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任杰,今年是融云創立 8 周年。
將數字 8 進行 90 度旋轉,可以得到一個無限符號“∞”,代表著無限可能。而融云,恰恰致力于用不斷精進的通信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與廣大開發者一起,創造通信的無限可能。
在創業之初,我清楚地知道“中國每天有 1 萬多家公司注冊,每分鐘有 7 家公司誕生。在這些創業公司中,只有 10% 的初創企業可以存活三年以上,90% 的初創企業,走不出三年‘死亡谷’。”
8 歲的融云,已經成為互聯網通信云 PaaS 賽道的頭部廠商,并且迎來了“超級賽道”的風起時刻——據艾瑞報告預測,到 2024 年通信云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 182 億美元,市場仍保持在 40% 以上的高速增長。移步【融云全球互聯網通信云】回復【艾瑞報告】免費獲取
我想這是一個回顧復盤的好時機,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融云是如何穿越創業死亡谷,以及如今的融云是怎么煉成的。
過去的意義,在于指引我們找尋那些暗示著未來走向的規律和邏輯。我希望與同仁們一起回看過去,更好前行。
我用九個字來總結創業初期的融云工作:找市場,瞄定位,抓產品;而進入發展平穩期后,我則以“一個警惕、一個堅持、一個總結”來回顧過往和提煉思考。
01 找市場
融云在 2014 年就以原中國移動飛信技術團隊為核心,打造 To B 市場的通信云服務平臺,推出了面向開發者的 IM 即時通訊 SDK。
創業初期,團隊都認為,IM 的需求是泛行業市場的,各行業的溝通都離不開通信云服務。但看似廣闊的市場里,需求熱度高低不同,我們要在開放性的環境下,找到方向。
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便是在各種星星之火的機會中找到燎原之勢,而不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我們的策略是,在幾個高熱度方向試水實踐。結果發現,并非所有行業都有強需求。比如,旅游行業專注旅游資源和線路設計,房地產行業更關注房源,他們雖有少量溝通需求,但不是非常迫切。
融云必須快速找到對 IM 有強需求,且用戶數量足夠大的市場。最終,我們明確了社交、泛娛樂的主戰場,并圍繞此核心構建產品技術和市場運營能力。直到現在,它們仍然是融云的主力市場。
02 瞄定位
企業與客戶建立聯系的過程,就是定位自己,圈定客戶,觸達對方并進一步影響對方的一系列動作。
首先,定位自己。融云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復雜的通信技術進行封裝提供給客戶。融云是幫助開發者簡單高效解決通信需求的通信云 PaaS 服務商,即,安全、可靠的通信云服務商。
其次,找到客戶并影響他們。早期,融云以 To C 的營銷思維,對 To B 產品進行廣告營銷,收效甚微。但很快,我們發現融云最核心的開發者用戶,并不關心大眾廣告,他們更關注技術社區、開發者論壇。面向開發者的技術布道是觸達他們的核心。
我們改變了策略,通過參加技術媒體的展會,獲得與開發者交流的機會;通過論壇演講,向開發者持續傳播融云“把復雜變簡單”的服務理念;通過在技術社區毫不吝嗇地輸出技術內容,持續積累影響力;甚至在后來推出全球互聯網通信云大會 WICC,為開發者打造一個探討前沿技術和分享職業發展的盛宴。移步【融云全球互聯網通信云】了解更多
這樣,我們找到了融云核心技術最能發光發熱的地方,支持開發者簡單接入即可獲得通信能力的過程也讓融云快速實現著市場擴展。
2016 年,融云獲得了第一個 1000 萬元的收入,進入了規模商業化發展階段。
03 抓產品
我在融云的第一個職責是 CPO(首席產品官)。可能有人會問,作為 CPO,為什么把找市場、瞄定位放到了產品前面?
