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高達,授權轉載發布。
求新求變是互聯網產業的特征之一,所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了互聯網產品的常態,“長壽”產品則珍稀程度遠過于大熊貓。提起這些“大熊貓”,人們想起的往往是QQ、淘寶,其實還有一款人們經常使用但容易忽略的產品: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誕生至今已有 15 年,在百度推出的眾多產品線中僅晚于百度知道及百度貼吧。在PC互聯網時代,百科是百度最重要的業務之一,它能夠補足搜索引擎在內容搜索上的不足,同時將用戶盡可能的留在站內。時至今日,百科類產品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反過來,站在人物/機構/企業的視角看,百度百科詞條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張小龍所言的身份ID之一,是互聯網上一張最重要的名片。
就像前文所述,百度百科略顯寂寞,看起來百科這條賽道過于平靜。百度百科在百科賽道的優勢地位,比微信之于熟人社交領域還要明顯。字節跳動在 2019 年收購了互動百科,開始自建搜索生態,百科這口池塘里才濺起幾點水花,短暫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然而,平靜的水面往往是一種錯覺。熟人社交早就被微信一統江湖,但微信的變化之大,就連張小龍在創始之初都難以預料。QQ、淘寶亦然。作為長壽產品代表之一的百度百科也一樣,互聯網產品只有一種不老藥,那就是內在持續的創新與變化。過往十幾年中,百度百科已經從早期的圖文為主的知識生態,演變成以視頻、音頻及VR、AR等多種媒介融合的內容產品,成為互聯網知識賽道的基礎設施之一。
成為“大熊貓”的秘密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常新才能長壽,長壽必然常新。
A
2000 年 3 月,門戶網站 Bomis 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發起了一個線上百科全書的項目,Nupedia,也是維基百科的前身。
在威爾士的設想里,Nupedia 應該像傳統的百科全書一樣,所有詞條均需經過各領域專家評審之后才能發布,但這一舉動卻不符合互聯網時代早期開放、共享的特性。
正因如此,Nupedia 在早期進展緩慢,有報道稱其成立的第一年只發表了 21 個詞條。直至 2003 年 Nupedia 關閉站點時,平臺也只發布了 25 個詞條,尚有 74 個條目在審定之中。
維基百科最初是作為 Nupedia 的“支線”項目推出,其更加開放,也接受大眾編輯,但沒想到卻大獲成功。推出后的第一個月內,維基百科便收獲了 1000 多個英文詞條,第二年詞條數量超過了 4 萬。
中文互聯網百科產品在維基百科成功不久后出現,百度百科成功讓搜索公司們意識到這一產品的戰略性意義。搜索引擎本身只承擔信息入口的作用,但憑借對內容領域的布局,它可以將用戶留在自身生態之內,盡可能地延長用戶在站內的停留時長。
這也是為什么,百度除了搜索,還推出了知道、貼吧、文庫等一系列內容產品。
但與其他內容產品不同的是,百科天然具有一定的公眾屬性,所有的詞條均由用戶貢獻、由用戶編寫及審核,詞條的內容也必須秉承著中立、客觀的原則。
今年初,張小龍曾指出,希望微信視頻號可以成為每個機構的官網。事實上,百科產品一直在承擔著類似的作用。
看看你的搜索習慣就知道了。當你想了解一位知名人物、一家企業或者僅僅是一個不求甚解的名詞,打開搜索引擎,第一個點進去的頁面往往就是百科。在互聯網浩若煙海的繁雜信息中,百科產品往往能給出最準確且全面的解答,可以最快速地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要。
但這也讓百科產品離商業越來越遠,變現困難。維基百科直接將自己定義為一個非盈利組織,每年依靠捐獻的收入維持運轉。百度百科、360 百科等則依附于平臺收入。此前國內唯一一家獨立運營的互動百科,在 2017 年被央視 315 晚會曝出收費詞條事件,此后一落千丈。
縱觀百科產品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與虛假信息的抗爭史。每年,百科產品中最會冒出大大小小的信息錯誤事件,有時,百科們還會遇到商業公司們的惡意破壞。
2017 年,漢堡王就曾利用 Google 助手在解答“漢堡是什么”的問題中會抓取維基百科內容的漏洞,惡意篡改了維基百科上關于漢堡的介紹,將其變為漢堡王的廣告詞。
服裝品牌 The North Face的操作更顯“雞賊”,他們偷偷地將維基百科上部分世界名勝條目中的照片,替換成了穿著The North Face的人物擺拍照片。用戶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關條目時,The North Face 的顯眼標志就會出現在搜索結果的首位。
這些虛假信息及利用百科進行商業宣傳的行為,令百科產品的公共性及中立屬性大打折扣。為此,各個百科平臺均試圖在內容專業性上做出努力,包括組建更專業的編輯團隊、提高內容的審核力度及與行業機構合作等。
