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終身教育企業得到發布聚焦職場“軟技能”提升的新品牌――“得到訓練”,并公開公司未來三到五年的戰略目標:成為“一家面向職場人的終身教育企業”。
未來得到將為職場人提供“通識教育”和“能力教育”兩大板塊的終身教育產品和服務。其中,通識教育提供的是職場人需要的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產品和服務;能力教育,訓練的是職場人需要的“軟技能”。
而就在不久前,我國《職業教育法》完成了自199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職業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此外還強調,要“建立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鼓勵、支持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依法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對此產學研各界普遍認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邁上新臺階,市場化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大有可為。
那么,在我國職業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得到這類頭部終身教育企業加碼職場“軟技能”訓練的舉動?“軟技能訓練營”類產品的崛起,又將為職業教育行業和市場帶來怎樣的新氣象?
真學真練,“軟技能”訓練營受職場人高度認可
李文是一名職場老將,在科研單位的信息化部門工作。對于工作當中要用到的專業技術技能,李文早已駕輕就熟,但在跨部門溝通上卻有些力不從心,很難把完全不懂技術的部門提出來的需求,“轉翻譯”給那些做開發的人聽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文報名了由得到聯合創始人&CEO脫不花主講的《溝通訓練營》,被分到了一個小班級。
李文很快發現,這個班的學習方式跟傳統的課程班很不一樣。雖是線上學習形式,但在21天的集訓時間里不僅安排了系統化的線上學習視頻課程,還有密集的課后練習和測評、班級討論、助教督導和答疑等,互動性毫不遜色于線下課堂。在視頻課程中,主講老師脫不花不但親自示范了諸多溝通原理和技巧,而且針對一百多個現實工作和生活中高頻出現的真實溝通場景給到了解決方案,例如匯報工作、提升職加薪、指導下屬、陌生人溝通破冰等等,甚至還提供了不少能直接上手使用的“溝通公式”。李文每天聽完課以后會在助教的陪同下做練習、和同學討論,每周還會有主講老師直播答疑、完成周測評。21天的密集學習和拉練下來,李文發現自己真的變了:溝通能力上了好幾個臺階,之前讓她煩惱的“雞同鴨講”般的場面再也沒有出現過,還有不少同事前來向她取經。
截止到目前,這門溝通訓練營已經吸引了超過5萬名職場人加入學習,人氣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得到訓練還包含管理者溝通、演講口才、職場寫作、高效學習、項目管理、當眾講話六個訓練營產品,后續還將研發更多產品,以滿足職場人多樣化需求。每一個訓練營都力求一個月左右周期內,提升和強化職場人必需的一門技能。這些技能是在各行各業專業技能之外,跨行業、跨工種的通用型能力,即所謂的“軟技能”。它們對于職場人來說是貫穿職業生涯、不會過時的技能,能夠幫助職場人搞定人、事和復雜局面,在協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價值,提升職場競爭力。
實際上,“軟技能”并非全新概念,在世界范圍內早有相關討論。英國學者艾瑪蘇普林斯所著的《軟技能》一書,將“軟技能”定義為提升適應力、突破人生天花板的必備技能,包括批判思維、同理心等。美國創業者約翰森梅茲在暢銷書《軟技能:代碼之外的生存指南》中,建議程序開發人員和其它技術人員不要只是埋頭寫代碼,而要提高人際交往、自我學習、運營個人自媒體等軟技能,讓自己更接近成功。
得到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發布的《2022年中國職場人群發展建議白皮書》指出,相比于專業“硬技能”,數字經濟時代的職場人對“軟技能”提升的訴求更強烈,工作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及目標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位居職場人認為更重要的職場能力前五位。提升“軟技能”,已成為越來越多職場人的共識。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需加強“軟技能”教育供給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邁入新發展階段。要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軟技能”教育供給質量是重要的一環。
所謂“職業教育”,是以提升人作為勞動者的素質和人力資源價值為目的的教育。根據新《職業教育法》作出的定義,“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職業”的本質是社會分工,不同職業各有其特殊性,勞動者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是其勝任崗位的基礎。但與此同時也不可忽視,當人們處在“職場”這一強調協作的場域當中,一些非專業、通用型的“軟技能”,如溝通、口才、管理等,也是人們必須具備的一方面技能,與專業“硬技能”一樣,對職場人的綜合素質、工作表現和職業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圍繞“硬技能”和“軟技能”兩種不同方向的職業教育,發展并不均衡。無論是我國的職業院校還是職業培訓機構,所教授的內容都側重于針對特定職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其課程體系也大多是按照技術領域或職業崗位來設置,比如“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商務”、“會計”等。尤其是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職業培訓課程,絕大多數都是針對特定職業的資格考試、人才招錄考試和職業必備專業技能的培訓,也就是應試培訓和“硬技能”培訓。相比之下,“軟技能”職場教育類產品,則呈現出供給嚴重不足且良莠不齊的特點。
為了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就業市場變革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我國的職業培訓行業需要為廣泛的在職人群和預備就業人群提供高質量的“軟技能”教育服務供給。得到此次推出新品牌“得到訓練”,并將職場“軟技能”教育設立為公司業務發展的主航道,可視作民營企業積極響應社會需求、參與推動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所做的一種有益探索。
背靠職業教育萬億市場,優質企業大有可為
從行業和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軟技能”培訓市場前景廣闊,且受到政策引導支持,具有站上“風口”的潛質,能夠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大有可為。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職業教育培訓行業的市場收入規模在2026年有望達到11107億元,一個新的萬億級市場正在形成。在主要由社會力量參與的非學歷職業培訓領域,2020年的市場規模達到2026億元人民幣,2026年預計將有望達到3445億元人民幣,屆時非學歷職業教育培訓行業的獨立學員人次將達到4770萬名。
長久以來,這塊龐大的市場被聚焦職業“硬技能”培訓的公司主導。目前我國非學歷職業培訓領域的十多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硬技能”培訓業務,例如公考培訓、教師資格考試培訓、廚師培訓、IT技能培訓等等。這類培訓服務對于想要從事某種職業或精進專業技能的人群而言屬于“剛需”,人群基數大、付費意愿較強,培訓效果可外化、易衡量。
相比之下,“軟技能”培訓尚未成氣候,但前景可期。在經濟結構轉型、生產方式和工具加速變革的當下,職場人和雇主雙方對提升“軟技能”的需求日益強烈,注重實戰和實效的“軟技能”培訓產品和服務,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教、學、練、測、評”環環相扣的訓練營類產品,有望快速打開市場。在這方面得到訓練就是一個例證,目前7個“軟技能”訓練營已吸引了超過15萬名學員參與。
但也要看到,得到訓練的一炮而紅絕非一朝之功,離不開持續多年深耕終身教育領域的積淀。實際上,從專注“知識服務”到“通識教育”和“能力教育”并駕齊驅,得到所做的不是跨界,而是沿著“學以致用”的路徑更進一步。其產品越來越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注重實用。一方面教授知識、拓寬視野,一方面改變行動、提升技能,從認知和能力兩個維度上賦能職場人。據了解,此前得到在打磨高質量知識服務產品中沉淀下的研發經驗、高水平的課程研發團隊,以及在舉辦得到高研院的過程中探索出的小組式學習組織方法及運營經驗,都復用到了得到訓練,這正是訓練營產品快速走紅背后關鍵的力量。
職業教育市場即將漲潮,但唯有堅持品質、沉得下去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勇立潮頭。在教育這條道路上任何企業都沒有捷徑可走,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