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化進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鋪設開來,新一代數字化技術正顛覆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經歷著數字化帶來的深刻變革。
6月8日,弘璣Cyclone聯合CGL、企業家精英國際俱樂部聯合主辦的《人力資源視角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高峰圓桌活動如期舉行,活動當天邀請到蓋米閥門(中國)人事行政&IT總監劉旻、CGL Group管理咨詢MCG高級合伙人沈小靖、微步在線人力資源副總裁張晨、江波龍電子HRD溫旭歡四位大咖,在主持人弘璣Cyclone CMO陶鑫亞的話題引領下圍繞人力資源數字化變革進行了精彩討論。
來自互聯網、制造業、IT企業以及人才資產管理公司的不同行業背景,平均超過20年的從業履歷,為本次論壇帶來了極具價值的戰略布局思考與實戰經驗分享。
【一】
后疫情時代如何確保員工積極性與業務進展順暢?
數字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社會化企業的崛起,零工經濟、自由職業者的興盛,讓連接突破了組織邊界,遠程辦公、云端協作正在成為新常態。突如其來的疫情,更使得遠程辦公成為全球企業的主流工作方式,一些科企巨頭甚至宣布允許員工永久居家辦公,但這顯然不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想法。據外媒報道,馬斯克在郵件中要求特斯拉員工必須每周至少在辦公室工作40小時。可見常態下的遠程辦公是否可行尚存爭論。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管理者又該如何激發團隊協作,保證員工工作效率呢?
“從員工角度來說,首先考慮如何體現他的價值和存在感,然后針對性地去做結果呈現” 溫旭歡表示,在做好數字化辦公IT新基建的前提下,以結果為導向制定考核機制,持續優化整個團隊的協同與方法論沉淀。沈小靖則對員工情緒管理頗有心得,她分享了疫情期間提振員工士氣的一些創意性方法嘗試,并指出,“遠程辦公的高效來源于情緒的生產力,生動的云端互動也是高效的一個源泉”。
時至今日,“云面試”“云入職”已不鮮見,張晨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創新嘗試,例如早晚“兩會”以及“云封閉”等工作模式,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通過遠程辦公以動態的方式管理資源,這種工作方式正是我們在未來應對不可預測的業務環境所必需的。
正如劉旻所說,企業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應該保持一種快速應對的深層思考。遠程辦公其實是個人需求與企業需求在新趨勢下的一種協同,企業本身就要接受變化,并適應變化。
【二】
借助數字化有哪些好的考核方式量化工作效果?
激勵手段激發員工創造性
數字化時代,企業將根據自身的戰略及商業模式考量,在考核機制上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有效激勵員工,激發員工創造性,又有哪些好的考核方式可以量化工作效果呢?
對此,四位嘉賓分別從人的角度,深層次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溫旭歡基于自己多年IT研發背景在線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量化效果激發創造性,在數字化基礎之上,設立工時管理系統,圍繞降本增效優化流程。”
從數字化整體戰略的底層邏輯出發,沈小靖認為業務績效的提升取決于企業戰略定位,企業要重構商業模式,通過完整的商業布局,構建數字化服務的封閉藍圖。CEO應當有全局意識,定戰略定人群定痛點,下沉到具體的團隊績效,通過數字化工具自上而下逐步推進。
實戰經驗層面,張晨提出目前“金錢”激勵法已經不適用于現代企業的現狀,“目標數字化”是當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構建數字化線上OKR量化系統,將所有人的OKR可視、量化、對齊。用目標來牽引大家的動力,同時形成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進行激勵和考核。
劉旻將之比喻為“左右腦”,她表示就像我們的大腦,左腦邏輯,右腦情感,數字化工具就好像左腦的部分,負責幫助企業進行效率提升與管理,右腦的部分如同個人價值與榮譽感。這兩部分結合起來才能把整個全腦運作達到完美的效果。
【三】
如何做好數字化人才選用預留
培養根植于企業業務的人才,避免“水土不服”
在數字化人才炙手可熱的當下,企業招聘時,經常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招到一個既懂業務又懂技術還有執行力的數字化人才呢?
從溫旭歡經歷的幾家公司來看,“水土不服”并非因為外購系統不好或者內部開發能力太弱,而是業務邏輯和流程架構能力欠缺。數字化轉型需要系統的架構能力,這樣才能把不同的業務場景和流程關鍵節點串聯起來,做到上下游接口打通,為企業的數字化服務。
“人才招聘時需要明確用人需求,實際工作中要與業務部門緊密結合,縮短學習曲線,在實際場景中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沈小靖結合CGL方法論就數字化人才如何快速融入企業業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才選用育留,最難的其實是把人才留住,除了物質激勵,更多的是潛移默化中精神層面的激勵。這需要一個正向積極的企業文化氛圍,以及恰當的數字化人才培育土壤。同時要扎根業務一線,才能真正的培養“本土人才”。在這點上,張晨和劉旻高度一致。
【四】
人、機器人、系統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組織
對企業的影響與啟發
我們經常講的數字化組織,似乎已經不僅僅只是人和系統,它包括了人、機器人還有系統。人力資源作為企業數字化組織的踐行者,如何看待對于三位一體的數字化組織對企業的影響與啟示,幫助企業順應時代變遷去做更多的可持續性發展。
數字化浪潮下,數字員工替代人類部分能力的同時,也對人類員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溫旭歡表示,把重復性強,創新度沒那么高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解放自己的雙手,專注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保持學習能力,創新思考能力,跨界能力,讓腦子跑過系統和程序,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談到如何與機器人相處,沈小靖認為應當發揮出機器最大限度賦予人的能力。我們要和機器人系統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元宇宙時代,企業也應該深刻思考如何與機器共處,與系統共處。
未來的企業組織,應該是一個數字化的能力中心,集結了人、機器、系統共同能力的呈現,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存。說到機器取代人,張晨認為未來的數字化組織其實更傾向人,能令人類變得更有韌性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
劉旻則認為人、機器和系統之間構成了一個彼此獨立又緊密相關的生態系統。比如RPA的部分是我們的手,AI是我們的大腦,系統獨立的邊界會逐漸弱化,未來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形態共存。
【結語】
數字化轉型是個長期的過程,面對新經濟、新組織、新人類,人力資源如何利用新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團隊組織的智慧協同,提升人類員工的工作體驗,乃至激活組織的創新能力,是每個不想被時代拋棄的組織和HR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抵達數字化的路途上,我們將長期求索,尋找與實踐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