以百度百科為例, 2009 年,百度百科推出權威共建專項活動,聯手各行業專家及機構來共建專業品類的詞條; 2014 年,在衛健委指導下聯合共建“權威醫學科普傳播網絡平臺”; 2015 年,百度百科與中國科協達成合作,以完善其在科學類科普詞條的準確度。
專業機構的參與抵消了百科因大眾編輯所帶來的非專業性。同時,多年積累下來的專業內容及編輯用戶,也成為當下百科產品最大的護城河——后來者在新入局時總會面臨數量與質量無法兩全的困境。
B
2016 年 4 月,字節跳動后來那款現象級的短視頻產品抖音上線前 5 個月,百度百科悄悄上線了自己的視頻化產品——秒懂百科。
那是互聯網從圖文/語音時代正式向視頻時代轉型的前夜。也是在 2016 年,快手因為一篇自媒體文章《殘酷底層物語》破圈。它當時是中國流量第四大的手機應用,排在微信、QQ及微博之后。雖然百度早在兩年前就宣布已經轉型為一家移動先行的互聯網公司,但此時對于百度百科——這一誕生于圖文時代的古典知識產品——仍然面對著亟待轉型的危機。
百科是一個完全以圖文為主的內容產品,一個詞條的內容動輒幾千字,放到手機屏幕上,幾頁都滑不到頭。“長圖文的百科內容其實已經沒辦法適配用戶碎片化的時間需求”,一位百度內部人士這樣說道。
那時,市面上少有以知識視頻為主的產品,“我們非常忐忑,用戶能接受百科類知識視頻嗎?”在百度百科 15 周年的主題演講上,百度副總裁、百度百科總經理阮瑜說。
秒懂百科的出現是百度百科的一次自我進化。在單純的百科產品體系內,百度百科幾無敵手,但隨著環境的變化,人們獲取知識的手段和需求同樣也在變化。“誰都可能切走你的需求,不同的只是它以怎么樣的形式切走的”,上述百度內部人士說。
近幾年,各個短視頻平臺紛紛發力泛知識領域,也印證了百度百科之前的判斷。
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及西瓜視頻在今年冬天分別推出了《十萬個為什么》系列短視頻、“知識辭海計劃”等知識內容項目;嗶哩嗶哩先后捧出了半佛仙人、羅翔等知識領域的大V,還增加了“知識”分區;同樣以圖文為主的知乎,也在這兩年全面向視頻化轉向。
泛知識視頻大火之下,秒懂百科早已探索出一番成績。比如兒童科普領域的《懂啦》,邀請院士等頭部專家的《秒懂大師說》,明星名人本人出鏡的《秒懂本尊答》,都是獨樹一幟的內容資產。提前在視頻化方向布局,不僅讓百科擴寬了知識分享的維度,同時也讓百度在新媒介時代贏得了一張船票。
百科的自我革新不止表現在視頻領域,過去幾年,他們不斷將市面上的新鮮技術引入到百科體系內,例如 VR、AR、語音等多種媒介形態的介入。
“無論圖文、視頻還是直播,都只是百科的一種形態”,上述百度內部人士稱,百科的核心就是解決用戶的求知,以前可能是文字,現在是視頻,未來元宇宙時代也可能是一個更具立體或互動性的形態。“它的本質沒有變,但實現的方式是在演進的”。
這也是百科相較于其他內容產品的優勢所在,單純的問答、視頻、音頻等知識類產品無法進行更多維度的擴展,而百科則可以將各類內容形態進行無縫嫁接。換句話說,百科也許會成為知識領域中基礎設施般的存在。
C
2021 年 4 月,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提出了百度“服務化”的戰略,即要讓用戶在百度移動生態的每一個場景下都能獲得所見即所得的服務。
在邁向服務化的道路上,百度百科已經進行了一番探索,上線了“百科云名片”。簡單來說,與過往百科產品往往只展示概念、新聞等信息不同,百度云名片集合了百度生態的諸多產品,如社區化的百科TA 說、結構化的百科星圖及服務化的門票訂購、電商,可以提供從信息檢索到交易的閉環服務。
“百科原來的定位更多只是一個知識的科普,大家看完可能就走了,沒有進一步的轉化”,上述百度內部人士表示,“但用戶會不會有更多的需求?比如搜索某一部電影,其實想買票,看了故宮也是想看今天能不能去。”
這正是百科當下努力的方向。“百科云名片”相當于將百科“小程序化”,使其從知識的入口轉變為服務入口。例如,當你在移動端搜索“故宮”時,跳出的“故宮云名片”就集合了購票、講解、筆記及百科等多樣化的服務,可以一站式滿足用戶的需求。
服務的出現擴寬了百科的想象空間。原本百科只是依附于百度生態體系內的一個內容產品,而實現了交易的閉環之后,使其從連接知識進化為連接服務,有了更多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度當下所做的事情與微信是類似的,它們都試圖在產品體系內構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二十余年,不少古典互聯網產品都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百度百科推出至今也有了 15 年時間,但現在,你似乎已經很難再用“百科”這一單獨的詞匯來定義它。
沒有老的產品,只有不進步的產品。長壽的產品往往被低估,但促成它長壽的內核沒有變化。
我們能從歷史中看到諸多例子,例如近些年主打年輕化的QQ,在與微信等即時社交產品的圍攻下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新路徑;早早進行移動化轉型的淘寶,順利地從PC時代過渡到移動時代。
長壽則必然常新。只有積極擁抱時代的變化、主動求變,才能抵抗住時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