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院數字化如火如荼,但或許是因為數字化進程較短,始終處于后發追趕西方國家的步調,逐漸陷入“越數字化壓力越大”的怪圈。醫院數字化進程開始遭遇瓶頸,和過度專注“面向業務”或許難脫關系。
面向業務是醫院數字化的必修課,不過客觀看來,將這門“必修課”擺在首要位置,就逐漸暴露了根基不牢、底層健康自循環未充分建設的短板,對其發展可持續數字化升級弊大于利。
醫院數字化困局:
不具備可持續增長模式
我國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歷史。在最近五、六年中,這一現象呈現出加速的趨勢。逐漸加大對基礎醫療設施的投入,跑步進入數字化、智能化,這一進程在全球范圍內都在進行。代表醫療體系的標桿美國,預計到2027年,醫療支出將達到6萬億美元,數字化投入飛速增長。
醫院實現數字化迭代的必要性已無需多言,消費者能切身感受到肉眼可見的數字化進程:比如一鍵掛號、無紙化辦公、機器人引路等。
但如果談及國內醫院數字化形式一片大好?醫院方可并不這么看。
《中國醫院雜志》《中華醫院管理》等期刊就指出,我國醫院數字化存在應用面狹窄、數字化建設集成度不夠、信息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具體表征很多,但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醫院的數字化,很大一部分比重發生在了業務位面,即第一點所說的應用面狹窄;另外的因素,基本都與“應用面狹窄”有所關聯。
以美國網上掛號為例,其數字化預約就診的內在邏輯是:在醫療分級模式足夠成熟的前提下,社區醫療足夠發達,可有效為中心醫院分流;且通過完善的基礎設備聯網,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輕癥去社區、重癥轉醫院這套流程的效率。其背后有一整套信息網絡安排病人的看病、會診、轉診。
國內醫院則是一個更加中心化的場景,患者通過網上預約的作用僅僅是不用排隊,應用實在是過于狹窄,回報率極低,如果并非人流量很大的醫院,搭建維護這一套系統并不劃算。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醫院一個個業務線進行數字化的結果,就是整個醫院內的數據孤島越來越多,即上文所說的數字化集成度不夠、信息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其代價是醫院日益增長的維護支出:因為集成化不足催生了巨大的設備資產管理成本,因為信息利用率不高制約了醫院規模的進一步增長。
醫院數字化引入的設備,組成了巨大的軟硬件及應用系統的性能數據和運行狀態數據源,數據可以作為整個醫院數字化運營體系的晴雨表。此時IT基礎設施及應用系統的數據運維平臺就成為了最大化數據價值的工具,針對網絡和設備性能數據的一體化運維解決方案往往能讓醫院的人效呈指數級上升,并在數字化規模上實現快速擴張。
美國的數字化醫療模式、醫療分級的基本保障是基礎設施的健康生態,試想跨區、跨縣域的診療如同在一家醫院看病一般通暢,需要何等的基礎設施支撐,背后的基礎設施自動化、智慧化運維水平只能用“高山仰止”來形容了。
面向業務,為患者帶來方便,是一個遲早要做的動作。如果我們面向未來的大健康產業,時下首要任務數字化就需要把醫院的運維成本降下去,即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打通端到端的信息障礙,實現智慧化運維,實現醫院的數字化可持續增長。
“讓物理世界響應數字世界的指令,這樣才是數字化轉型。”解放軍總醫院大數據研究中心原主任薛萬國如是說道。
醫院數字化一開始就應
瞄準基礎設施的健康自循環
2019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出,產業看到了“大健康”這個超十萬億市場的巨大潛力。醫療相關基礎設施自然水漲船高,這其中既有舊設備的升級迭代,也有慢病防治、運動康復等相關終端的加碼。
這與正在發力數字化轉型的醫院合流,使得醫院數字化具備了優渥的外部催化環境。但潮水一般涌入醫院的設備,卻讓醫院的數字化轉型進入霧里看花的窘境。
目前數字化解決的,是患者-醫生人到人的問題;醫院的壓力則在于如何進一步提升軟硬件資產的數字化價值,促進智慧醫院升級。數字化資產帶來的課題和挑戰很多,諸如如何解決診療數據共享問題,以利于科研推進?如何解決數據設備端到端的問題,洞察一切設備?智慧醫院數字化價值未來可期,需要逐步解決和突破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腳踏實地、對癥下藥,而非一蹴而就。
隨著面向業務的數字化進程深入,醫院的設備資產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按照傳統的”發現故障-檢測-排除“的被動維護模式,以及”巡檢-評估故障-做出應急預案“的高強度維護模式,運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設備智能化程度更高,故障往往難以第一時間發現;另一方面,海量設備意味著更高的人工成本。
