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領跑企業昌進生物科技完成5500萬元Pre-A輪融資,高瓴創投領投。
昌進生物創始人駱濱表示,昌進就是Changing,昌進的目標是“應用創新生物技術引領人類能量和營養來源的革命,以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將合成生物學技術降維應用于食品。”
替代蛋白這個概念,對于大眾來說還有些陌生,但其已是合成生物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產業方向。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表明,工業化畜牧業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比整個運輸業排放量的造成的影響還要大。其發布的《全球牲畜環境評測模型》顯示,為人類提供每1噸蛋白質,“需要養375只羊、且會對2750畝植被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減少對動物蛋白的過度依賴不但有助于緩解糧食安全問題,也對實現碳中和有重大意義。波士頓咨詢2021年報告指出,到2035年,替代蛋白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900億美元,其中植物基制品將達到69%的市場占有率,依次是微生物發酵蛋白(22%)和細胞培育蛋白(9%)。
而農業部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也指出,要“突破合成生物技術,構建高效細胞工廠和人工合成生物體系。研究新型全基因組選擇模型,建立適合不同動植物物種的全基因組選擇平臺。” 尤其需“布局前沿與交叉融合技術,發展未來食品制造。研究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功能重組蛋白等營養型食品的培養和制造技術”,推進農產品資源梯次高值利用食品組學、功能性食品、分子食品創制等方向的技術創新。
昌進生物正是替代蛋白領域的一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公司。在昌進生物看來,人類傳統的食物鏈效率偏低,對土地占用、碳排放以及環境污染均存在巨大負擔,食物鏈亟待一次綠色變革,昌進以“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掌握了該領域的創新主動權和產業化主動權”。目前,公司已經完成了關鍵底層技術建設,預計2022年初步實現產業化。
高瓴方面則表示:“替代蛋白方向的技術攻堅,不但能改變人類蛋白質的供給和生產方式,同時對于實現碳中和有重大前瞻意義。昌進生物從自然界中尋找能作為人類新型食物來源的微生物,在高通量篩選、定向誘變、基因編輯等多個維度,建立獨特的細胞工廠,實現蛋白質等重要營養物質的合成,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低碳的蛋白質來源。” 對于在合成生物學、微生物工程學和食品工程學等交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技術創新,高瓴將持續關注。
昌進生物不是高瓴在替代蛋白方向投資的第一家公司。兩個月前,高瓴創投同樣領投了國內領先的細胞培養肉公司周子未來的A輪融資。周子未來核心團隊2019年創制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已經在種子細胞提取與干性維持、細胞懸浮放大生產、無血清培養基以及產品研發方面取得關鍵性突破。
高瓴表示,看好周子未來打破技術壟斷,“為未來細胞培養肉的成本降低和規模化量產提供核心技術支持”,而替代蛋白領域的技術突破,與中國、乃至與全球實現碳中和都關系重大。這也是高瓴持續加注這一方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