主任吳瑋便在最近的一節研究課《平均數》上作出實踐:從平臺中獲取一部分的學科工具資源,同時也組織教師自制一部分,將這些資源下發給每位學生,讓學生通過平板親歷移多補少,體驗平均數這一統計量的意義。吳瑋還通過平臺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實時進行統計與分析,課后再將其它統計量的微課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拓展知識。
有了這些學科工具,讓學生都擁有了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發現知識,鞏固知識,實現“做中學,有所思,有所悟”。
吳瑋介紹,學校根據平臺記錄的學情開展了作業分類——全員作業、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作業,并打造了作業布置、作業提交、學情收集與反饋的閉環。“教師能從平臺中獲得豐富的題庫資源,再通過資源對比篩選和作業完成后的學情反饋,提高作業效能,減少無效、重復的練習。”
“雙減”后,常州的教師們更注重準確把握作業的性質和功能,探索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通過提高設計作業和運用作業改進教學的能力,可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從而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教師研修模式創新:將數字教材融入培訓與教研體系
五星實驗小學在接觸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后就開展了持續的研究,去年開始嘗試平臺上的研究課,其中《樹葉中的比》等課程讓教師們印象深刻。數字教材在學校投入使用后,為教學研究與師能提升帶來了積極變化。
在“雙減”之后,校內的教研也圍繞“雙減”展開,例如每次的教研活動都更加關注怎樣幫助學生立體建構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如何保證教學質量等。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為教研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幫助教師拓寬眼界,深度研讀教材。
“我們將數字教材的使用融入教師培訓體系。借助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教研資源,還能方便地對比不同版本教材的編制體系,提升了教師的教材專業化解讀能力。教師們還學會了利用平臺資源進行二次創編,在對比、辨析和反思中,也提升了教師的命題能力。”該校主任黃艷芬對數字教材融入教師培訓體系作出詳細介紹。
在提升教師數據治理觀念方面,學校還實踐了利用平臺組織前測進行學情分析,教師可以在課前按照數據有效地調整教案,避免了經驗主義。
據了解,中教云數字課程教材云平臺是以數字教材、數字資源為核心的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擁有“國培計劃”資質,可為教師提供規模化信息技術培訓。除常州市以外,中教云已在寧夏、山西、內蒙、云南、四川、重慶、貴州、浙江、河北、陜西等十幾個省市,百余個縣(區),萬余所學校實現常態化應用,為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的多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創新高地”建設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