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直播觀察(ID:zhibogc),作者:G G,授權轉載發布。
相信你們在各短視頻平臺上一定刷到過那種傳統手工視頻,特別長最短都要一分鐘,也沒有多余的聲音,可能就只是一個背景音樂,顯得挺枯燥的。
這種視頻你會看多久,是看完還是直接劃走,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直接劃走吧。但是,筆者建議你好好看看,你以為他只是隨便做做手工嗎,他一個月掙得可能比你一年掙得都多。
1
手工藝人出圈
近年來,手工藝人不斷走紅網絡,相關的短視頻、綜藝節目、紀錄片涌現,這一行業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B站上有許多關于手工藝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部叫《尋找手藝》的紀錄片。據說導演為了拍這部片子賣了北京的一套房,但是拍出來之后被近20家電視臺拒絕了,那些電視臺都認為這部紀錄片土得掉渣,還很小眾。
不得已,導演只能在網上發布,沒想到卻在網上火了,這部紀錄片在B站上評分高達9.9分,近300萬的播放量,十余萬的彈幕。后來導演又拍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在豆瓣上平均得分8.8,好評度極高。
可以說,手工藝人出圈,這部紀錄片厥功至偉。在他的鏡頭下,144種傳統手工藝得到了展現。
也是籍此,更多冷門的傳統手工藝人為大眾所了解。不過在此之前,抖音、快手、B站這些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有傳統手工藝人入駐了。
對于這些傳統手工藝人,各大平臺也都出臺政策扶持,例如抖音的“看見手藝”計劃,快手的非遺學院等。
這些幫助傳統的手工藝人獲取了一定的流量,促使一部分優秀的手工藝人走紅。
2
一個月漲粉百萬,傳統手工藝的魔力
前段時間,有一位手工藝人在抖音上一個月漲粉百萬。到目前為止這名手工藝人共有672.7萬粉絲,而且他發布的視頻有許多點贊量超百萬的。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他的粉絲中男性比例高達62%,20-30歲的粉絲占比超過65%,可見年輕男性對這類視頻更感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粉絲位置分布以南方一線城市為主,成都、廣州、重慶、上海、深圳五個城市總量占比過半,粉絲畫像中排行前十的城市只有兩個在北方。
這點其實很有趣,客觀上來說地域差別的確存在。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交互頻率極快,同質化趨向明顯,所謂的地域差別也被無限制縮小,因此這種狀況有些出乎意料。
不過,近年來央企外遷,經濟重心南移,大量的北方人來到南方城市生活,這種情況的出現倒也合理。與其說南方人更喜歡他,倒不如說南方城市的人更喜歡這類的視頻。
回歸正題,再來看一下他的視頻內容,可以觀察到他的內容極具多樣化,杯子、毛筆、水稻、地板、墻等都是他的題材,樸素而又真實,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熱度最高的當屬他做文房四寶的視頻,他做毛筆的視頻有190多萬的點贊量。看過才知道什么叫沉浸式做毛筆,不需要多么洗腦的BGM,他做毛筆這件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精湛的技藝便是流量。
為了能夠看他的視頻,許多網友也是操碎了心,又是勸他接廣告又是勸他賣貨的,生怕有一天看不到他更新視頻了。不得不說,傳統手工藝還真是魅力十足啊。
3
困境,少數人的狂歡
人類的悲歡各不相同,有人吶喊狂歡,有人慘淡退場。做手藝短視頻直播能有多掙錢呢,有個抖音播主叫創手藝可以做到一個月一百多萬GMV,就是通過制作手工視頻,開直播售賣手工產品。
可以看到他幾乎每天都有直播,有時候一天播幾場,櫥窗里有近百件商品,一個月做到一百多萬銷售額也算是合理。
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還在為生計所困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傳統手工藝人有近90%的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村,而且他們中年齡超過50歲的人過半。這些人并不懂得如何去操作“時髦”的設備來制作短視頻或是直播,更夸張的說,他們可能都不知道啥叫短視頻,而且他們也不愿做這種事。
筆者曾經遇到過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是畫麥稈畫的,水平極高,比起一些所謂的大師更是不遑多讓。
但是這位老人十分低調,既不愿透露姓名,也不愿被報道。筆者在與老人交流后了解到,老人年輕時就從事這一行業,研究麥稈畫研究了一輩子。如今老了,就在村里教村民麥稈畫,開門授課,沒有門檻來者即教,有的村民學會后開直播賣點東西也能小賺一筆。
交談中,老人多次提及不愿接觸直播或者視頻,也不會賣自己的作品。老人坦言,什么都不需要賣什么畫啊。
跟老人聊過后,筆者能感受到老人樂在其中。也是因為這位老人,筆者看到了傳統手工藝在技術之外的困境。或許有些困境只是我們以為的困境,在他們看來根本就不存在。
誠然,傳統手工藝在時代的沖擊下一度走向沒落,許多傳統手藝險些滅絕。但是,在國家大力推廣與社會各界為其買單的情況下,這一行業逐漸回暖。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這一行業,在短視頻與直播的助力下,想要籍此發家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