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的選擇越來越多,你是否產生“選擇障礙”?當音樂APP使出渾身解數幫助大家“發現”音樂,通過增加更多功能來留住用戶,你是否會懷念當年只需要拿出一盤磁帶、插入隨身聽就能聽音樂的暢快感?從黑膠、磁帶、CD、MP3再到流媒體,聽音樂的途徑越來越便捷,但我們常用的音樂APP卻越來越“重”,想要安安靜靜地聽一首歌甚至成為奢望。
如何“刪繁就簡”回歸純粹的聽歌體驗,似乎是一門值得探討的課題。這些年我們的音樂產業經歷了什么?是因為什么讓大家變得“選擇障礙”?播客《津津樂道》“廠長來了”欄目近期邀請到波點音樂APP創始人肖米做客的這期節目聊到了這些年音樂產業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們是怎樣用自己的理解去做一款更“輕”的音樂APP。她的分享,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新的思考。
回歸音樂播放器的本質
作為一名幾乎使用過市面所有音樂APP的音樂愛好者,面對海量的歌單推送,筆者每次都要為“今天聽什么”陷入一輪糾結。另一方面,隨著APP版本的更新,總會上線一些 “無關音樂”的版塊,如小游戲、直播……形式越來越臃腫,與其說是一個聽歌軟件,不如說是社交軟件或娛樂軟件。可你思考過,這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
(波點音樂播放頁面)
的確,你可以說時代在變,音樂APP也要適應時代變化規律。而在筆者看來,人們對于音樂播放器的需求始終沒變,僅僅是希望打開它就能為我們“播點音樂”而已。波點音樂即是這樣一種“遺世獨立”的存在——打開APP就是歌曲播放頁面,也不推薦歌單,沒有任何多余的功能,還原了音樂播放器最初的樣貌。
你的情緒“避難所”
當年的磁帶、CD、walkman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在找尋自己的心頭所愛。當下Z世代群體對于音樂的訴求或偏好是什么,他們自己也在不斷探索。
更自由,意味著缺乏歸屬感。眾所周知,Z世代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流動性更強的時代,現實生活中的情感也許“無處安放”,他們需要一個共同的“避難所”去消解自身的不安全感。波點音樂的出現似乎給他們帶來了一個承載情緒的“容器”。在波點音樂里,他們可以在聽歌的同時制作自己喜歡的音樂背景(動態視頻或靜態圖片形式限),還能在波點音樂“氛圍評論墻”以樂會友,聯結情緒共鳴,為每一種情緒找到安身之處。
(波點音樂“氛圍評論墻”)
快消費時代,3秒抓不住用戶就意味可能被放棄。因此,不同于常規的MV側重于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導致的前奏鋪墊太長,考驗用戶的耐心,波點音樂的“視覺化”更多時候扮演著“音樂舞美”的角色。畫面服務于音樂,它的作用是幫助用戶詮釋情緒。用戶可根據情緒的波動來回切換背景,展現對音樂不同的理解。“
人的感官是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五個維度組成的,音樂不應該是單調的、一維的。為了把音樂體驗做到極致化,波點音樂為用戶提供了音樂感十足的氛圍,讓他們在視覺氛圍中聆聽自我的故事”,肖米在分享里提到。
“聽音樂就是要有一個濃烈的音樂氛圍,我們在里面好好體驗生活、好好傳遞情感。”下一步,波點音樂希望能給用戶帶來更多“釋放情緒”的空間,讓每個人都能通過“視覺化”的表現形式,用音樂串聯故事與經歷,詩歌與遠方、夢想與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