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第四屆傳神者大會于北京盛大開幕。大會由中國網傳播指導,傳神語聯、中投視訊聯合主辦,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聯動呈現,匯聚科技、文化、傳播等業內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及行業領袖。中國網·網家家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十余萬觀眾在線觀看。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講好中國故事,播好中國聲音,推動文化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第四屆傳神者大會以“數字傳播·文化共振”為主題,共探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未來。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到場并作大會主旨發言,他表示“中國越是發展,國際影響力越是增強,越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文化傳播要多樣化,尤其在跨語言的傳播上,翻譯不僅僅是翻譯文字,更要轉換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含義。”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黃友義
數字化時代賦能,文化傳播呈全新趨勢
在無數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的探索下,當前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鏈正呈現出理論發展、科技賦能、市場升級的新特征。
知名語言學家、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從語言與文化關系、中國文化傳播三路徑和開拓中文國際傳播大道三個方面進行了主題報告。他強調語言是文化重要的負載者、構建者、闡釋者和傳播者,需提升語言覺悟,利用“大華語”理念和數字技術,幫助母語通道開發。
成為資本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觀察者網創始人李世默先生在演講中提出,“我們要更加自信,把自身的發展理念、發展經驗向全世界宣傳。”
作為跨語言文化傳播的貢獻者之一,傳神語聯創始人兼董事長何恩培強調,“語言服務行業的根本變革,在于用數字技術改革供應鏈模式和作業流程,從過去的'人'為中心轉變為以'AI'中心,整體提升行業效率和質量。數字賦能,讓新翻譯模式成為現實,同時也將推動語言背后的文化傳播與分享。”
傳神語聯創始人兼董事長 何恩培
如今,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將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在生產、傳播、管理的全鏈條革新,即最終呈現商業模式的革新。國際智庫型咨詢公司Nimdzi lnsights董事長 Renato Beninatto點明了這些數字化技術是將想象力創造成新現實的重要力量。
四位嘉賓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對文化的助力、文化創新的形態等幾個方面表述了當今數字賦能時代下,文化產業呈現出全新的變化和趨勢。文化借助數字技術的實時化、在線化,變得快速、流動和更具開放性。
文化與科技對望,開拓數字文化產業新傳播
文化傳播與技術融合發展新階段大幕已徐徐拉開,傳承創新的基因將被數字激活,文化傳播將在數字科技的助力之下,成為推動國家與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工場首席科學家、瀾舟科技創始人、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周明博士圍繞認知智能的崛起、認知智能應用方向以及機器翻譯的進展和發展趨勢三個方面講述了認知智能如何推動企業發展。“通過預訓練模型重塑所有自然語言的關鍵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柔性AI智能云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推動認知智能實現飛躍。同時伴隨著認知智能的崛起,機器翻譯將迎來全新進展。”
創新工場首席科學家、瀾舟科技創始人 周明博士
而伴隨著科技的助力,文化產業在形態、內容都可以有更多維的表現。數字經濟時代,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娛樂生活。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在演講中提到,“中國數字文娛產業部分領域已經在全球占據了重要市場份額,如手機游戲、網文、網劇、動畫等等,受到了全球用戶的喜歡和強烈關注。在這樣的大好形勢背景下,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去挖掘中華文化的內容,通過數字技術的加持,讓更多包含文化內核的文娛產品出海。”
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 高東旭
在文化與科技的對望與融合下,文化傳播正在加速,網絡平臺、智能化應用都成為發展方向,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國際文化市場主流。
圓桌討論現場
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專家張昱琪、國廣東方副總編輯趙紅雨、中央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新聞紀實》欄目紀錄片導演柴紅芳、國際多語言平臺全球說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楊利民就“數字時代,構建文化共振的新創想”展開了圓桌討論。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產業帶來了全新思路,中國的文化內容有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從內容生產到對外傳播,利用多語種平臺和人機共譯模式讓中國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通過數字技術如VR、AR,能夠讓世界更為便捷和沉浸式地看到更多中國的故事。
數字化產業新生態,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數字技術賦能下,各產業生態未來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和趨勢?國家語委海外華語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學郭熙教授從海外華語傳承方面談論了自己的看法。郭熙教授認為,互聯網和新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利用好這些新型技術,對于海外華語的傳承和傳播都大有可為。不同于以往傳統的華文學校教育,現在有更多線上的方式和平臺做好華語傳播。
不僅傳統產業生態在數字技術下發生了轉變,更多新型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新加坡經濟學會副會長、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李國權教授帶來了元宇宙概念的分享。他提出元宇宙不僅改變了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同時改變了虛擬空間所有權的認知。“有了'數字傳播',就能建立元宇宙的知識和能力,有了'文化共振',才能維護虛擬社會、經濟、金融和治理的穩定。”
擁抱技術 海外中文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如今中國已在全球的聚光燈下,中文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引起全球的矚目。海外中文教育如何在新形式下通過技術賦能得以有效發展,亟需探討。
圓桌討論現場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曉、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治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李祿興、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語言與文字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宋繼華、梅蘭書院校董會主席、北京語言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李曉梅,來自教育領域的五位專家圍繞“讓世界學好中文,實現文化共享共振”展開討論。
新技術時代,海外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再到教學內容在顯著改變。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未來將更好地擁抱數字技術,轉被動為主動,擴大語言和文化的海外傳播,搭建語言智慧教育平臺,為海外中文傳播有效助力。
從效率提升、形態豐富再到創新生產,數字技術為文化產業賦予了全新的力量,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21年第四屆傳神者大會已圓滿落幕,全面聚合各領域專家交流與合作,在新環境、新視角下探知出更多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表達。相信在數字科技與文化傳播的融合之下,新型數字文化業態與模式將更加凸顯,將會涌現更多的“傳神者”,讓世界文化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