創業公司起步期,資源是非常有限的,首先要考慮活下來的問題。技術創業公司往往技術能力卓越,而在如何尋找核心市場,如何商業變現上,一直是短板。融云的早期發展也是如此。
我在擔任原飛信 CTO 期間,已經帶領團隊完成了即時通訊底層技術的原始積累,當時飛信是日活過億的國民級社交 APP,日活排名僅在 QQ 之后。融云的技術團隊全部來自于飛信,應該說從技術上,融云最開始就非常領先。
當融云解決好了市場和營銷的問題,有相對穩定的客戶和收入后,便著力圍繞開發者的需求進行產品體系的強化建設,并在與市場的碰撞中不斷調整。
就整個產研鏈條而言,產品是設計者,研發是生產者,主要是負責代碼實現。換句話說,產品是出圖紙的那個人,研發是蓋房子的。圖紙不清晰,房子怎么蓋?
所以,產品一定要跑在研發前面,捕捉和研判用戶需求及市場變化,“找市場”才更加錨定精準,并及時根據環境做出戰略調整,鎖定未來方向。
圍繞開發者需求,我們在產品上主要是兩個路線。
一是夯實融云 IM 即時通訊的絕對優勢地位,不斷豐富產品構成,單聊、群聊、聊天室、系統通知等一應俱全,并且持續提升服務穩定性和優化開發者的接入體驗;
二是沿著創新這條線,開拓其他服務內容,比如 RTC 實時音視頻 SDK,以及后來的推送、審核、美顏等一系列通信周邊能力,最終形成融云豐富的產品結構和創新的服務模式。移步【融云全球互聯網通信云】免費體驗
04 警惕現金流
平穩度過了前三年創業起步期的融云,在發展期遭遇了公司最大的一次“財務危機”。
2018 年,公司以項目制方式正式進入政企市場,新局未開卻先面臨資金回款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我會提醒自己和其他創業同仁:警惕現金流。
進入政企市場并不是盲目的,此前,融云 RTC 新推出之際,曾短暫試水政企市場,效果不錯。并且,當時大中型企業都迫切需要即時通訊能力,出于安全考慮,這些企業往往需要私有化部署,正是 PaaS 服務的最佳入局時間。
我們當時的判斷是,政企市場的需求會持續放大,將成為互聯網市場之后,融云的第二大市場。
當我們真正進入政企市場之后才發現,政企客戶的場景化、定制化需求和長交付周期,對于公司人力和資金等資源的占用是超出預估的。項目越多,現金壓力就越大,資金回款的壓力也越大,一度造成公司現金流困境。
更重要的是,定制化的通信解決方案與融云作為一個 PaaS 廠商的模塊化通信能力之間,是有沖突和矛盾的。個性化的開發需求,對融云的“平臺型”公司定位是一個本質性沖擊。
2019 年下半年,我們果斷轉變思路,明確在政企市場通過與 ISV / SI 合作,以打造生態合作、建立生態圈的模式,為最終用戶提供通信能力。
在融云長期引領 IM 市場和拓展 RTC 市場的過程中,ISV / SI 廠商成為了融云深入各個行業的觸角,在融云的標準化通信產品基礎上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并倒推回來,促進融云優化政企側解決方案,形成良性循環。
05 抓住客戶最想要的
星球大戰、星際穿越、火星救援、三體,這些科幻片讓我們看到了更高維度的世界。歷史也告訴我們,世界不是線性發展的,而是一格一格向上跳躍。火發明的時候,世界跳了一格;原子能發明的時候,世界又跳了一格。
在高緯度的三體人眼里,鉆木取火和航天發動機沒有本質區別,都在同一個維度。就像他們對人類說的那句:你們都是蟲子。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無法在問題自身的層次上被求得。
所以,我們要升維思考,降維打擊。具體到公司戰略上,就是提前布局、抓住客戶想要的。
2017 年,公司增加了 RTC 產品線,經過多方打磨,在 2019 年正式商用。當 5G 網絡逐漸落地,智能手機大量普及,疫情防控出行受阻,人們對通信的要求便與從前大不相同,而 RTC 就是通信實時化趨勢下的市場需求和客戶痛點。
2020 年,我們觀察到 RTC 和 IM 具有伴生關系,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兩種能力一體化地提供給開發者,逐步打通 IM 和 RTC 底層的 SDK,提出“以一套SDK解決所有通信問題”,成為業內首家可以提供雙能力的通信云廠商,直接推動了開發者選型的變革,這也是抓住了用戶最想要的。
