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從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以來,數字化轉型逐漸向中小企業覆蓋,并逐漸深入各行各業。伴隨著轉型的快節奏,瓶頸也開始出現,硬件生態的短板充分暴露,設備之間“互盲”讓數字化轉型深水“觸礁”,僅僅在第一步——數據的采集,就極大制約企業向泛IT化、多終端化、智能化拓展,阻礙了數實融合的腳步。這也在剛剛落幕的兩會中,引起了產業專家的關注。
數據采集竟然讓數字化轉型“深水觸礁”
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中,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在提案中表示,工業數據的采集和如何形成閉環支持生產流程,仍是限制數據價值釋放的重要短板。同時,工業制造的領域知識和智能建模等數據處理能力的提供者存在脫節,專家經驗無法有效固化到軟件平臺。
且不止是工業領域,在一切泛IT領域,數據的利用都是數字化轉型的重頭戲,這也是各行各業爭相“攻堅”的技術高地。“不做數字化轉型,就會被數字化轉行。”有知名企業高管這樣描述過對全行業數字化的“轉型焦慮”。在這樣焦慮的氣氛中,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多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數實融合”是企業數字化的階段性目標。出乎意料的是,僅僅數實融合的第一步——數據采集,就讓企業“深水觸礁”。隨著轉型深入,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充分暴露:幾乎在全領域范圍內,數據的采集和使用都成為“邁不出去的第一步”。
企業數字化轉型必將導致基礎設施的迭代和擴充,“數實融合”的挑戰就在于,將整個生產鏈條的設備數據統合起來,結合決策者的經驗管理全局、優化局部,與企業運作、產出形成完整協同閉環。數據采集的意義在于“讓設備自己說話”;而目前數據采集的難點在于——終端數據的多樣性,讓其很難高效統合,無法供企業進行高效數字化運維。形象點說,設備的“話”,現有的運維體系“聽不懂”。且數據采集的難度,和企業智慧終端設備的豐富程度緊密相關,故而IT化越深入的領域,該問題越為緊迫嚴重。
數據采集為什么輕易卡住IT運維的脖子?
三大因素讓工業及IT運維場景的設備統合變得極為困難。首先是設備、軟件之間各不相同的協議和標準。協議是終端之間會話的基礎,標準則約定了交互信息的范式。其配套的軟件,往往只能實現該設備特定任務下的數據采集、可視化,實現某一細分生產場景下的”局部最優“;但協議的差異卻使數據無法被全局網絡讀取,形成“煙囪式信息孤島”,這對于決策者的介入極度不友好。其次是設備、軟件的復雜性長期存在。企業的規模越大、設備越多,其換裝成本也越大,新老設備共存或許將是未來十年內的常態,直到信創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推出統一的中間件標準。第三是布局數字化轉型缺乏全局意識,多數企業都反復陷入“局部數字化”的陷阱,寄希望于單純引入硬件設備完成企業數字化武裝,其后果則是再一次加劇了系統內設備的復雜性,讓整條生產鏈的信息孤島現象更加嚴峻。前期投入成本大,數字化成效不明顯,最終在數字化轉型中“深水觸礁”。
數字化轉型的歷史進程,不夸張地說,也不失為一場大規模“試錯”,也對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aaS化、專業化、集成化,以設備為中心全面構建生態體系。SaaS化意味著從工具層面掌控網內設備,專業化讓方案擁有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以便于橫向擴充智慧終端,集成化則大幅減少企業對服務提供方的管理成本。
監控易“洞察一切設備”為數據采集筑好墻基
