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供暖停下來,瞬間整個北方地區的總耗能量可以降低30%。” 這是網絡上曾有過的一則論證。
即便雙碳政策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人們也一定認同斷電、停止供暖等遏制發展、直接降低生活舒適度的行為對節能降耗沒有實質幫助。
但是正如一些人離開了,燈、空調還開著等場景的頻繁出現,使建筑領域能源浪費的比例達到5%-10%,建筑行業成為當前碳排放的主要四大行業(電力、工業、建筑和交通)之一。
對照住建部將于2022年4月施行的《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建筑能耗統計包括:建筑耗電量;耗煤量、耗氣量或耗油量;集中供熱耗熱量;集中供冷耗冷量;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規范》將建筑碳排放計算作為強制要求,志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營造低能耗的建筑室內環境”二者間的協調。
聯想到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時,明確對能耗強度降低、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未達預期的地區提出分級預警,甚至計劃對長期未達目標的地區暫停“兩高”項目節能審查。由此推斷,建筑領域作為碳排放排名第三的行業,在“強制要求”將要執行時并無法置身事外。
2020年部分國家能源消費現狀及我國節能措施下能源發展路徑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刊,《碳達峰目標下我國節能潛力分析及對策》
一方面是政策“催得緊”,另一方面是真實商業訴求顯著增長,預計建筑智能化市場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時代。
鑒于此,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碼:688316)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總監胡加友,從可落地、可實現的角度,深度詮釋了青云雙碳智慧建筑解決方案,以及青云對于建筑行業智能化改造的思考。
建筑領域無法回避的4個問題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數據,我國建筑智能化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4537.51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9215.98億元。其中改造市場規模占比為35.18%,新建市場規模占比為64.82%。在近年碳中和政策頒布后,結合其他配套的方向性綱要,建筑智能化市場規模亦將持續增長。
回顧很早以前,行業關于5A智能建筑也有過定義,指的是集成通信自動化(CA)、樓宇自動化(BA)、辦公自動化(OA)、消防自動化(FA)和安防自動化(SA)于一體的智能化建筑。每類自動化系統由多個不同的功能板塊組成。
在很長的時間內,智慧化建筑多以零散化、無序化的形式發展: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在疊加功能時未考慮節能相關路線。因此這時在“雙碳”目標要求下,便體現了4點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
數據分散。建筑系統復雜,管理系統和數據標準不一,數據孤島不可打通的管理狀態長期存在,且分散的數據不能支撐建筑能耗總量和“雙控”目標的分解實施。
節能建筑不節能。常規建筑節能設計以節能措施的應用為導向,忽略了能耗目標,沒有將節能與預定減排目標關聯。
高用能不等于舒適性。盲目追求室內環境“高標準”、“高服務”,并未真正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
節能與發展的矛盾。要在滿足我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節能減排的突破。
正如胡加友所提:“能耗目標是所有系統建設中正在回避的一個大問題。大家習慣講幫助減少多少能耗,但不會輕易談整個項目能耗能控制到什么程度,因為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多挑戰或障礙。”
根據3個技術點設計方案
行業內智慧建筑解決方案的基本框架思路,分為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三個步驟。
第一步實現信息化。通過物聯網平臺連接所有可控的用能設備,一方面獲取、收集數據,另一方面打通原本各自獨立的子系統,降低設備可控可管的能力門檻。
第二步做到數據化。當系統采集用能設備數據后,數據可以用來支撐上層應用的開發,包括建筑負荷預測、用能系統調試、優化運行、建筑用能監測、數據挖掘等。
第三步是關鍵的智能化。如同業內倡導,“雙碳”目標不是為了綁架人對能源的消耗,而是創造一種低碳的、舒適的室內建筑環境。此時通過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建筑智能化具有提升用戶體驗、提升運營效率、提升資產價值、提升建筑品牌影響力等優勢。
而從青云的背景出身和技術積累出發,其構建的解決方案呈現出更為明顯的3條優勢:
青云雙碳智慧建筑解決方案架構圖
第一,接入更開放,更低成本。
青云雙碳智慧建筑解決方案是基于青云物聯網平臺做的,物聯網平臺在設備子系統接入能力和開放性上遠超傳統智慧建筑系統(IBMS),后者產品封閉只由廠商對接開發,項目交付瓶頸大,對接開發人員要求高,會導致平臺軟件過于重要,軟件的廠家難以替換,長期以來給其他廠家進入造成高門檻,最終形成行業壟斷,在使用和維護上都會給樓宇管理人員造成負擔。
相較而言,物聯網平臺的跨平臺、多語言特性、SDK、開發框架,可以由第三方開發人員參與開發可復用的設備子系統驅動,并支持一鍵適配。
第二,應用擴展化、模塊化。
傳統IBMS應用功能是模板化、標準化的,比如模式管理、報警聯動、實時監測等,但是無法模塊化解耦。任何功能的定制和修改,都需要廠家在整體應用代碼上針對性修改和調整,周期長、成本高,對產品研發人員依賴大。
但基于物聯網應用平臺的IBMS應用都是獨立的“APP”,可以單獨開發、維護和升級,并且可以提供開放的SDK,讓應用開發可以由第三方完成。這也是目前所有傳統IBMS都不具備的。
第三,對3D數字孿生等技術具備天然親和力。
隨著建筑用戶對數字孿生的管理需求越來越多,傳統IBMS是典型的后臺管理系統風格,使用對象是物業管理人員,部分系統結合2D/2.5D元素,需要三維可視化就要結合專業可視化公司按項目定制開發才能實現,產品不自帶該能力。
而物聯網平臺有SDK接口,可無縫升級到數字孿生風格。
從物聯網平臺延伸出的長期增值空間
2019年,青云首次發布物聯網平臺產品,歷經在AIoT領域的探索與演進,青云物聯網平臺如今定位為構建和管理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平臺。
以雙碳和能耗雙控為核心的智慧建筑解決方案,就是青云物聯網平臺能力與價值的集中展現。
首先,應用智能化方式改造的建筑系統,一經啟用就有望降低能耗5%-10%,這是優先解決了建筑中能源浪費的那一部分。
其次,在平臺技術框架建立以后,建筑運營者的管理思維和技術應用思維隨之改變,這會在日后持續支撐建筑做節能方面的改善工作。未來平臺系統的優秀性能逐步釋放時,智慧建筑運營時的節能效率,有望從5%、10%,提升至20%、30% 。
以青云服務的江蘇某政府辦公樓宇雙碳項目為例,該項目完成了碳足跡的呈現,解決了樓宇空調系統冷熱不均和用戶體驗差的問題,提高辦公效率、空間利用率和服務水平。從結果數據看,目前已幫助客戶縮減能源賬單近15%,預計未來將在能效上提升到30%。
另外,針對不同場景需求,青云開發了綜合能源管理系統、碳排放管理系統、智慧建筑運營中臺、智慧建筑可視化系統等,面向更廣泛的商業建筑提供服務。
換句話說,建筑智能化整件事情,不只是服務商趁著風口開創的一錘子買賣。站在政府、投資方、建設方、運營方、用戶方的利益角度考慮,最終目標是一種共贏的狀態。
“我們希望搭建一個框架,讓這個框架能長期服務用戶。因為即便我們今天沒有考慮到將來的需求,但這個技術框架基礎具備了將來發展的能力,關于效能和節能的事便能獲得長久提升。”胡加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