2021 年,我們升級戰略推出“IM+RTC+X”全通信解決方案,為開發者提供包括推送、審核、版權音樂等第三方服務在內的全生態、全場景、全平臺解決方案,又一次向著讓應用開發更簡單的目標前進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IM+RTC+X”基礎上推出的場景化 SDK,更加貼近市場,極度方便開發,真正開箱即用。移步【融云全球互聯網通信云】免費體驗
這一次,我們直接將行業供給方式推向了下一個時代。
一步步走來,我們做到了“抓住用戶最想要的”。這句話的內里,是融云貼近開發者和市場,圍繞“一切為了開發者”去洞悉市場、布局產品的宗旨在發揮作用。
而這,也驅動融云發展至今,始于即時通訊,“不止即時通訊”。
06 互聯網兵無常勢,但總有人正年輕
創業九死一生,我為什么還要選擇技術創業?現在想來,一切都機緣巧合,又都有跡可循。
跟這個時代的很多程序員一樣,游戲是我打開代碼人生的鑰匙。只不過我玩的這個游戲,比較古早,是一個操縱礦車挖金子的小游戲。
那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去我父親單位玩兒,看到一臺康柏計算機,還是 Windows3.1 系統的。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計算機,一玩兒就有點欲罷不能了。
從游戲開始,我對計算機的好奇和探索就開始了,后來開始自學一些編程。
那時能找到的關于編程方面的書籍很少,周圍懂編程的人就更是寥寥無幾,但只要是相關的書,我都不會放過。
(Windows3.1 安裝界面)
也是出于對計算機的這種好奇,我大學選擇了寧夏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這個專業當時是歸屬于數學系的,數學學得非常深,因此我打下了非常扎實的計算機基礎和數學基礎。
現在回想起來,融云所提供的 IM 即時通訊和 RTC 實時音視頻服務,其實有很多攻堅的難點是基于數學的。大學時期的這個積累就非常重要了。
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稅務系統開始電子化,班里一大半同學都被分配到了稅務體系里工作,我沒有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是被另一片光亮吸引。
那個時候(1998年),國內互聯網創業處于從基礎設施向應用設施傳導的黃金年代,代表 Web1.0 的門戶網站和 BATJ 等一眾互聯網公司都在這個時期前后誕生。
時至今日,它們中有的成長為難以撼動的巨頭大廠,有的逐漸隕落退出舞臺。商業的世界沉浮無須令人唏噓,但那屬于互聯網的第一個春天現在想來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而那時,經濟特區深圳可以說是匯聚了最富有想象力的一群年輕人,電子廠、個體戶、互聯網,一片自由而包容的淘金熱土,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這個世界顯然比一份一眼能望到頭的工作更有挑戰。于是,身為天津人的我,選擇南下,成為了“深漂”一族。
水大魚多,機會俯拾皆是,而我則開啟了通信行業旅程的起點,在運營商體系中進行營賬系統和增值業務平臺研發。
那段經歷非常有趣,充滿不確定性但又十分熱血。我身為程序員,事實上每天寫代碼的時間不是特別多,大家整天在一起討論各種原型,探討未來的業務模式,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是在這個時期,我對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等有了初步的認知。
2002 年,有了在電信行業的積累,我來到北京,進入了微軟擔任咨詢顧問,專門負責電信行業。
這個時期,網絡技術突飛猛進,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即時通訊軟件進行溝通,尤其是在辦公場景,即時通訊應用大有趕超郵件之勢。
(2005 年,微軟任職期間的任杰)
2005 年,以新浪博客和校內網為主要代表的用戶內容平臺誕生,互聯網迎來 2.0 時代,也拉開了社交媒體取代門戶網站的序幕。基于 Web2.0 的概念,用以提升用戶體驗的新技術發展迅速,內容、社區、即時通訊成為互聯網產品關鍵詞。
在微軟工作期間,我第一次接觸 IM 即時通訊,為央視打造一款即時通訊產品。
此后,我陸續負責了幾個大的增值系統項目,直到加入融云的前身團隊,開始做中國移動的飛信。
微軟公司的經歷帶給我兩個重要的印記,是我時至今日都十分受用的。
