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新四化”浪潮的不斷演進,汽車行業迎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各大車企積極謀變,布局新領域,搶占新賽道。面對汽車行業百年不遇的戰略機遇,“軟件定義汽車”已成為共識,行業亟需更高質量的軟件去融合硬件,實現數智化水平的提升,跨界融合發展成為車企的必然選擇。
為什么要自研汽車操作系統
據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汽車軟件和電子電氣架構預計將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其中,全球汽車軟件(功能、OS、中間件)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20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500億美元,汽車基礎軟件產業規模將保持高速增長。
未來10年,汽車行業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新汽車的競爭才剛剛拉開帷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智能化水平處于世界前列,但在當前汽車產業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沒有一套現成的操作系統能夠充分滿足未來新汽車的各種需求,中國只有研發出自己的汽車操作系統,才能在未來的汽車大戰中占得先機,把握住時代的機遇。
日前,斑馬智行聯席CEO張春暉在接受鳳凰網汽車《趙福全研究院》采訪時指出,打造適合中國場景的汽車操作系統是本土企業的巨大機遇,我們先天就比外國企業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中國場景的具體需求。自研操作系統不能脫離具體的時空場景,汽車操作系統的研發必須在中國車路協同、車城協同、車云協同的基礎上去思考和布局。目前國內已有的操作系統,是在現有系統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集成創新,其本質上并不能稱做是自研操作系統。
中國自研汽車操作系統是必然選擇且十分重要,一方面,基于現有的操作系統進行開發,存在“受控于人”的風險;另一方面,未來,汽車將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最大載體之一,中國的操作系統自研需要更有前瞻性,應盡可能地具備拓展性和靈活性,可以隨著未來汽車生態的成長而不斷演進完善、擴大適用范圍,而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還不存在這樣的一個操作系統。一套基于本國市場國情的汽車操作系統,不僅可以解決中國汽車操作系統從無到有的問題,更有望實現引領性創新和跨越式發展,從而在本輪科技革命中取得全球競爭優勢。
軟硬融合是汽車操作系統的演進方向
本輪科技革命將徹底重塑汽車產品及產業,使之發生顛覆式的改變。未來的汽車將不再是簡單的出行工具或機械產品,而是基于數據形成了自我進化能力的智能機器人,在如此機遇之下,企業究竟應該如何打造操作系統呢?
目前來看,國內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系統內核僅有華為和斑馬智行兩家,均滿足國際最高安全認證標準(ISO 26262 ASI-D產品認證),其中斑馬智行宣布將面向行業免費開放。
斑馬智行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演進的操作系統,2020年初,斑馬智行制定了操作系統三部曲戰略,即智能車機操作系統、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和智能整車操作系統。他們認為自研操作系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基于當下實際情況做出更長遠的規劃,軟硬融合是汽車操作系統的演進方向。
張春暉在采訪中提到,“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并不是說硬件不重要了,硬件依然重要,甚至可能會更重要,但只有硬件已經不夠了,唯有引入更多的軟件并實現軟硬融合,才能把未來的汽車打造好,所以需要和相關硬件企業進行更廣泛、更系統的深層次合作,比如和芯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能夠挖掘出芯片算力的最大價值,實現更深層次的軟硬融合。
夯實“地基”,互利共存
現階段投身汽車操作系統研究的車企,不僅需要有遠大的目標,更要腳踏實地地從眼前做起。目前,斑馬智行在框架性思考,即“分層解耦”思維方式的指導下,專注于夯實“地基”,搭建大框架。
通過框架性思考完成汽車操作系統的頂層設計之后,局部的內容可以由不同參與方來分別實現,并采用迭代優化的方式不斷演講,按照這種方式,操作系統就能持續完善、不斷進步。中金研究報告稱,斑馬智行具備軟件研發優勢,系統改造程度高、產品生態豐富,具備較強競爭力,可與部分自研進度較慢、生態單一的車企形成良好互補,實現可持續發展。
未來汽車操作系統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汽車及相關產業都需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現在,以斑馬智行、華為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科技企業已經掀開了未來藍圖的一角,期待在這場科技和創新的角逐中,中國汽車掌握完全的話語權并引領世界科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