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從服務器單機虛擬化到跨云的分布式應用場景,云原生技術正推動應用開發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可以看到,進入云原生時代,容器、Kubernetes、DevOps、微服務等技術和理念得到快速應用和發展,底層架構性能和資源利用率也得到顯著提升。而隨著底層架構的日益簡化,企業的關注重心也開始向實際的業務層面轉移。
企業更關注業務,而底層架構自然要交給更專業的“人”。青云QKE容器引擎高級產品經理楊瑩表示,以容器和Kubernetes作為新一代底座,讓敏捷開發、微服務等有了更好地發揮空間,從而讓更多的企業開始落地容器技術。“未來的容器化應用,勢必將朝著更輕量化、更簡單的方向發展,這既是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是用戶的期望。”
面對技術的演進和用戶需求的變化,云服務商是選擇全面出擊,還是重點突破?事實上,這一問題猶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論述,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楊瑩看來,云原生是青云科技的重要戰略方向,基于此,青云將會不斷推出助力用戶云原生轉型的產品和服務。從公司整體層面來看,青云容器產品體系的方向是宏觀且全面的,通過構建完整的云原生生態,覆蓋用戶的每一個業務場景。從產品層面來看,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它們之間互不沖突,相輔相成。“我們追求的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適合用戶業務需要,以及場景化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楊瑩進一步說道。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容器產品策略
隨著企業“云化”和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企業亟需一系列完整的云原生產品作為支撐,以實現企業應用架構與云基礎設施充分適配,從而最大化利用云計算彈性可擴展、靈活、敏捷的特性。為了更好地幫助企業進行云原生轉型,青云從2016年就開始了針對容器的研發工作,至今已經推出了以KubeSphere開源容器平臺、QKCP企業級容器平臺、QKE容器引擎為核心的完整的、體系化的容器產品家族。
其中,KubeSphere是基于K8s構建的分布式、多租戶、多集群的開源容器平臺,提供完善的多集群管理、CI/CD、微服務治理、應用管理等功能,支持云原生應用在多云與多集群的統一分發和運維管理;QKCP是與KubeSphere相伴而生的企業級容器平臺,除了具備KubeSphere的全部功能之外,還增加了更多企業級服務,提供像“海底撈”一樣的專業服務,能幫助用戶更好地應對復雜的云原生業務場景;QKE是基于QingCloud云平臺,為用戶提供云原生業務底座的容器服務,不僅可以對接、集成青云科技各類產品和服務,還可對接第三方服務,為用戶提供更成熟、更全面的支持。例如,對KubeSphere的集成,可以更方便地管理K8s集群,并簡化KubeSphere的安裝流程;對云平臺自動伸縮服務的對接,可以為用戶提供節點級別的自動增減功能;對Prometheus的對接,能夠讓用戶已有的服務不用再做遷移,最大限度地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應用成本。
作為植根于QingCloud云平臺的容器服務,QKE不僅集成了 QingCloud 云平臺的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可一鍵部署高可用、高性能的 K8s 集群,還可以支持可視化界面、多集群管理、自動伸縮、微服務治理等業務場景,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高可用的云原生能力。“與KubeSphere和QKCP相比,QKE是一款更省心也更省錢的‘全自動咖啡機’,用戶不需要關心該機器如何運作,以及零件損壞之后如何維修等問題,只需要關注幾個按鍵和最后的成品,剩下的交給青云即可。”楊瑩如此說道。
“3+4+5” QKE能滿足你的所有想象
楊瑩提到,在行業實踐當中,他們發現不同規模的用戶對容器平臺的選擇有不同考量。通常情況下,中小型企業和創業公司前期會在本地或云上自建集群,便于學習Kubernetes集群的基本功能。因此,這部分用戶致力于選擇可以快速上手的一站式容器服務,并且對成本更為關注。對于業務體量較大,并且自有運維團隊的企業,他們更愿意自建集群,自行對接第三方產品,對產品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更為關注。
