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存儲作為科技強國的關鍵基礎設施,正在成為科技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同關注的重要領域。
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在2021創新數據基礎設施論壇中表示,構建起以存儲、網絡、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強大的數字基礎設施,對于全球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到2030年,全球每年新增數據量將突破1YB量級”。
1YB是什么概念呢?大家都聽說過KB、MB、GB、TB這樣的單位,而YB(Yottabyte,堯字節),是一億億億字節,就相當于TB的TB。目前個人家用電腦的硬盤1TB容量已經算是挺大的了,而1字節看1TB有多大,1TB看1YB就有多大。1YB的數據,需要1萬億個1TB的硬盤才能裝下。把這些硬盤疊起來有多高?能從地球到月亮跑十多個來回!
周躍峰認為,數據資產記錄與保存在存儲設備里,需要像放在“保險箱”一樣安全,數據不能丟、訪問不能停、訪問不能等是專業級存儲的關鍵訴求。
舉個例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和探月不同,月球探測器是可回收的,帶回月球土壤進行分析。而天問一號是不可回收的,一次性項目投入是巨大的,所以在信息數據采集、傳輸、存儲這一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產品可靠性要求是非常嚴苛的。
“專業存儲設備依靠的是介質、硬件以及一整套軟件和操作系統,加上很復雜的算法。目前全世界能夠生產這類存儲設備的公司很少。”周躍峰表示,專業存儲的硬性指標不是靠隨便組裝一些硬盤、CPU和內存條,就可以輕松達到的。應用于企業的專業存儲是有相應高標準,要看IOPS、時延、可靠性、容量等這幾個指標。
為了解決專業存儲的問題,華為在上述論壇中發布了包括全閃存存儲、混合閃存存儲、專用備份存儲、分布式存儲、超融合+以及數據中心虛擬化在內的六大數據存儲產品與解決方案。而在過去幾年,華為也在面向全球科研領域設立與存儲相關的激勵獎項。
其中,“奧林帕斯獎”在2019年由華為發起,旨在牽引基礎理論研究方向,激勵全球科研工作者突破存儲關鍵技術難題。在此前的采訪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對記者表示,每年150億到2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中,20%到30%將用于基礎研究工作。
在上述論壇中,華為為清華大學的鄭緯民院士團隊頒發“奧林帕斯獎”,同時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劉明院士團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宋志棠教授團隊和中山大學的盧宇彤教授團隊頒發“奧林帕斯先鋒獎”。
此外,對于當前的存儲挑戰,華為也提出了兩大新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極致能效比的超融合數據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是每bit極致性價比的下一代存儲。
“全球都在關注綠色低碳的新發展,中國也發布了面向未來的雙碳發展目標。我們設置這個難題方向的目的是,希望學術界通過軟硬件協同創新的研究,面向未來多樣化的智能數據應用,實現數據中心整體應用效率大幅提升,數據中心能耗大幅降低。華為希望聯合全球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一起攻克難題。”周躍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