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傳統優秀文化美學如何創意復“新”?訊飛輸入法、科大訊飛蘇州研究院、江蘇文藝廣播與蜃樓志STUDIO聯合出品方言文化公益短片《姑蘇瑣記·懶畫眉》,邀你一起看動人的姑蘇故事,聽AI旁白呢喃吳儂軟語!
去年年底,方言保護計劃首支AI方言文化公益系列短片《姑蘇瑣記·金縷衣》通過AI技術與影像創作推動方言回歸,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其姊妹篇《姑蘇瑣記·懶畫眉》22年春日上線,延續前作敘事風格,講述了明代隆慶年間愛好昆曲的蘇州廚娘,因工作錯失聽戲機會,后偶遇來府中唱戲的伶人并款待其吃食,意外得到回饋,終以如愿的故事。該片不僅表達了古時底層平民互助的美好情誼,還透露出精雅的蘇式生活。在傳統美學和溫煦情感中,再現方言背后的文化自信。
AI飾角旁白 創新場景留住吳韻鄉愁
方言有著天然的親切感,是彼此認同的標識,也是增進情感的紐帶。為更好呈現古代文化之韻,《姑蘇瑣記·懶畫眉》全片使用方言對話演繹,同時吳語旁白由科大訊飛蘇州方言語音合成系統配音完成,將代代相傳的方言“帶入”了互聯網,“搬進”了視頻中,碰撞出新奇的體驗。
AI技術作為這一次科技浪潮的驅動力,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與生活場景結合的可能,賦以傳統文化新價值。此次,AI與傳統文化跨圈共舞,預示一個科技生活化場景已來。
AI賦能 重現吳儂軟語之韻
蘇州話作為一種世代流傳的語言,來源多樣,十里不同音,標準難以制定,又缺少母語發音人和志愿者,所以在識別和合成系統研發過程中面臨種種挑戰。為了讓AI說一口流利的蘇州話,科大訊飛蘇州研究院聯合訊飛上海研究院與合肥研究院等技術團隊歷時三年時間,積累千余小時的方言語料,通過技術迭代訓練,最終使合成自然度和感情化方面獲得進展。
訊飛輸入法、科大訊飛蘇州研究院攜手蜃樓志STUDIO,將技術落地到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影像中,讓新技術與煙火氣并存,打造出跟上時代步伐的文藝作品,帶領傳統文化以新穎的方式步入大眾視野。
AI助力文藝復“新” 鼓舞再拾鄉音
秉承對傳統文化的一腔熱愛,蜃樓志STUDIO基于傳統元素編劇設計,譬如對劇中角色安排了符合時代流行的服飾和裝容。為了讓觀眾一眼穿越回所設定的年代,通過尋覓古宅原汁原味的廚房、真實的舊物陳設、施展庖廚技藝等營造出古代質感的場景,既富有充沛的想象力,又擁有強烈的代入感,使觀眾對中國古代風貌產生濃厚的興趣。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特色銘牌,在短片中結合AI方言旁白,將歷史重新展示于我們眼前和耳邊,鼓舞觀眾再拾鄉音,講述家鄉文化的美好。
AI助力傳統文藝復“新”,與大眾特別是年輕人雙向奔赴,為方言的新時代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訊飛輸入法自2017年發起方言保護計劃,通過“AI+公益”創新方言保護形式,讓方言重新活躍并深入大眾生活,積累的珍貴語料搭建起“方言庫”。其次,挖掘方言使用價值,在科技和文化雙輪驅動下創新應用場景,比如訊飛輸入法App實現23種方言以及5種少數民族語言的語音識別,還完成11種方言合成和2種方言翻譯,將技術成果普惠大眾。接下來,訊飛將繼續聯動社會各界力量,讓方言更科學的保護,探索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源遠流長的方言作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既是溯源之基,也是傳承之本。《姑蘇瑣記·懶畫眉》這部公益文化短片嘗試利用科技創新的形式帶動傳統文化的更好傳播推廣,是保護好歷史、傳承好文化、復興好文藝的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