一是對程序員個人價值的鼓勵和重視。微軟作為以研發文化為核心的技術型公司,企業基因中非常崇尚程序員個人價值,相信 Developer 能夠改變世界,管理架構也比較扁平。后來,我也把這種基因和文化植入到了融云,我們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更自由的空間,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動性。
二是大型項目的管理方法論積累。外企的項目制運行方式,需要我帶領和協調上百人的技術團隊,完成從技術解決方案設計到落地實施的全過程,對我來說是產品和技術管理的有益訓練。
2008 年,我受邀加入了飛信團隊。這是我職業生涯最關鍵的決定之一,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我當時的判斷依據是,飛信業務背靠中國移動,天然擁有短信的獨特資源,保證消息必達,這一點受到業界的格外關注。那時,移動互聯網還沒有出現,我們都認為飛信或將改變中國互聯網。
就這樣,畢業 10 年之際,我成為了飛信的 CTO。
(2008 年,加入飛信團隊的任杰)
飛信的用戶數一直在飛速增漲,PC 時代,日活過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績。我所帶領的技術團隊也從最初的 400 人發展到 1000 多人,完成了對即時通訊的原始技術積累和運營經驗積累。
之后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飛信在中國社交軟件甚至互聯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卻因種種原因遺憾退場。
但之后,我的職業發展,就跟通信行業緊緊綁在一起了。
后來,我帶領團隊轉戰印度,幫印度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 Reliance 打造了“印度版微信”Jiochat。這段經歷,讓我對這個全球最大的在線交友市場,有了深刻的感受和認知,也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融云后來堅定走上技術出海道路的基礎。
完成這個項目后,我便正式加入融云。我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作為人與人、人與物,甚至物與物溝通的手段,將會無處不在。而融云,一個平臺級的通信云能力提供商,封裝通信技術提供給開發者,將大有可為。
現在,每個手機里平均 5 款應用就有 1 款在使用融云提供的服務,融云也早已成為隱藏在 30 萬款 APP 背后真正的通信云王者。
一路走來,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
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無數,我自己的方法是,把復雜變簡單。我們每天會接收特別龐雜的信息,需要把它們歸攏拆解,抓住問題的本質,再逐個擊破。
把復雜變簡單,這也是融云最初的產品出發點,封裝復雜的通信技術,以 SDK 產品的形式提供給開發者,讓開發者的業務實現簡單高效。
這在融云 8 年發展史上,逐漸演變成了融云的產品戰略,就是要不斷貼近開發者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提供越來越簡單的產品和完善的服務給開發者。要做到這一點,對我們的要求是,保持創新覺悟,不斷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突破。
而我在回顧從出校門到現在的過程中,更是深刻感受到創新的意義。
中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這么多年,一批又一批的企業站上風口,又在高光時刻后黯然退場。
現在,Web3 迎面而來,元宇宙未來可期,更是對所有公司的一次洗牌級的機遇和挑戰。倘若一直抱著陳舊的觀念,終究會被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所以,對企業生存來說,沒有什么模式是永遠有效的。時代變化勢不可擋,而永遠年輕、持續創新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