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室外觀賽,最大的困境是寒冷、風大,人的體感溫度非常低,甚至有凍傷的風險。記者來到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課題“賽道環境營造及觀賽環境保障技術研究”團隊開展的持續實測現場,看到其研發成果在寒冷環境下能夠將人體體感溫度提升10℃—15℃,意味著這可以為未來冬奧會賽時期間現場觀眾和工作人員提供有效的熱舒適保障。
張家口賽區,場館氣溫低至-10℃甚至-20℃的情況很常見。據了解,在往屆冬奧會中,就曾出現因為現場寒冷,導致大量觀眾提前退場,媒體記者、志愿者因為手腳凍僵而難以正常工作,賽事組織方對于場內人員的熱舒適保障缺乏考慮,引來不少抱怨。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在2022年冬奧會出現,自2018年開始,課題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曹彬及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設備研發,力求在冰雪運動場館極端寒冷條件下,為廣大觀眾提供較為溫暖舒適的觀賽保障,從而提升觀賽體驗。
曹彬團隊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進行現場測試實驗。
據曹彬介紹,該課題組在研究中以人體的熱調節作為理論基礎,使用暖體假人模擬真人的產熱和散熱過程,將暖體假人置身于不同的氣象條件下,通過分析假人各個部位的表面溫度和導出指標,判斷人的熱舒適狀況。
據了解,在熱舒適保障措施的設計上,研究人員一方面注重應用新型功能材料,包括氣凝膠、疊加態材料、柔性石墨烯發熱材料、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發熱材料等;另一方面,充分考慮觀賽區的實際場景和觀眾的觀賽行為,對熱舒適保障措施的形式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創新設計。
例如,研究團隊使用疊加態材料、石墨烯發熱片開發出兼具防風、保溫和加熱效果的高性能防寒加熱服,在外衣整體保溫性能提升的基礎上進行再升級,對人體腹部、腰部等部位提供持續穩定的局部加熱;再如,在觀眾席的座位、扶手欄桿上做文章,研究人員把加熱和疊加態材料的保暖功能與這些場館設施巧妙相結合。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表明,采用上述熱舒適保障措施后,人的體感溫度至少提升10℃—15℃。同時,這些措施還具有起效迅速、調節靈活、成本低廉等優點。
場館工作人員試穿高性能防寒加熱服并交流熱舒適感受。曹彬團隊將其研發成果帶到現場進行測試檢驗。其間,很多來來往往的工作人員感到溫度十分舒適,認為這個實驗非常有意義。事實上,除了現場的觀眾之外,這些成果讓場地內的工作人員,包括安保人員、媒體記者、志愿者等都會受益,因為他們都要長時間在室外寒冷環境下工作。無疑,熱舒適保障措施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