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科技,探索原始創新,瞭望IT未來。6月16日,聯想創投全新打造的元宇宙直播欄目《科技瞭望塔》正式與大家見面,第一期我們邀請到企業元宇宙領域的獨角獸——DataMesh創始人兼CEO李劼,與大家分享“企業元宇宙將給我們帶來哪些機會”。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作為真實世界的虛擬化延伸與影射,勢必也會在各個領域發揮巨大的推動甚至革命性的作用。而具體到每一個企業,元宇宙將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連接在一起,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新的形式和思路,特別是企業一線人員的工作流程,都有可能在企業元宇宙世界實現變革,效率翻倍。
企業元宇宙的動機、原則、前景及價值機會點都有什么?將怎樣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與獲客?以下為DataMesh創始人兼CEO李劼演講全文整理,enjoy~
連接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
用數字孿生+ XR賦能一線工作者
“企業元宇宙將給我們帶來哪些機會”是我們這次分享的主題。首先從我們DataMesh自己說起。我們的理念是連接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用混合現實賦能一線工作者。所以我們實際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讓未來全球20億一線操作者從企業元宇宙中獲益。
我們推出企業元宇宙平臺叫作FactVerse。它是基于企業的數字孿生,幫助企業自身的流程和數據上云。之后,再用游戲設計器的理念對它進行重新的調整、預測、分析和應用。
企業元宇宙≠企業+元宇宙,
不能把C端元宇宙場景搬到企業元宇宙上
最近很多大公司、大企業都在談論企業元宇宙,比如微軟講企業元宇宙是從數據底層到IoT,再到上面的應用層,再到中間的混合現實層,然后到最后的一線員工的操作層和協同層。英偉達則是幫寶馬優化工廠的設計流程、優化員工工作效率,節省路徑規劃的時間。他們都是從底層到數據連接,到混合現實的應用,最后到一線工人。他們的企業元宇宙都遵循一個原則,就在動機原理。
動機原理就是“創造一切產品的唯一原則就是有多少人想用這個東西來干什么事。”而企業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元宇宙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獲客,簡言之,要么省錢、要么賺錢。
所以,企業元宇宙不等于企業+元宇宙,不是二者的簡單拼接,而是用元宇宙的技術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獲客等目的。
很多人用C端元宇宙的思維來理解企業元宇宙,他們在問能不能在企業元宇宙里開會,在企業元宇宙里看PPT。對不起,至少在5-10年內,企業元宇宙不是用來開會或看PPT的。
企業元宇宙也不是虛擬人。企業元宇宙的虛擬人是一種特別的角色。比如我們在培訓之前,可以用虛擬人替代被培訓的人進行預演,可以依托于AI,計算提高效率的辦法,達到優化效率,提高經營能力的目的,并能規避使用真人的風險。但企業元宇宙的虛擬人和To C領域的虛擬人的訴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企業元宇宙里沒有NFT,甚至可能也沒有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技術,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在企業內部,有更多更好的其他技術能解決它現在所解決的問題,它不是不可替代的。區塊鏈未來會不會在企業元宇宙里面起到作用,我們需要探索,但是現在沒有。
從數字孿生走向企業元宇宙
企業元宇宙要遵循的原則。我們認為要優先考慮TEMS原則,也就是Training(培訓)、Experience(體驗)、Monitor and Control(監控與管理)、Simulation(模擬與仿真)。
為什么會優先考慮這些原則?我們要講回到元宇宙是怎么來的,甚至回推到數字孿生是怎么來的。
