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日倏忽而至,疫情當下,講起衛生,你看起來可能比知乎上的大咖們更懂,口罩濕巾消毒液形影不離。可有些寶貝器官的衛生,我敢堵一年的口罩錢,九成以上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少有關注,比如我們的用耳衛生。
虎嗅近日有一個小視頻在朋友圈傳的特別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12~35歲的人群中,有近50%的人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聽歌、追劇、抖音、快手、短視頻……這幾年年輕人使用耳機的頻度可謂空前提升,另一邊,大小消費電子品牌紛紛涉足耳機產品,一派產銷兩旺之勢。熱鬧的背后,對于每個用戶個體而言,暴露于噪聲的機會和強度大大增加,噪聲性耳聾的發生率有增無減。
噪聲性聾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不容易早期被人們所認識,同時,噪聲性聾屬于感音神經性聾,一旦發生,難以逆轉,目前對噪聲性聾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
那么現在連手機廠商都妄圖分一杯羹、如日中天的“降噪耳機”,是否能保護耳朵呢?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揚子晚報》采訪專業耳科專家,醫生表示:即使是降噪耳機,耳機里的聲音輸出水平過高也有可能損傷聽力。因而無論“降噪耳機”廣告如何飛起,降低耳道中的噪音,才是保護聽力的王道。
少數關注用耳健康的耳機用戶,一定都知道60-60原則,這也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聽音樂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或者80分貝),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
那么到此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結論:單從音量對于用耳健康而言,目前甚至未來也不會有所謂的”保護耳朵“的耳機出現,除非人類進化出取代耳蝸毛細胞的器官,或者是繞開耳朵接受聲音。
但是,為什么我們依然優先推薦骨傳導耳機?
繼續看虎嗅的科普視頻:當下幾乎所有的“降噪耳機”都采用了入耳式構造,特有的構造也決定了用戶在佩戴它的時候,耳道會變成一個接近完全封閉的狀態,類似一個封閉性的氣密腔。
雖然在短時間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是如果長時間使用且沒有摘下過耳機,那么就會讓耳道中的溫度和濕潤度上升(冷知識:耳朵也是會流汗的),同時受到異物壓迫的耳道也會分泌出比平時更多的油脂分泌物。
有了溫度、濕度和油脂(營養物質),那么會發生什么呢?——會長出蘑!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從醫學的角度上稱之為:霉菌性耳道炎和真菌性耳道炎。如果使用者的耳機存放位置和生活環境臟亂,那么耳機套所黏附的細菌和空氣中漂浮的細菌就有可能在你的耳道中扎根,從而引起炎癥的發生。
入耳式耳機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很少發生,但是后果更加嚴重的問題——鼓膜穿孔,入耳式耳機在佩戴牢靠后會形成氣密的閉合腔。所以當你在塞入和取出耳機時耳道內外的氣壓差別都會讓鼓膜承受一次沖擊,而沖擊的強度往往取決于產品設計時的密封性。聽起來好可怕,再往下寫恐怕文字都要打碼了……
繼續上面的解答,從用耳衛生角度,為何優先推薦骨傳導耳機。
這里先科普骨傳導的原理。它是一種聲音傳導方式,即將聲音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的顱骨、骨迷路、內耳淋巴液傳遞、螺旋器、聽神經、聽覺中樞來傳遞聲波。骨傳導原理決定了,它不用像傳統耳機一樣,捂住耳朵或堵住耳道來達到聽聲的目的,所以可以有效為耳朵減負,降低耳道健康風險的幾率,相對而言更保護耳朵。
對于愛運動、愛戶外的年輕人而言,骨傳導耳機的優勢在運動場景下被進一步放大:運動場景下佩戴開放式骨傳導耳機,能敏銳感知周邊環境音,更安全;運動場景下耳朵會面臨更多汗液浸濕、細菌滋生的風險,開放式骨傳導耳機相對于入耳式,風險幾率更低;運動場景下耳道和耳機機體會產生更多摩擦和壓力,舒適度降低,而開放式骨傳導耳機佩戴舒適度更高……
虎嗅在視頻中特別以Shokz韶音Aeropex骨傳導運動耳機為出鏡道具,舉證骨傳導耳機的穩定性和開放性。以更高級別款,也是Shokz韶音今年發布不久的全新款骨傳導運動耳機OpenRun Pro運動耳機為例,從頂級財經商業雜志《連線》到祖師爺級音樂雜志《滾石》,從專業科技媒體《Techradar》到頭部戶外媒體《Triathlete》,OpenRun Pro分別拿到2022媒體推薦獎、2022榮譽音頻器材、2022最佳安全型耳機、2022最佳戶外耳機……
最后,必須補一句的是,人類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也是最近一場東京馬拉松世界冠軍基普喬格,他的隨身運動耳機,也是Shokz韶音的OpenRun Pro。如何正確的選耳機,你也該有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