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傳統經濟,數字經濟往往會產生一種“溢出”效應,這意味著除了數字產業本身,與之相應的產業鏈上下游都會因為這種溢出,而獲得普遍的提升。
數字經濟的“溢出”,是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所推動的產業創新,這也讓數據中心成為了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的實體,更成為了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基建”,并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實際上,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和互聯網崛起,數據中心產業已經歷了十幾年的成長,逐漸從過去的粗放式的追求規模發展,走向了核心技術驅動。數據中心創造的價值鏈條已通過“溢出”效應備受認可,那么數據中心自身如何創造價值,又如何評估其價值呢?
1)數據中心從可持續發展到價值變現
進入雙碳時代的數據中心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這讓涵蓋了環境、社會責任和治理績效的ESG價值理念成為數據中心在雙碳時代所關注的重點。
維諦技術(Vertiv)中國區電信及新業務解決方案部高級總監顧華指出,“數據中心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新課題,意味著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數據中心將面臨來自政策監管、技術迭代、業務需求方面的諸多不確定性,需要從全生命周期視角重新審視數據中心的價值。”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中心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資產,為千行百業數字化賦能,為數字業務提供連續穩定的最佳運行環境而創造價值。
顧華認為,數據中心需要重點打造三項最核心的競爭力,這包括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專業的運維服務能力,以及精細的價值運營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是為了保證數據中心能夠快速的建成運行;運維服務能力,是要保證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周期內,數據中心能夠不出問題或少出問題;價值運營管理能力,則是為了面對不確定性,讓數據中心在全生命周期中明確而持續的創造價值。
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數據中心要實現價值最大化的變現,必須做到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收益,要將成本與收益進行總體的核算。
顧華將數據中心的生命周期分為兩個大階段,起初的一到兩年是資本支出階段,包括了數據中心從咨詢規劃設計到交付部署的一系列過程,其后則是長達10-15年的運營收益階段,而在最初的商業決策期,選擇的架構技術方案,基本就決定了設施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數據中心的成本構成主要是初期的資本性支出CAPEX和后期的運營管理費用OPEX, “需要關注的是,OPEX不僅包含傳統的運營管理費用,也包括了政策成本,風險宕機成本,以及未來可能的碳交易成本,占到了數據中心生命周期總體成本的60%以上,所以這也是要特別去考慮優化的方面。”顧華說。
收益方面,利潤型的租賃運營數據中心主要考慮的是最大化機柜的租賃收入,這可以通過最大化設計可用機柜數,吸引到更多更優質的客戶來提高業務上架率和單機柜租金價格來實現,而成本型的企業自用數據中心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能更好地 支撐核心業務的競爭力和效率提升,或者與托管租賃相比是否具有成本優勢。
總收益和總成本的差額,本質上就能體現數據中心的價值變現水平,這也是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價值模型。
2)數據中心規劃是資源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
在全生命周期的價值模型下,通過技術和經濟兩個維度的指標量化,可以全面地評估數據中心的價值。其中,技術維度決定了能否建成并良好運轉,而經濟維度則決定了值不值得建。
兩種維度上,選取的價值評估指標首先是全面有代表性,反映了各方普遍的關注,其次是量化、可比。整體上,技術維度指標包括了PUE能效,WUE耗水,碳使用效率CUE,系統可用性,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平均故障修復時間MTTR,設計出柜率等。經濟維度指標則包括了成本角度的Capex,Opex,TCO,碳交易成本,回報角度的內部收益率IRR,投資回收期,投資凈現值NPV等。
