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副社長
來源 | 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央行數字貨幣(DCEP)自 2014 年左右進入公眾的視野之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它每次出現在熱搜榜上時,幾乎都會伴隨著這些疑問:
現在的社會已經有了非常便捷的移動支付,而貨幣的表現形式也已經電子化了,為什么還要搞所謂的數字貨幣?
它跟支付寶、微信的支付功能有什么區別?
兩者之間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
面對普通大眾的這些疑問,很多文章都從特別專業的貨幣流通體系入手,讓本就“不明覺厲”的讀者更加困惑。
其實,大道至簡:很多取得了成功的產品,其背后的原理往往并沒有特別復雜,只不過人們之前沒想到或不相信而已。
01
移動支付的發展關鍵:傳統銀行的大力配合
數字貨幣也是一樣,其背后的原理其實未必那么難以理解。只不過由于一些原因,央行數字貨幣(DCEP)發起者目前不便于將其解釋得過于透徹而已。事實上,要了解目前央行所重視的區塊鏈數字貨幣跟人們習慣性使用的移動電子支付有什么區別,首先就必須要了解移動電子支付的大致原理。
眾所周知,電子支付作為一款“互聯網+金融”產品,同時也是最知名的“互聯網+”產品之一,其成功離不開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兩方面的支撐。
不過,縱觀近年來的相關輿情,人們在評價移動支付時,向來都不吝惜把各種溢美之詞留給研發前端產品的互聯網公司,但卻很容易忽視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移動支付的發展過程當中,經常被人認為“體制僵化”的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起到的作用其實遠超外界的想象。
具體來看,在移動支付發展的過程當中,傳統金融機構主要進行了以下兩項重要的工作:一是為海量的用戶低成本創建了銀行賬戶,二是為海量的線上轉賬提供結算業務。
沒有這些底層的基礎工作,移動支付根本玩不轉。在剛剛開啟移動支付業務時,用戶需要進行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將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與銀行卡綁定。也就是說,互聯網產品所起到的實際上更多像是一個前端流量入口的作用,而后端與資金流動相關的工作,其實主要還是由銀行來完成的。
但問題在于無論是為用戶快捷創建賬戶,還是給海量的資金轉賬進行結算,這兩項工作都不是能夠為銀行直接創造效益的業務,然而其成本卻頗為高昂。以創建銀行賬戶為例,相關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發卡材料成本、柜臺人工成本、網點建設成本、ATM 設備成本……
那銀行方面為什么愿意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銀行業以國有資本為主,而國有資本通常會被要求承擔一部分的社會責任。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銀行業能夠在金融基礎設施上敢于重金投入,又在發展數字經濟的要求下開放支付接口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縱觀移動支付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企業的技術水平向來就不是這項業務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瓶頸,而金融企業才是。
為什么很多互聯網科技頗為發達的國家,沒能發展起來移動支付業務?
不是因為當地的互聯網公司技術不行,畢竟資金的轉移本質上是賬本數字信息的改變,目前的互聯網技術完全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當地金融行業的配合程度不夠,要么是基礎設施完善度不高,要么是不愿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沒有辦法像中國一樣,形成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的緊密配合,這就是為什么移動支付只能在中國大規模普及,而在其他國家就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
那么,對于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來說,他們想不想要發展、普及移動支付這項業務呢?