為了給不同規模、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更好地容器服務,QKE將提供三種產品形態:一是自管版,由用戶全權管理包括控制節點和工作節點在內的整個Kubernetes集群,該版本適用于業務體量較大,具有專業運維團隊,并且希望自行規劃和管控集群的客戶;二是托管版,控制節點由 QKE 創建并托管,用戶只需要創建及管理工作節點,特點是穩定、高可用,節省運維成本,無需為控制節點付費,無需管理控制節點,適用于運維人員較少或無運維團隊組織,希望降低成本、運維省心、不關心如何管控控制節點的客戶;三是Serverless版本,完全屏蔽底層,可做到集群免運維,資源按需使用,適用于有批量計算和突發業務需求的用戶。
“QKE不僅具有豐富的產品形態,能夠滿足不同體量、不同需求的用戶,同時還具備四大產品特性和五大落地場景,既能讓用戶省時、省力、省心的部署容器應用,還能夠搭配 KubeSphere 或其他在線服務滿足多種業務需要,保證用戶自由組合選擇服務并彈性使用云資源。”楊瑩如此說道。
四大產品特性分別是:彈性。結合云平臺自動伸縮、按需分配的能力,能夠實現根據業務的增減自動分配所需的集群資源;簡單。通過內置KubeSphere等可視化集群管理工具,幫助用戶在界面輕松完成復雜功能的快捷操作;自由。為用戶提供自由的、不受綁定的云原生服務,可對接多種開源在線服務及產品,可管理不同環境、多個廠商的 K8s 集群;穩定。依托于QingCloud公有云IaaS層資源,相較于本地自建集群,能提供更好的集群穩定性。
五大落地場景分別是:CI/CD實踐。QKE提供內置的DevOps插件,可以實現可視化流水線的配置,減少人工操作,提升開發和部署效率;混合多云多集群。QKE多集群管理能力能將不同環境的Kubernetes集群進行統一管理,并通過應用多集群部署輕松構建多活、容災的應用場景,實現應用跨云、跨集群的高可用性;構建業務中臺。QKE可提供一鍵安裝的應用管理插件,能夠實現容器化應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用戶可借助此功能建設云原生業務中臺,對容器化應用進行發布、版本控制、擴容和計費等操作;核心應用微服務化。在應用的部署、運維環節,用戶可通過微服務治理功能進行流量治理與鏈路追蹤,也可提供金絲雀發布、藍綠部署、熔斷、流量管控等完善的治理功能;構建AI應用。QKE支持GPU資源調度管理與GPU使用監控,所有計算節點支持選擇CPU指令集,高效、低延遲完成推理類場景,輕松承載AI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和運行。
楊瑩表示,目前QKE已經被包括互聯網、建筑、教育、金融等行業在內的眾多用戶使用。以紅亞科技為例,作為一家教育行業SaaS應用開發商,他們通過QKE的多集群功能納管了其他云上的Kubernetes集群,實現了不同云上多集群應用的統一部署和流量分發。如今,他們已經全部完成了在Kubernetes集群上的應用上線,為全國600多所高校提供了相應服務。
QKE托管版發布 走向Serverless的重要一步
“目前,很多用戶處于云原生轉型初期或者受限于團隊規模,在實際工作中不僅無法專注開發,而且還面臨著應用成本居高不下的痛點。眾所周知,逐漸屏蔽底層架構,由云服務商負責底層運維管理,從而釋放用戶運維壓力,是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所以將QKE托管版作為向Serverless終極形態的過渡版本,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楊瑩如此說道。
從技術的角度來講,QKE托管版控制節點由QKE 創建并托管,無需為控制節點付費,無需管理控制節點,不收取集群管理費,可節省運維和資源成本,助力用戶專注上層業務。另外,高可用的產品架構,也保障了用戶業務可以穩定運行。同時,公有云的能力加持,以及SLA的承諾支持,也使得用戶不必擔心集群異常情況的出現。
楊瑩表示,QKE托管版與其他行業產品一樣,都支持托管版的Etcd服務,同時用戶也可選擇外置的Etcd集群,保障管控的高可用性。
從產品功能上看,QKE托管版更適用于運維人員較少或無運維團隊組織,以及希望降低成本、運維省心,且無需關心如何管控控制節點的用戶。然而,是不是只有中小型企業才適用于QKE托管版?對此,楊瑩提到,這需要結合用戶的集群規模和團隊分工來看,如果集群規模較大,有一定數量的專業集群運維人員,并且希望針對集群進行深度的自定義配置,那么可以使用自管版的集群。其余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完全可以把運維工作交給青云科技,使用托管版的集群,從而節省成本,減輕運維壓力。
“所以,QKE最核心的價值是既‘開箱即用’,免除實施周期和人力的消耗,又能節省大量的使用成本。”楊瑩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