豐富的設備資產還帶來一個問題:設備資產的作業情況越來越黑箱化。設備投產的早晚、所采購的信創廠商不同,都會導致設備遵循不同的協議、采用不同的數據范式,設備與設備之間“互盲”形成數據孤島。
以上,初時并不覺得這樣深入數字化有任何問題,待到設備豐富到一定程度,且相當一部分核心業務已經移植到設備上,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試想醫院正在手術,聯網的智能醫療設施故障且沒有充分預警或無法及時排除,那就極有可能導致醫療事故。盲目數字化,于苛求環境穩定性的醫院來說,就是在健康組織里亂攪手術刀。
產生數據的設施就如同有機生命體一樣,能完成整體的新陳代謝,才能從事各種生命活動。醫院這樣的特殊場所尤其如此,其所有納入麾下的智慧化設備,組成的生態,應該具備預警、告警、修復等健康自循環機能,才能在平穩生存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壯大。
監控易搭建醫院底層
健康自循環生態
要繼續激發數字化對醫院的賦能使命,撐起醫院底層設施健康自循環的一體化智慧運維解決方案必不可少。
美信時代推出的一體化智慧運維平臺監控易,洞察一切設備,滿足等保2.0三級要求,可助醫院完成數字化歷史使命。
監控易內置自研的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數據庫,適配表狀數據庫、時序數據庫、KV數據庫、內存數據庫等主流數據類型,完全實現洞察網絡內一切智能終端。醫院網絡及軟硬件設備數據孤島的最大癥結在于數據源采取不同的范式和協議,運維管理環境復雜、難度較大,而醫院這種強行政化單位進行決策卻非常依賴數字化智慧醫院的健康運行。在這樣設備豐富、業務線繁雜的應用場景下,實現IT基礎設施、機房動環、醫療智能終端、視頻及攝像頭診斷、醫院自助終端等的一體化數據采集監控,完全獲悉設備資產的實時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消滅智慧醫院網絡及軟硬件設施數據孤島,實現一體化智能運維。
在此基礎上,監控易還支持自動發現拓撲網絡結構,顯示網絡中的邏輯連接關系。并且,監控易具有領先的云-邊-端一體化架構,支持五層架構,具備本地部署、分布式部署、多層級部署、混合云部署、SaaS模式等多種部署模式,可以實現對其他地區分院的同步監控管理。目前醫院的發展呈現出多點化、下沉化的規模性拓展,進行了多院區、多層級子網絡建設,對網絡及軟硬件設備的分布式監控運維需求加強,傳統的維護模式很難適應。監控易卻可無視跨區域、跨網絡的運維難度,輕松實現分布式多層級部署,將網絡內所有軟硬件設施實時運行狀況以可視化形式呈現給決策中心,做到一屏盡覽全網絡。同時,監控易為智慧醫院運維團隊提供了APP,突破時間和空間局限,實現人性化的移動運維。
對于復雜的設備環境,無論是設備繁多還是跨區域部署,監控易都能高效監控洞察。當設備故障發生,監控易還可以精準過濾冗余警報,精準定向告警。通過對設備的自動巡檢和故障定向告警,底層生態實現了“健康自循環”,極大提高了運維效率,讓純靠人力、頻繁維護的運維成為過去式。
憑借這些優勢,監控易在醫院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部某市醫院的弱電工程建設中,主要的跨越式升級問題被監控易輕易攻破。該醫院近年數字化進程迅猛,新、舊IT基礎設施大量存在,統合難度大。監控易為其打造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對接的網絡設備約300臺,實現了對所有新舊設施的全方位監控。
在某省級三甲醫院的數字化過程中,出現了設備卡頓、告警冗余、人工維護費效比日益增高、權責不明、難于管理設備資產的情況,該院亟需打造數字一體化運維平臺。監控易為其打造“智慧醫院”端到端一體化監控體系,使全院設備資產進入統一監控范圍,并在設備出現故障時自動向責任人告警,打破了長期以來該醫院對麾下設備資產不明晰、難調配的困局。
目前,監控易已成功部署在數十個省級、市級三甲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中,成為它們數字化轉型的強有力支撐。不止在醫療領域,監控易已廣泛應用于政府、軍工、金融、電力、石油石化、交通等多個領域,納管設備總量超百萬臺。
時至今日,各行各業進入數字時代,內核都是相通的:讓機器設備解放人力,數字化才不至淪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監控易從微觀看來,是在對設備進行數據采集和洞察;但從宏觀看來,就是在統合零散的數據孤島,打造設備的自循環生態,賦予底層設施直達決策層、對故障進行主動排除的“自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