當然想,這不僅僅是支付體驗順不順暢,能夠給人們省多少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支付過程的全面電子化,實際上相當于在數字世界里形成了價值流通的網絡。
只有在這個網絡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發展出高頻率的線上商品流和服務流,這就好像只有存在貨幣,才有可能會產生高效的貿易一樣。
換句話說,基于智能手機的電子支付的存在,是數字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
在過去幾年內,人們所經歷的很多創業風口,比如說電商、直播、外賣、共享單車、知識付費等,都離不開移動支付的支持。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高效支付手段的存在,人們還只能停留在 POS 機刷卡甚至是線下現金支付的階段,那么上面這些繁榮的經濟生態,無論如何也很難發展起來。
02
數字貨幣的真正定位:海外版的移動支付
但是,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卻使得這樣的情況發生了改變。
對于那些想要發展移動電子支付、卻又受困于當地金融行業的主體而言,區塊鏈技術現在可以幫助他們繞過“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兩道障礙。
首先,在賬戶創建這方面,在數字錢包上創建一個賬戶的難度非常小,就算是中心化的交易平臺,其 KYC 的效率也比較高,這點很多國家的銀行卡審查制度都無法比擬。
其次,與中心化的銀行轉賬網絡能夠隨意開關支付接口不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是開放的,除非有人工審查的存在,否則任何用戶都可以在區塊鏈網絡上進行自由地價值轉移。
同時,區塊鏈又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對于賬戶的記錄信息具有天然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這一下就把發展移動支付所面臨的兩道門檻給跳過去了。
事實上,體驗過數字錢包二維碼轉賬的朋友們,應該都有類似的感受:除了私鑰、轉賬費、到賬速度等體驗有所差異之外,用數字錢包進行掃碼支付的過程,跟用支付寶及微信進行掃碼支付的過程,其實非常相似。因為這兩種產品本質上就是一類事物,只不過一個是建構在中心化的金融網絡之上,另外一個是建構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上而已。
如此一來,傳統金融行業的不配合不再構成發展阻礙,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支付可以在全球任何地區開展。
當然,由于轉賬速度和私鑰驗證這種技術問題的存在,數字轉賬可能還需要一些產品優化,才能夠接近移動支付目前的使用體驗,就好像把輸入轉賬地址的過程簡化為掃二維碼一樣。
所以,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和目前人們所使用的支付寶,最大的區別在于: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如果他們人在國內的話,那么在進行移動支付時,轉賬的資金是在中心化網絡上還是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在前端的體驗上沒什么區別的,而且他們也并不在意這個差別。至多可能是在提現的時候存在手續費的差異,畢竟從理論上講,區塊鏈系統的運行成本要比傳統的金融網關成本更低。
但是,如果他們人在國外、尤其是那些脫離了中國銀行業務覆蓋范圍(比如說華人圈子)的地方,這個時候如果再想使用移動支付,那這個支付工具一定得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上才能夠運行,否則的話,就得乖乖地去使用 POS 機或者現金。因為過去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由于基礎設施和相關體制的阻礙,絕大部分中心化金融機構往往不能也不愿意去協助打造一個支撐電子支付的轉賬網絡。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其實不難推斷出,為什么中國央行對于發展數字貨幣非常感興趣:
一方面,在國內市場上,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很有可能會起到減輕金融機構結算負擔,降低現有移動支付系統運行成本的作用。當然,這還僅僅是對區塊鏈降低成本的一個直觀期待,具體的運行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事實上,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重頭戲是在另一方面的國際市場上。在中國金融機構的覆蓋范圍之外,將開戶和結算都比較方便、且天然具備公信力的區塊鏈作為移動支付的基礎底座,讓數字人民幣借著區塊鏈移動支付所帶來的良好支付體驗出海,進而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
03
央行數字貨幣的定位:與時俱進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央行數字貨幣目前的定位主要是以區塊鏈為底座來提高國際化程度,但在瞬息萬變的數字貨幣行業,很難斷言其主導者對其未來的定位不會做出大的改變。
央行數字貨幣的定位之前已經出現過一次大的調整了:在央行數字貨幣這個概念于 2014 年前后首次提出之時,其跟 C 端支付場景以及區塊鏈技術都沒有太大關系。
當時的移動支付還沒有完全普及,區塊鏈技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彼時央行數字貨幣還能減少銀行間機構清算的紙幣運輸成本,有點類似于早年機關單位所推行的無紙化辦公。
其發展定位的轉變主要是 Libra 出現之后。數字貨幣不僅被試嵌入到了工行普通用戶的銀行 App 里,同時也基本確定要基于區塊鏈技術來研發。
04
結語
中國央行的這一次動作,必然會引發整個國際金融系統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屆時又會有多少經濟體發行數字貨幣?各主體之間的數字貨幣又會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屆時又會以一種什么樣的定位而存在?
如此多的變數,都使得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以數字貨幣為主的國際貨幣與金融變局,已經在這個時代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