目前信創催生了大量應用場景,反哺了生產力,但陣痛也是顯而易見的:種類繁雜的基礎設施,帶來了更嚴重的數據碎片化現象。數字化轉型以這樣的狀態進入中場,各家的訴求可以預見地殊途同歸:一體化智慧運維解決方案。
在這場“搶跑”的較量中,美信時代不是后知后覺的那一批。面對數字化在數據采集這一步“深水觸礁”局面,美信時代早有準備,監控易為萬物互聯背景下的數據采集筑好了墻基。監控易脫胎于底層自主研究,進而向上層應用拓展,拿出了“洞察一切設備”的殺手锏。
底層數據庫是數字化的基座,也是市場上被西方壟斷最嚴重、產業數字化進程中最后需要攻克的瓶頸之一。數據庫經歷多年的演化,呈現出從專用到泛用、從單一功能到復合功能的趨勢。時至今日,超融合數據庫已經是公認的最符合“萬物互聯”場景應用的數據庫類型了。監控易基于完全自研的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數據庫,集表狀數據庫、KV數據庫、內存數據庫、時序數據庫于一體,這讓監控易具有了針對復雜數據的儲存、運算和檢索能力。高并發、高性能特性,則為產品賦予了可應用于工業級別場景環境的優秀性能。在此基礎上打造智慧運維解決方案,也充分考慮到了場景設備的復雜,加入了對協議標準的應對設計。如泛IT一體化智慧運維平臺監控易使用RFC規定的標準協議,能夠識別拓撲網絡內所有支持協議的智能設備并納入監控,并生成可視化圖表,匯總到決策者處。數據異常時精確告警,有效破解“不識設備”的死局。監控易還采用全球領先的云邊端一體化架構,分布式部署、一體化運維的特性,正是目前囿于“數據孤島”企業的所必須的。
目前監控易已經廣泛運用于政府、軍工、金融、電力、石油石化、交通、醫療等30多個領域,為企業用戶的數據采集補上最后一個漏洞,實現了一體化監控智慧運維落地,積累了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企業客戶面臨的癥結往往都是數字化運維的臨門一腳:如國網上海電力公司的調度自動系統在線監測平臺案例中,用戶在設備上云的時候面臨設備資產信息不透明、設備精密以至人工排查難以發現故障、機房跨區域等問題,監控易為其實現了自動巡檢、設備信息一體可視化監控,并能提供精確的故障報警,實現了對電力二次系統異常故障的精準防控。再如某大型鋁業公司,在信息數字化過程中已經實現了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器、虛擬設備等的國產化升級,卻缺乏有效的統一監控解決方案。美信時代通過對工廠數據進行數據清洗、數據梳理,并將采集及聚合的數據提供給用戶,使其結合業務需求實現更高層級的數據再利用,以盤活數據、發揮數據的更大效能。成功的應用經驗表明,“洞察一切設備”訴求的出現,是產業向智慧化邁進一大步的特征。產業升級往往是漸進性的,當產業數字化轉型將目光聚焦到數字設施,進一步將重心鎖定到對設備的洞察,表明我國的產業數字化進程已經結束了對硬件設備的無序迭代,開始有序消化市面上現有硬件設施,催化通用中間件、技術標準的探索與落地。
美信時代深知,為企業打造出一款高效統籌所有設備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僅僅是為客戶打造了一款優秀且急需的產品,作用不免杯水車薪。歷史已經證明從生態的格局去考慮是對行業標準化最有效率的推進,美信時代也為產品賦予了另外一項特性——低代碼開發。
通過低代碼開發,企業用戶可以對產品進行深度定制,做到對下轄設備“洞若明火”,并大大降低運維的培訓成本和維護成本,同時為產品本身帶來更多的應用改良經驗。這也使得美信時代的產品具有可提供全套滿足信創國產化替代的生態潛力。
當前,產業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市面上短期缺乏的,是一款能彌補設備“互盲”漏洞的補丁;而長期缺乏的是,基于開放、兼容的底層技術擴產出來的生態,引領產業走向標準化升級。喜人的是,如監控易這樣的產品正受到千萬用戶的青睞,而實踐應用的經驗又將反哺產品的升級。2022美信時代將帶來怎樣的驚喜,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