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ingWest品玩
2020 年 8 月,安克創新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變身 " 跨境電商第一股 "。
自那之后," 再造下一個 Anker" 變成投資人的口頭禪," 成為下一個 Anker" 是許多亞馬遜品牌的愿景,也是中小賣家的 " 白日夢 "。
之前的文章中,硅星人曾描述過亞馬遜第三方賣家的競爭有多恐怖:大賣吃肉,較晚入場的中小賣家連湯都喝不到幾口。
但即便競爭激烈,新賣家仍在涌入。數以百萬計的亞馬遜第三方賣家陷入內卷,低價策略已經過時,品牌化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于是,一時之間,亞馬遜品牌成了 " 香餑餑 ",各方勢力爭相進場。無論幫賣家做品牌,還是直接收購品牌,他們有各自的算盤,也都賺到了 " 真金白銀 "。
亞馬遜:幫中國賣家做品牌
亞馬遜在 2021 年加速收緊商家政策,第三方賣家中占大多數的中國賣家經歷狂風驟雨般的洗禮,不少大賣難逃一劫。深圳市跨境電商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先后有數萬個店鋪被禁,亞馬遜出口電商行業的損失超過 1000 億元。
Anker 在風暴中未受影響,在遵守亞馬遜平臺規則上,這家公司絕對算得上 " 乖乖寶 "。
亞馬遜電商平臺的運營方式就像百貨商場,入駐的賣家需要聽從商場的規則。在整治平臺生態上如此下狠手,亞馬遜在 2021 年的一系列行動似乎是新時代開啟的序章。
1 月 11 日,這家西雅圖電商巨頭宣告在 2022 年 " 開啟跨境電商品牌出海新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中國舉辦線上跨境峰會,并宣布進行品牌升級,提出 " 共創全球品牌新格局 "。
許多人對電商模式存在誤解:" 做獨立站就是做品牌,在亞馬遜開店無法做品牌 "。事實上,無論在獨立站生態系統還是亞馬遜生態系統,做品牌的挑戰性都不小。
亞馬遜第三方中小賣家中賺短期利潤的是多數派,他們并非不想做品牌,而是沒有能力轉型。2021 年,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行過一項賣家調研:93% 的中國賣家清楚在亞馬遜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活動中,宣布品牌升級以外,亞馬遜全球開店中國針對不同階段的賣家推出三種服務計劃:起跑計劃面向新品牌、新賣家,助力計劃針對快速上升期的賣家,飛躍計劃服務體量較大的賣家。
這次官方活動陣勢很大,硅星人在抖音直播間圍觀了一會。直播間用戶的留言中,有許多有意思的觀點。
抖音直播間截圖
" 大道理都懂,趕緊上干貨!"
" 沒有經驗的千萬別進來。"
" 這些話都是說給大賣聽的。"
亞馬遜全球開店的初衷是引導賣家轉型,授人以漁,幫助他們走上品牌之路。但在一些用戶看來這些無非是吸引新賣家入駐的噱頭,鋒利的鐮刀伸向想做跨境電商的 " 小白 "。
這并非亞馬遜首次釋放 " 幫助賣家 " 的信號,據亞馬遜全球開店公眾號文章:"2020 年,亞馬遜在物流運輸、工具、服務、項目和人才等方面投資超過 180 億美元,并推出超過 250 項新工具、服務和改進措施,以進一步提升賣家體驗,幫助賣家拓展全球業務 "。
官方投入巨額資金、人力,親自下場幫賣家做品牌,意在提升平臺競爭力,以對抗崛起的電商勢力,比如 Shopify,沃爾瑪,塔吉特。另一方面,幫助賣家不是做慈善,最大受益者始終是亞馬遜自己——其電商業務有 60% 以上 GMV 來自第三方賣家。同樣盯上亞馬遜品牌生意的還有資本方勢力。
" 品牌聚合商 " 狂攬融資,盯上中國賣家
"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小品牌被大品牌收購是消費品市場時常上演的商業戲碼,而最近幾年,許多資金雄厚的公司盯上了亞馬遜平臺的潛力賣家。
瘋狂砸錢收購和運營 " 潛力股 " 亞馬遜 FBA 品牌的公司有了新名字——亞馬遜品牌聚合商(Amazon Aggregator)。這些公司從第三方賣家那里收購品牌后,通過資金注入、提供亞馬遜操盤經驗、物流和供應鏈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品牌成長。
它們的收購對象通常是品牌資產 ( 店鋪,商標等),而非品牌背后的公司 ( 團隊),最終目標不局限于打造亞馬遜 "best seller":一些品牌會進入更多海外市場,并拓展其他渠道,成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部分知名品牌聚合商
MarketplacePulse 網站數據顯示,自 2020 年 1 月到 2022 年 1 月,亞馬遜品牌聚合商共計獲得高達 130 億美元的融資。資本市場的追捧讓這類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尖,活躍公司從 40 多家一下擴充到近 90 家,不少公司在 2020 年才成立。
其中體量最大的是 Thrasio,從 2018 年創立至今,這家美國公司評估過數千個亞馬遜品牌,收購了超過 100 個亞馬遜頂級品牌。2021 年 5 月,Thrasio 在中國成立團隊,并掏出 5 億美元預算," 砸開 " 中國市場的大門。
同樣盯上中國亞馬遜 FBA 潛力賣家的還有它的同行。2021 年 11 月,有 " 亞洲版 Thrasio" 之稱的新加坡公司 Rainforest 登陸中國;12 月初,中國本土第一家亞馬遜品牌聚合商 Nebula Brands 得到 5000 萬美元融資;同一時期,SellerX 宣布完成約 5 億美元新增融資,公司成立后已在歐洲、北美以及中國收購 40 多個品牌。
那么問題來了,來勢洶洶的品牌聚合商如何盈利?他們只是很享受把品牌做大,創造品牌軍團的感覺?
