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鋒潮評測室
最近,一個手機相關的話題突然登上微博熱搜:「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換手機了」。
報道中,多位消費者表示,自己的手機已經四年沒換了。
如果大家經常看手機圈的消息,其實對于這個話題也見怪不怪。
畢竟,類似「我的 XXX 還能再戰 N 年」的評論實在是太多了,手機廠商拔釘子戶的故事可以一口氣講十個。
盡管最近新機很多,各種宣傳也是天花亂墜,依舊沒有激起大家換機的欲望。
口說無憑,數據說話。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權威資料,相較于去年同期,今年 1~2 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總量下降 22.6%,其中 5G 手機下降 11%。
(柱狀圖: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萬臺),圖源:CAICT)
另外,第三方機構的數據也顯示,消費者的換機周期正在延長。
Counterpoint 表示,目前用戶平均換機周期超過 31 個月;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數據則顯示,目前中國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為 28 個月。
也就是說,很多小伙伴的手機可以使用兩年半,甚至更久。
總之,從這些數據上看,最近的手機市場確實有些不太景氣,消費者換機意愿下降也是赤裸裸的事實。
那么問題來了,表面上每天都有新爆料、每個月都有大批新機上市的手機市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微博網友的討論中,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類原因。
新機吸引力不高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最近手機行業的升級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影像,二是充電。
影像方面不用說了,大底主攝、大底超廣角、拍月級別的變焦,一家更比一家強。
但是熱鬧看完之后,很多用戶逐漸回歸理性,開始意識到這些配置更適合專業人員,而不是自己。
更別提那些根本不關心手機圈的消費者了,「我就掃個碼,要那么高級的鏡頭干啥?」
至于充電功率,早期感知確實很強,從一個半小時到半小時,誰看了不說一句我愿意呢?
相比之下,半小時到 15 分鐘的提升,就沒那么容易讓人心動啦 ~
連影像和充電這兩條主賽道都是這個情況,其他配置不用說,感知更弱。
設計方面,以前是 16:9 到水滴 / 挖孔的飛躍,甚至還有升降鏡頭;現在,只是拼屏占比的小數點。
屏幕,早前的 60Hz 到 90Hz/120Hz,流暢性明顯提升。
現在的 120Hz 到 144Hz、LTPO 1.0 到 2.0、E3 到 E5,也就混數碼圈的人看看。
總的來說,早些年手機領域的變化,出現了很多從「無」到「有」的提升,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到不同。
而近年的很多升級,都只是從「好」到「更好」,沒有太多質的變化,大家自然提不起太多興趣。
價格漲太快
沖擊高端這幾個字,應該是近年來手機行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
大家看看主流廠商的定價策略就知道了。
vivo X 系列,X30 時期還是 3298 元起步,X70 已經提升到 3699 元,期間還弄了個 Pro+ 超大杯抬高上限。
小米數字系列,小米 9 的起步價還是 2999 元,小米 10 直接沖到 3999。
和 vivo X 一樣,小米也推出了超大杯機型,讓價格進一步上探。
一加這邊更猛,一加 7 還是 2999 元,現在干脆沒有標準版了,一加 10 Pro 4699 元起步,據說未來還有 Ultra 版本。
總之,大多數系列的起售價都在提升。
根據 Counterpoint 的數據,2021 年中國市場手機的平均批發價,已經達到 372 美元(約合人民幣 2300 多元)。
而在上一年,這個數字還是 342 美元(約合人民幣 2100 多元)。
(灰色曲線:中國智能手機均價,圖源:Counterpoint)
前文我們說了,現在手機行業以「微創新」為主。
感知不強的升級卻要用大價錢來換,消費者不愿意買單可太正常了。
數據遷移難
現在的手機就像一個異次元口袋,啥都能往里裝。
照片、視頻、公交卡、錢包、鑰匙、聊天記錄,以及越來越多的 APP 數據。
手機承載的信息越多,數據遷移就越難,這也是換新機的隱性成本。
雖然現在很多廠商都推出了搬家功能,但大都沒辦法遷移 App 數據。
換了新手機之后,啥都得重新登錄、設置一遍,確實麻煩。
而且吼,我不想點名的某綠色社交 APP,數據遷移更是比取經還難。
預算不夠
說了這么多,沒錢應該才是不換手機最大的原因。
手機越來越貴,收入又不見得提升(尤其是近兩年),只能老老實實做個等等黨。
要么錢包追上手機價格,要么手機價格適應錢包,不然是不會出手噠 ~
有沒有興趣分享一下,你現在的手機用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