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結束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通過“折柳寄情”和“參天光樹”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強。“參天光樹”背后的“真激光”技術源自于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其團隊領銜的中科力量。杭州中科極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極光”)作為“真激光”技術的產業化公司,掌握著“真激光”技術的核心專利,并已經在關鍵指標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真激光”技術是目前唯一能夠達到BT.2020的顯示技術,已在工程投影、家庭影院、數字化放映等多個方面實現量產,開啟了激光顯示2.0時代。
“真激光”的誕生蘊含兩代科學家40年的研發鉆研,也是中科院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實踐。隨著硬科技創業“浪潮”襲來,參與“真激光”研發工作,并且帶領“真激光”實現產業化的畢勇被推到了科學家創業的“潮頭”。作為創業團隊核心成員及技術總控,近半年來,畢勇見了超過50家投資機構,“名片收了有一百多張”;同時,他的身影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36氪、財聯社等創投媒體的報道中。
科學家創業的熱潮不斷涌動,硬科技熱門賽道的背后不乏科學家的身影。科學家的實驗室里“擠滿”了投資人,科學家被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創業的最前沿。擔憂也隨之而來。從“象牙塔”走向市場,習慣了長期投入、鉆研的科研工作,科學家們能否適應強調效率、確定性、產業化、可復制的商業規則?科研機構中的前沿研究成果又能否適應產業化需求?
我們從“科學家”畢勇帶領“真激光”實現產業化的歷程中,也許能夠看到“科學家創業”中的難題與“破題”,為行業提供借鑒。
科學家到創業者的關鍵是對科研成果轉化的追求
科學家創業遇到的第一道“難題”通常是從科學家到創業者的身份轉化,畢勇對此深有感受。
2015年,中科院理化所希望將激光技術成果向市場進行轉化,中科極光作為轉化平臺而成立。畢勇不僅負責產品的開發,還承擔了部分銷售和融資任務,從一個科學家變身成為創業者。
“從在實驗室環境中從事科研工作,轉變為在公司環境下進行產品開發,目標導向和思維邏輯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畢勇表示,“從事科學研究,只需考慮激光領域有關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現象,以及背后原理。而進行‘真激光’的產品研發工作,則需要考慮市場需求,轉變中所面臨的產品定義、客戶群體、消費習慣等問題對科學家來說都是全新的。”
那么面對這種巨大的思維差異,畢勇如何實現了由科學家向創業者的轉變?
中科極光總工程師畢勇博士
在畢勇看來,最核心的因素是對“真激光”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的“價值認同”。他表示,在激光顯示領域,中國有機會實現核心部件的國產化,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然而全國產化只有理論研究還不夠,必須面向市場。因此,“真激光”的產業化成了畢勇“激光夢”的載體。
正是對激光顯示技術產業化的深刻“價值認同”,驅動畢勇順利實現了“身份”的轉變。為了完成科研成果轉化,畢勇將看似難以逾越的思維和認知“鴻溝”分解為一步一步可執行的任務。
關于身份轉變,畢勇總結說:“因為內心深刻認同‘真激光’產業化所帶來的的價值,所以在面臨一些所謂的轉變難點的時候,就會把它作為實現理想的必備知識去主動學習、適應,并且覺得非常有收獲。”
以市場需求為產品開發的最高標準
除了身份轉變之外,將“真激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買單的產品,也是影響畢勇面臨的一大難題。“真激光”顯示技術從實驗室成果進化為產品,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畢勇表示,中科極光為了推動“真激光”顯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進行了多個階段的摸索,包括客戶探需、樣品開發、試用、修改完善、小批量試制、檢驗……在市場需求和法律法規的雙重標準之下,對產品進行反復打磨和測試。
在這個過程中,畢勇發現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與科研工作的追求并不完全匹配。比如說,從科學意義上來判斷,激光顯示的色域空間越大越好。但是在與客戶的交流中他發現,客戶對于色域的追求并不是絕對的。“客戶不僅關心畫面有多漂亮,同時還關心獲得優質畫面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是多少。如果這個成本超出了客戶的接受范圍,那再大的色域也沒有市場。”畢勇說道。
另外,客戶在期望產品具有大色域的同時,還希望能夠實現低能耗、高效率、長壽命、高可靠性等。因此,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客戶真正在意的技術特征,并且在這些技術特征之間尋求平衡,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一個指標。因此,畢勇認為,科學家背景的創業者一定要學會面向市場需求,在技術層面作出一些妥協,把客戶放在第一位。
建黨100周年,88000流明高亮度真激光投影機點亮布達拉宮
在對市場作出正確認識的前提下,畢勇帶領中科極光團隊開發出了具備真色彩、真亮度、真陪伴、真節能、真可靠的“真激光”產品。在2022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由“真激光”光束組成的“大樹”穿過雪花火炬臺直達天空,足以證明其應用的可靠性與先進性。除此之外,“真激光”還曾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人民大會堂文藝匯演、建黨100周年上海黃浦江燈光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光影秀等重大歷史時刻得到應用。如今,“真激光”在激光電視、商務投影、影院升級解決方案等領域都形成了市場應用。
從評價體系到企業經營,給予科學家的三條創業經驗
如今,中科極光已經順利將中科院理化所的激光顯示研究成果推向市場應用,作為科學家背景的創業者,畢勇將自己的經驗進行了總結。
首先是評價體系的轉變。畢勇認為,科學家如果要面向市場進行創業,就要對自我的評價體系做一些調整。科學家往往都比較執著,有特別堅定的意志,這是科研工作的優秀品質。但是在面向市場的時候,優秀品質可能會變成阻礙,因為市場需要科學家做一些妥協,以滿足市場為目標。
其次,科學家創業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需要科學家轉變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相應的知識儲備積累,包括法律法規、財務、資本市場等,從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變為“雜家”,拓寬知識的廣度。
第三,要以更開放的心態組建一個創業團隊。術業有專攻,科學家在專業技術方面具有長時間的知識積累,但是在生產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產品銷售、企業運營等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過組建團隊發揮各自所長,用以彌補短板,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科學家創業時代已然來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機器人、云計算、半導體、工業數字化……這些關鍵熱門賽道背后都有科學家的身影,尖端、前沿的科研成果將大量從實驗室走向社會生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工具。這個過程或長或短,希望更多科學家背景的創業者們能夠借鑒成功經驗,最大程度加速先進科研成果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讓科研工作能夠造真正福國民經濟和人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