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通訊為基,持續增厚技術和產品。
你打車、點外賣時的虛擬號,平常收到的銀行信用卡中心電話,電商大促收到的商家短信,登陸APP賬號的驗證碼……這背后,都是云通訊在支撐。
移動互聯網帶來線上線下業務加速融合,人們的溝通協作方式多樣化,云通訊正逐漸成為各行各業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
根據CIC灼識咨詢的《中國云通訊行業藍皮書》報告,中國云通訊行業快速增長,整體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498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1465億元。
這個賽道集結了傳統運營商、云通訊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容聯云是業務布局最全、產品線更廣的一個,橫跨CPaaS、CC(云客服與云聯絡中心)和UC&C(IM及企業辦公協同、雙錄、視覺智能)三個細分領域,提供全套基于云的通訊產品和服務。
這家公司不想只做純粹的通訊工具。
12月13日,容聯云再下一城,宣布全資收購數據智能服務商諸葛智能,9個月前,它收購了CRM(客戶關系管理)軟件服務商過河兵科技。
“市場環境在變,我們要繼續增厚技術和產品。”外部競爭激烈,容聯云創始人兼CEO孫昌勛不想守成。
1、數智壁壘
在通訊行業,孫昌勛已摸爬滾打十多年,4年前,他下了個判斷,通訊進入4.0時代,會從云走向智能化。
“不局限在解決企業和客戶溝通的問題,而要把目光放到營銷、生產和運營,參與企業的數字化改造過程。由此,我們的天花板也會更高。”他向《21CBR》記者表示。
容聯云創始人兼CEO孫昌勛
做通訊領域的新型服務商,容聯云需要兩個抓手:一是AI,二是數據能力。
前者對應容聯云自建的AI團隊,幫助解決基礎算法、應用落地等問題,由業內知名專家牽頭,需要時間和大量數據訓練打磨產品;至于后者,公司為上萬家企業提供通訊服務,PaaS與SaaS服務都可針對公域線索,并積累了大量業務數據及去標識化后的用戶行為數據。
這還不夠。
“我們在許多客戶服務的具體場景里,看到了他們營銷的進一步需求。”孫昌勛說。
為尋找標的以補齊自身數據能力,孫昌勛經由校友牽線,認識了同是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學弟孔淼。
孔創辦的諸葛智能,是中國最早“以用戶為中心”的行為分析平臺之一,經歷6年發展,在行為分析、客戶數據管理等領域積淀頗多。雙方一拍即合,深入溝通兩三個月,就敲定了收購。
孔淼向《21CBR》透露,彼時諸葛智能收到多個提案,容聯云不是出價最高的,但卻是愿景、技術和產品體系與之最適配的。
具體來看,容聯云旗下專注營銷服務的“七陌云”,偏營銷和客服場景的通訊SaaS,諸葛智能的產品技術能提升其數據中臺能力,結合形成更完整的營銷云產品。
同時,諸葛智能以腰部、肩部客戶為主,豐富了容聯云的生態和行業覆蓋度,可在更大范圍內觸達客戶。
在采訪中,孫昌勛和孔淼表達了同樣一個觀點:千千萬企業都要數據反哺決策,他們與消費者的關系在重構,數據反饋的過程要更快,且成本得更低。
拿銀行來說,其部門眾多,負責借記卡、貸款、理財、私人銀行等不同業務條線,各板塊以不同方式積累各自客群,以及大量的用戶信息,但這些“數據孤島”關聯度很低,如何實現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轉化、私域用戶運營與再營銷,是當下重點。
反過來看,這些尚未充分挖掘的市場與需求,也恰是容聯云和諸葛智能構筑壁壘的機會。
2、行業深耕
產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通訊、數據與智能在產業互聯網的基建屬性,日益凸顯。
順應這一趨勢,今年6月,容聯云完成品牌升級,從“容聯云通訊”更名為“容聯云”,旗下業務同步煥新,向企業、營銷、客服全功能的產品服務延伸,形成新營銷服務云、產業數字云、政企智能云三大板塊,分別對應腰部以下客戶、頭部與肩部客戶以及大央企與政府。
動作背后,是公司以通訊為基石,進軍更全面的云業務的野心,其重點拓展的行業大客,瞄準了銀行、保險、汽車、能源等領域。
關鍵落點,則在營銷上。
“容聯的定位一直沒變,為企業提供營銷與客服的云化和智能化的產品,目的是提升企業獲客、留客的效率。”孫昌勛說。
“圍繞營銷我們想做更大的布局,基礎的產品和技術積累,現階段我認為差不多完成了,下一步會更多往行業縱深來做。”
他向《21CBR》記者表示,不同行業的業務邏輯有差別,行業痛點也不一樣,這意味著,從營銷切入為其賦能并達成數字化轉型目標,人才配置和解決路徑也會有差異。
吸納更多行業人才,打造垂直領域know-how能力,或者直接收購一家公司,都在孫昌勛的考慮范圍之中。“至于是收購還是自己做,既得看緣分,能不能碰到合適的團隊和項目,也看賽道競爭程度和時間窗口。”
從業績表現來看,這家公司依然穩定走在增長軌道上。
最新一季財報顯示,2021年7-9月,其營收同比增長44.3%至2.76億元人民幣,毛利率同比增加5.4個百分點,凈虧損率同比收窄8.5個百分點。
更為難得的是,高毛利的CC和UC&C業務收入,進一步提升至64%。
把目光轉向資本維度,2021年初,容聯云成為中國赴美上市SaaS第一股,備受矚目,壓力很快襲來,和其他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命運類似,其股價經歷了不小的波動。
孫昌勛不避談資本市場的壓力,對比美國,在中國做to B生意的效率沒有那么高,產品定價也會低一些。
“我們可能花了12分力氣,只能產生8分的效果,這是市場環境決定的。但也要看到,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才剛剛開始,市場容量足夠大,我相信,只要耐心把產品打磨好,總有被認可的那天。”
艱難時期保持持續的戰斗力,這位37歲才開始創業的CEO,或許經歷過太多這種時刻。
回顧創業歷程,孫昌勛曾用幾個關鍵詞總結,“草根創業”“滿懷敬畏”“包容創新”,以及“足夠頑強”。頑強,在當下尤其適用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