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ZEALER
蘋果產品在許多方面為人稱道,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效仿蘋果成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外觀設計方面,邊借鑒邊對標。
可外觀元素是好借鑒,內部設計、供應鏈與質量管控可不是那么容易效仿的。有道是 " 用魔法打敗魔法 ",還真有廠商正在嘗試,要在核心領域,用蘋果的方式打敗蘋果。
挖角人才
蘋果轉向 Arm 架構自研芯片的兩年之約即將進入終章,可沒想到,蘋果 M1 自研芯片團隊的關鍵人物 Jeff Wilcox 卻在這時被挖走了——挖走他的,正是英特爾。
Wilcox 何許人也?他曾是蘋果 Mac 系統架構總監,已經為蘋果效力了八年。這期間,他主管 Mac 系統的整個系統架構、信號完整性(SI,signal integrity)和電源完整性(PI,power integrity)。他領導開發了 T2 協處理器 SoC 和系統架構,而在 Mac 由英特爾轉向 M 系列自研芯片的道路上,Wilcox 功不可沒。
不過,與其說 Wilcox 是被英特爾 " 挖角 ",莫如說是再續前緣。在 2013 年加盟蘋果之前,他就已經是英特爾 " 老兵 " 了。Wilcox 曾效力于英特爾、英偉達以及馬格南半導體,他在英特爾有過兩次任職經歷,總效力時間近 13 年。2010 至 2013 年期間,他是英特爾的首席工程師,負責英特爾凌動(Atom)的架構。
Wilcox 將從本月開始他的第三段英特爾生涯,他的新角色是設計工程部首席技術官。他的離開對蘋果自研芯片計劃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呢,目前還不得而知。蘋果芯片團隊的領導者是硬件技術副總裁 Johny Srouji,介紹蘋果芯片時少不了他出鏡。2019 年還有傳言,他還曾被英特爾列入下一任 CEO 的候選名單。
看來英特爾盯上蘋果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只英特爾,高通早先也無情地挖了一把蘋果,比起 Wilcox 與英特爾的再續前緣,高通要更狠一些。
2021 年初,高通子公司高通技術公司宣布,以 14 億美元完成對芯片初創公司 NUVIA 的收購。
NUVIA 的創始人來頭不小,Gerard Williams III 于 2010 年至 2019 年為蘋果效力,曾是蘋果 CPU、SoC 的首席架構師(Chief Architect)。加盟蘋果之前,他還在 ARM 工作了 12 年。
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 " 倒戈 " 也引起了一場糾紛。2019 年 12 月,蘋果將 Gerard Williams III 告上法庭,指控他違反合約,擅自創辦企業、挖角旗下員工等。
雖然蘋果素來重視自家優秀工程師,也出臺了高額的獎勵政策,但近年來蘋果的芯片團隊陸續出走了一些工程師,蘋果的造芯計劃會受到多大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解答。
代工廠
除了人才,蘋果的成功也離不開背后那家芯片代工廠——臺積電。臺積電是一家從事晶圓代工的半導體制造廠,它的存在推進了半導體設計、開發和生產的分工,成就了許多專注設計與開發的無廠半導體(Fabless)公司。
蘋果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蘋果 iPhone 里的 A 系列芯片、MacBook 里的 M1 芯片,均由臺積電獨家代工,性能與能效表現都處于業界領先水平。于是這一回,高通和英特爾都找上了臺積電。
高通的驍龍芯片此前也是臺積電代工的,實際表現對得起安卓手機旗艦之位。從上一代的驍龍 888 開始,高通轉頭找上了三星代工,但 888 并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值,再聯系其實際表現,離蘋果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
所以到新一代驍龍 8 SoC,高通想明白了,還是得找臺積電。根據業界消息,新一代驍龍 8 的 Plus 版本(也有可能改稱第二代驍龍 8)將在今年下半年面世,代工方轉為臺積電。據說,聯發科的天璣 9000 的半路殺出,讓高通感到芒刺在背,加緊了臺積電版芯片的進程,想讓這次的 Plus 芯片提前量產。
那么為什么不早一點找臺積電呢,早干嘛去了?看過答案的我們或許都會這么想,但回到 2020 年,臺積電的 5nm 產能并不保險,除了蘋果 A14 要用,華為麒麟 9000 也要用,傳說后者的訂單還擠爆了臺積電 5nm 產能。這時候高通找臺積電代工,首批供應可能難以保證。
其次,臺積電雖然代工了一代神 U 驍龍 865,但往前看的話," 真 · 火龍 " 驍龍 810 同樣出自臺積電之手,而此后三星代工的驍龍 835 卻反響良好,因此高通當時的選擇并沒有那么絕對。
比起高通,英特爾尋求臺積電代工,要更讓人意外一些。英特爾作為芯片產業的老牌巨頭,擁有自己的晶圓廠,找其他廠商代工一事在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對公司歷史認同感較高的老員工難以接受這個結果。
但不管怎么說,工藝制程的落后已然是事實。在 10nm 的最新一代酷睿之前,英特爾已經連續 7 年停留在 14nm 這一節點。雖然在英特爾的打磨之下,自家工藝制程的晶體管密度實際上要高于其他廠商的同名節點,但這時蘋果、AMD 等對手已經在規劃更先進的 3nm 工藝,英特爾不能坐視不管。
為此,剛接任英特爾 CEO 的帕特 · 基辛格在去年 12 月親自到訪中國臺灣,與臺積電高管商討未來 3nm 芯片代工事宜。根據業界消息,基辛格的目標是,英特爾能像蘋果一樣,擁有一條專門的代工生產線。
臺積電的回應是,像蘋果一樣,可以,但要預付一筆大價錢。又是先進工藝,又是單獨生產線,即便是英特爾這樣的巨頭,也是一個不低的價碼。
會談的具體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不是英特爾預想中的方案。從中可見,蘋果為了確保生產線有多舍得投入,狠到這種地步的,可就不多見了。
一場長跑
用蘋果的方式,真的就能打敗蘋果了嗎?現在討論這個問題,還為時尚早。
回到正題。這些廠商之間,其實沒有絕對的贏家,它們都是各自領域的第一梯隊選手。只不過蘋果的存在,讓芯片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廠商們在比拼之下推出更好的產品,而不是擠牙膏,得益的還是消費者。
但從這些挖角和效仿之中,我們確實看到了蘋果對于芯片策略的認真。喬布斯時代,蘋果對 P.A Semi、Intrinsity 這兩筆關鍵收購,為自研芯片積累了人才和技術班底。進入庫克時代之后,蘋果瘋狂賺錢的同時絲毫不忘芯片戰略。2013 年,蘋果建立奧蘭多 GPU 團隊,挖角 AMD 工程師;2019 年,蘋果豪擲 10 億美元,收購英特爾基帶業務。
畢竟,芯片是一場長跑競賽,最終考驗的是企業的財力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