在計算機最初發明的時候,它是在模擬地球各種各樣的物理屬性,比如力學的計算、導彈發射的軌道,甚至阿波羅登月的軌道。那個時代雖然數字孿生的概念還沒有提出來,但從基礎來講,模擬和仿真早就有了。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之間,出現了CAD、CAE。大家對CAD最熟悉的產品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AutoCAD。CAE是更廣的概念,E是engineering,CAE 是模擬、仿真,而不是簡單出一個圖。在80年代就有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到了90年代有了Revit。這些都是我們能夠依托的數據基礎,還有產線、ERP、各種各樣來自IoT、傳感器等的很多數據。
除此之外,還有流程數據,包括審批流程、工作流程、巡檢流程,這也是一種資產。第三種數據資產叫協同資產,包括各種關系,可以用來協助我們發現企業的知識、經驗,協助把任務快速完成;最后還有知識資產,是一種積累性的資產,比如說knowledge base,還有積累下來的工單、歷史數據等等,能從里面抽取出企業所需要的知識。
這些數據在工業元宇宙里,可以用來做演練、推演、改造生產節拍。比如在2017、2018年的時候,我們幫助奔馳抽取工單、說明書,甚至工作郵件里面的數據,抽取出標簽,推薦給正在維修人員,修正實際的流程。
通過這條線索,我們看到,從模擬計算到數字孿生、XR和它的應用,一直在賦能一線勞動者,幫助普通人提高效率,把事情干好。XR、數字孿生創作與應用的“民主化”,是企業元宇宙的關鍵。
絕大部分現有企業一線人員流程,都有未來在企業元宇宙內再實現和變革的意義。如果我們想在企業元宇宙里面應用這些知識,首先讓這些知識上到元宇宙里面,簡單說叫上云。第二是要用一種輕量級的工具,讓普通人也能進行企業元宇宙內的工程設計,如果沒有辦法輕量級設計,成本就會很高,一旦成本高了,這個事就沒有做的價值。再往下就是要從技術的角度、合規的角度、法律的角度、人的角度考慮安全性,CII、PII、合規等等。最后就是怎么讓所有人都批量做。
企業元宇宙的最終呈現,是一線勞動者手里的應用。勞動者所用的東西不是一塊管理大屏,不是一個所謂的智能、數字化孿生的管理中心,也不是作戰室,他需要的是用他面前那一塊屏能做的什么事,這件事情是需要解決的。
用開放式網游的思路構建企業元宇宙
企業元宇宙和開放式網游的思路非常像,以前很多公司嘗試過的,比如SimCity(模擬城市)的開發商Maxis在90年代就做了數字孿生基礎的整個煉油廠、化工廠。我們很多客戶早就在用一些規劃型的軟件,這些軟件做的模擬仿真非常好,但他們是在20年前的引擎上設計出來的,技術棧還停留在比較早的時期,沒有考慮過IoT的實時接入、沒有考慮過多人協同、實時化渲染。
實際上,數據層面是可以打通的,可以用新的架構來利用原來的數據把企業元宇宙真正構建出來。
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從數字孿生工廠、數字孿生設施,一直到企業元宇宙,為一線員工提供非常簡單的設計器,讓一線人員能用拖拽的方式、游戲的方式,把所有的工廠、所有的流程搭起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設計器,可以直接拖拽生成一條工業流水線,這個工業流水線里面的屬性可以任意點擊,每一個結構、每一個屬性、每一個物體背后都有一個腳本的支撐。把這個腳本擴大到多層不同結構,就能得到工廠,它可以實時和真實的工廠連接起來,可以做模擬、監控、培訓,員工可以在這里自己操作。
現在很多不同企業在用企業元宇宙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比如,對于日本的大部分承建商和大型設施業主來說,企業元宇宙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項目建設,更在于未來30年、50年的設施運維。企業元宇宙是活的,能隨時調整規劃,能用來巡檢,做建筑修改,做產線運維,讓這個設施和它所對應的數字孿生一致。這是企業元宇宙的目的。
企業元宇宙Q&A環節
Q1:目前企業元宇宙催動的智能制造市場規模有多大?
李劼:智能制造都可以用企業元宇宙去重構。TEMS里面的首先是T(Training 培訓),全球的制造業培訓領域一年的支出是3000億美金。TEMS里面的 E(Experience 體驗)又和廣告業相對重合,M(Management 監控管理)是屬于監控管理、這個行業又是數千億的規模,所以整個市場的上限是不可估量的。
Q2:當下企業元宇宙最大的需求點在哪里?
李劼:現在企業對企業元宇宙的需求,首先是上云。三一、寧德時代等大企業都在做這件事情,但要讓普通的企業也能夠做,就要更優化,更簡單。這個事情很多企業在做,但是價格比較貴,很難讓中小企業承擔得起。第二是智能工廠上線之后,需要讓一線人員能夠操作,這就需要人員培訓,同時需要做好監控、管理、安防,在質上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市場風險。最后是模擬,通過模擬生產線改進、柔性制造的過程,來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