客觀地說,這些指標要實現單一目標并不難,但是要考慮指標之間的平衡和相互影響,則是數據中心整體規劃設計中的難題。
我們知道,每一座數據中心因為選址、環境和業務負載的不同,都有其獨特性,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數據中心。
顧華認為,數據中心的規劃設計就是在諸多資源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解。“在土地,電力,資金,環境,政策等主要資源要素約束下,怎么樣達到政策監管要求,最大化的利用各項資源,如何平衡技術和經濟指標,面對四類最主要的數據中心業務,響應他們的核心價值關注,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求得最優解,是我們最重要的追求目標。”
3)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量化與洞察
面對一個長周期的復雜數據中心建設運營,定性到定量的價值評估,是一個很大的認知轉變。“通過我們的評估驗證,這是可行的。首先,數據中心的業務建設需求可以通過技術和經濟維度的各項指標去綜合評估。這些指標的達成,是在給定的資源邊界條件下,通過架構設計去完成,而這些架構系統的實現,最終會落到具體的產品上。如果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個選定產品的量化因子,比如單位容量,能效,占地,成本造價,碳排放因子,運維費用,故障率等等,我們就可以基于這些產品的組合,得到一個量化的結果,最終評估出選定的架構是否能真正達成我們的既定目標要求,符合我們的期望。”顧華說。
正是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基于全面豐富的端到端產品組合,以及對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業務的深刻理解,維諦技術(Vertiv)通過產品的性能指標、成本造價、運維、失效率、碳足跡等各項數據,結合架構設計規則和配置邏輯,開創性地推出了V-MeterTM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量表。作為咨詢規劃設計的輔助工具,當給定特定項目的規劃建設要求,如業務類型,機柜數,功率密度,地理位置,建筑條件,PUE,機房等級等設計要求,工具就可以給出基于全生命周期價值的量化評估結果,從而幫助客戶進行全方位的價值評估,做到心中有數。
基于V-Meter TM工具,維諦技術(Vertiv)也得出了一系列量化價值的洞察。
第一,最低PUE不一定是最優TCO。追求極致的PUE確實是當下很多數據中心建設甚至是標榜的方向,實際上,對一些同時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來說,它未必是最優選擇。當PUE逐漸降低,CAPEX的資產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因為對能耗效率的追求,會增加更多的設備冗余使其工作在最佳能效點,或投入氟泵、液冷、AI群控等更加節能的技術設施。在PUE政策指標的限值之下,隨著PUE的降低,節省的運營費用不一定能總能完全抵消TCO的增加,而是存在平衡拐點,需根據業務需求綜合考量。
第二,分期部署投資明顯優化整體TCO。考慮到數據中心的重資產屬性,資產折舊費用對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總體成本和盈利性指標有重要影響。根據維諦技術(Vertiv)的分析數據,采用建筑級、系統級、產品級等各類適合的分期部署方案匹配業務未來的部署節奏,可將TCO降低3-8%,投資回報提升2-5%。
第三,從成本收益角度,選擇最優功率顆粒度匹配業務類型。UPS或空調方案尤其需要關注到顆粒度,以UPS為例,不同的UPS容量在綜合占地、效率、成本和運維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量化數據表現,反映在TCO的表現上會有4%~14%的差異,所以更準確的顆粒度匹配,才能實現最優化的成本收益。
能夠有這些洞察,是因為維諦技術(Vertiv)有最全面的產品選型,使維諦技術(Vertiv)所提供的方案能夠所見即所得,能夠去滿足各種數據中心的建設需求,無論是利潤優先、最優TCO、符合PUE新政,還是技術創新,靈活擴展以及快速交付,都能夠給到客戶最好的選擇。
維諦技術(Vertiv)提出的“可維節碳”的價值理念,包含了“三可三維“的核心內涵。從時間維度的全生命周期視角,通過技術維度和經濟維度提供全方位可量化的價值評估,并且通過可靠和可交付的產品,賦予數據中心行業最核心的價值。
關于維諦技術(Vertiv)
維諦技術(Vertiv)致力于保障客戶關鍵應用的持續運行、發揮最優性能、業務需求擴展,并為此提供硬件、軟件、分析和延展服務技術的整體解決方案。維諦技術(Vertiv)幫助現代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商業和工業設施客戶所面臨的艱巨挑戰,提供全面覆蓋云到網絡邊緣的電力、制冷和I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