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內含子
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人生就像一張空白紙,每個人都在上面書寫著自己的故事。與區塊鏈的相逢,讓我的紙上多了些色彩,回過頭來細細品味,感觸良多……
01
偶遇比特幣
2013 年還是學生的我,在網絡上就看到過比特幣,與之相關的內容更多的是:泡沫、騙局。
2016 年 11 月 3 日,我真正接觸到比特幣。羅輯思維公眾號的文章《買不起房地產?不如做這筆小而美的投資》中,王煜全推薦買入比特幣作為投資品,并給出了 5 年的時間會有至少 5 倍的漲幅。
當時剛參加工作的我,雖只有微薄的積蓄,但也想利用這些錢來做些投資。當時的羅輯思維已經是知識界頭部 IP,在千萬人關注的公眾號上為比特幣做“推廣”,是需要些底氣的。
有了羅輯思維的“背書”,在床上躺著刷手機的我,立馬翻身起床,上網查閱資料,并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讀完了當時可以買到的所有關于區塊鏈的書籍。
我被比特幣的“價格”震驚,由一文不值變到 6000 人民幣左右(2016 年 12 月);也對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技術著迷,這種基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的技術產生的應用有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
比特幣相當于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如果區塊鏈是水,比特幣就只是這水里生長的一種魚,在這水里還會生長其他魚。在這片“水”里,后來我見到了“彩色幣”,“分叉幣”,“主流幣”,“山寨幣”,“歸零幣” ……
初識區塊鏈之后,我便踏入了”幣圈一日,人間十年;幣圈一日,股市一年“的數字資產交易市場。
02
獨”闖“幣圈
進入數字資產市場后,毫無疑問是幸運的。趕上17 年初”牛市“啟動,享受了那一波紅利。經歷了“94”血洗,也見證了 17 年 12 月的“巔峰”時刻,從那時起市場進入了漫長的熊市。
2016 年 12 月 23 日,買了 200 元的比特幣,這一筆交易讓我透過數字的變化感受到了這個市場的刺激。后來又陸陸續續的充值買進了一些比特幣。2017 年春節期間,注意力更多的投在以太坊的身上,花了 70 元左右買進了以太坊。買進之后,牛市便啟動了。
巨大的漲幅,令我興奮。更令人興奮的是 1CO 的迸發,2017 年 3 月 16 日,我在云幣參與了人生的第一次 1CO 量子鏈眾籌,投了一個比特幣。
“9.4”中國關閉所有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市場瞬間從盛夏到了凜冬。然而這場暴風驟雨的監管,也沒能阻止“幣圈”的狂熱,2017 年 12 月 17 日,比特幣達到了迄今為止的巔峰 2 萬美元,隨后其他數字資產也相繼達到了巔峰,市場氣氛到達了頂點。
然而從那時起,市場進入了寒冬,比特幣的價格跌至 3000 美元,其他數字資產價格縮水了 90%。在這期間,有 EOS 的成功上線和運行,1EO的刺激,Facebook 發行 Libra 的計劃,Bakket 的上線……
然而市場依然在寒冬之中。兩年多的時間,在這樣一個“幣圈一日,人間十年”的交易市場,自己是孤獨的、幸運的、也依然充滿著希冀。
孤獨來自于內心。深處一個小縣城之中很少能在現實當中遇到可以討論區塊鏈的朋友,在周遭聽到的都是“那是騙局,是傳銷,千萬別買”,父母和親密的朋友都告誡遠離這個市場。
自己只能在網絡當中學習,在網絡當中交流。暴漲時的興奮,暴跌時的恐懼,橫盤時的煎熬,都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明白了那種孤獨到嗓子眼,想哭又怕沒人安慰,咽下眼淚繼續微笑的感覺。
幸運來自于外界。毫無疑問自己是幸運的,進入這個市場之后,便趕上了 17 年的牛市,享受牛市紅利,如果不是那個時候進場,我想也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進入區塊鏈市場不久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投資原則。“只拿自己用不著的錢投資”、“至少穿越兩個牛熊周期,才是一個合格的區塊鏈資產投資者”。這些話讓我沒有加杠桿投資,生活正常進行,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感謝上蒼帶來的幸運。
在今天的時間節點,區塊鏈市場依然寒冷,區塊鏈技術依然處在嬰兒期,品味過孤獨和幸運之后,內心更多的是希冀。
03
我所理解的區塊鏈
根據梅蘭妮.斯萬的觀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0 是貨幣(如比特幣);2.0 是合約(如以太坊);3.0 是超越金融經濟外,特別是在政府、文化、健康等領域的應用。
凱恩斯在《貨幣論》中說:記賬貨幣可以承載債務、價格以及一般等價物,記賬貨幣是一種描述,而貨幣則是這種描述對應的事物。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系統,而比特幣是這個系統上承載的“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
比特幣系統中的競爭—記賬—獎勵的激勵機制,造就了保護系統安全的龐大算力基礎,和較為穩定的共識,使得比特幣在沒有強大的中心化機構或組織推動的情況下,可以自發維持并逐漸壯大,產生巨大的“可信”基礎。而無論是實物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信用都是貨幣更為本質的屬性。
而比特幣具有這種屬性,雖然有各種“山寨幣”的競爭,毫無疑問都難以挑戰比特幣的地位。中國央行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Facebook 籌備中的 Libra 依然是依靠中心化的結構來維持”貨幣“的價值,所采用的技術也與區塊鏈技術相隔甚遠,目前來看只是貨幣的數字化。
早在 1995 年,尼克.薩博便提出智能合約的概念。智能合約是一段涉及資產與交易的代碼,它是自我執行的。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可以有效防止“盜版”和“篡改”,可以移除對第三方信任的必要。經過 10 多年的發展,智能合約已經由比特幣區塊鏈發展出以太坊、EOS 等眾多合約平臺。
對于智能合約發展,內部需要足夠的基于區塊鏈的資產數字化,外部需要一個協作體系的建立與成熟。目前智能合約平臺功能有限,資產數字化發展乏力,協作體系更未建立。但是考慮到智能合約在互聯網、物聯網中的巨大潛力,智能合約依然是火熱的方向,但離大規模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一種可以傳輸價值的協議,區塊鏈可應用于一切與價值相關的領域。金融行業,保險行業,數據安全,能源領域,電子商務……區塊鏈是范式革命,如同蒸汽機,電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
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構建的價值互聯網,勢必會深刻改變未來的社會結構。作為這場變革中的一個個體,對于未來,有無數憂心的理由,也有無數憧憬的理由。然而面對其中的不確定性時,我選擇相信和擁抱,與區塊鏈的故事也將會繼續。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