市面上大部分此類公司做的都是 " 增值生意 " ——收購亞馬遜 FBA 品牌后,開發其潛在價值。
比如,Thrasio 的一般做法是對品牌進行評估,以近一年 3-5 倍凈利潤的價格收購品牌資產,并在收購的 1-2 年內根據運營表現為賣家分紅。想要盈利意味著把品牌的營收和估值都做得更大,至少能抵消支付給賣家的成本。
Thrasio 旗下部分品牌,信息來自 Thrasio 官網
具體操作中,它們會收購多個品牌,采取整合運營的模式來分攤成本,并最大化利用做品牌的經驗和資源,把品牌溢價拉高。因此,這些品牌聚合商喜歡標榜旗下有多少個優秀亞馬遜品牌,一副品牌軍團的架勢,比如品類眾多的 "Thrasio 軍團 "。
這種模式聽上去 " 高大上 ",卻也遭受亞馬遜中國賣家的質疑:" 品牌聚合商 " 是面向賣家的說辭,所謂整合運營沒有那么神奇,甚至是一張空頭支票。這些資本雄厚的企業一邊瘋狂融資,一邊收購更多品牌,更像是有品牌運營能力的私募公司。
Forum Brands 創始人 Ruben Amar 曾公開表示,用 " 聚合商 " 描述其公司業務不準確,他們的策略是通過收購進入市場,而非從零開始建立品牌。Forum Brands 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品牌建設做得成功,而非品牌整合做得好。
此外,許多被定義為 " 亞馬遜品牌聚合商 " 的公司不止聚焦亞馬遜,也會收購獨立站模式和其他電商平臺的品牌。對普羅大眾而言,用一個詞概括也許是最便于理解的方式。
收購和運營亞馬遜品牌的生意,買賣雙方都在 " 賭 "。收購方需做詳盡調查和評估,錨定真正的潛力股,畢竟做品牌很費錢,買下品牌資產也不便宜。出售方得相信對方有做品牌溢價的能力,并且真心想把品牌做好,而非通過收購更多品牌資產再騙一波融資。
除了亞馬遜官方和資本方,亞馬遜頂流賣家 Anker 也開始進軍品牌相關業務。
安克創新第二增長曲線:授人以漁
憑借充電器和數據線等爆款產品,Anker 在亞馬遜起家并成功拓展到其他渠道,安克創新也成為跨境圈無人不知的頭部企業。
很多人不知道,Anker 最初的公司名是 " 海翼電商 "。現在," 海翼 " 是安克創新子公司,并且 " 飛 " 向北美市場。2021 年 10 月,安克創新宣布在北美推出子公司 Oceanwing,這家公司為亞馬遜品牌提供全方位電商解決方案以及優化工具服務。
根據官網信息,Oceanwing 的愿景是幫助賣家成為客戶喜愛的亞馬遜領先品牌。官宣之前,Oceanwing 服務過愛茉莉太平洋日本、TCL、DONGINBI 等品牌。
市面上幫亞馬遜賣家做品牌和代運營的服務商多如牛毛,競爭激烈。安克創新為何要趟渾水?
早在 2017 年,安克創新創始人陽萌公開表示海翼想做兩件事。首先是塑造一組標桿品牌,其次是將公司做品牌塑造的能力開發出來,海翼將會提供基礎服務,賦能其他出海公司。
所以現在 Oceanwing 的服務涵蓋了市場洞察與監控、店鋪代運營、品牌和數字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物流和倉儲等。
其中,物流和倉儲是大部分營銷服務商無法提供的服務,站在母公司這個巨人的肩膀上,Oceanwing 所提供的是安克創新將自身經驗和資源凝練后,再傳遞給亞馬遜賣家的服務。
據外媒報道,有多家企業在與 Oceanwing 合作后被安克創新投資或收購。安克創新的主業不是 " 品牌聚合 ",卻在做著類似的事。對這家大賣而言,除了在亞馬遜賣貨,幫其他賣家做品牌、投資 / 收購潛力品牌,顯然也是 " 好生意 "。
* 參考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sfwc5-JnSZrHUL2xLmKGMQ
https://mp.weixin.qq.com/s/rt8EbgALRghvcFWF3uEmTg
https://www.ebrun.com/20211118/462474.shtml?eb=search_chan_pcol_content
https://www.adexchanger.com/online-advertising/the-china-based-amazon-based-brand-giant-anker-has-big-plans-for-ad-tech-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