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易生活
近期,隨著《夢華錄》在網絡上的走紅,除了圍繞其內容方面的諸多討論外,還出現了對于 "《夢華錄》豆瓣開分 8.3 分后又在一天之內升至 8.8 分 " 的質疑。由此也使得關于該劇內容質量值不值得如此高分,以及豆瓣 " 玄學 " 開分時間的討論,也已越來越多。
有網友表示,自今年以來,豆瓣影視劇的開分時間就變得愈加 " 變幻莫測 "。其中,有流量明星主演國產劇播出至今未開分,有如《夢華錄》、《開端》等口碑較好的劇集播出四天就已開分,但也有在劇集播出完結前才開分的情況,比如《與君初相識 · 恰似故人歸》等。
對此有觀點認為,對于通常品質 " 中規中矩 "、營銷 " 偏常規 " 的劇集,豆瓣的開分往往會早一些,開播一周左右是中位數;而流量明星主演的劇集則開分普遍偏晚,如果不巧流量明星 " 恰好 " 演了部 " 爛劇 ",那么可能要到劇終才會低調開分。
不過針對《夢華錄》為何開分 " 又快又高 " 后、還會鎖分的質疑,豆瓣方面日前也給出了回應," 開分快是因為黑粉和爭議少,人工審核量不大,可信任打分人數較多;鎖分則是因為開分后打分人數迅速增加,人工審核工作難度加大,以及和集中開分類似的‘集中調分’ "。
至于外界對開分早晚會依據 " 劇播 " 而定的質疑,豆瓣方面則表示," 作品的豆瓣分數不存在刻意提前或者推后開分的說法,影視劇評分數據達到一定可信度且分數較穩定時便可以開分。而不同類型影視作品需要積累的可行評分人數不同,其中普通劇、平臺內部評級 A 級以上劇目和重點劇要求的數據依次遞增,可能會出現幾萬人打分仍不達開分標準的情況。"
并且對于豆瓣無法開分的部分劇集,據稱通常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熱度不足、真實路人點擊和有效評分數量太少;另一種則相對極端,存在爭議非常大的劇,平臺方也會對是否開分有所限制。這也就意味著,可能有些劇將一直沒有評分。
其實從豆瓣方面給出的解釋不難發現,目前是否開分或者開分時長的選擇權,更多是掌握在平臺的手中。雖然說這樣將會導致部分劇集可能會沒有大眾評分、或是在播出時間內觀眾無法得知該平臺用戶對其 " 好壞 " 的評判,但事實上豆瓣過往在評分機制上所引起的爭議,著實也不少。
早在 2016 年,人民日報就曾發布過一篇題為《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的文章,其中針對全國上映的賀歲檔 3 部國產影片,《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的 " 低評分 " 現象(均低于 6 分),對豆瓣等有著評分機制的平臺提出了批評。隨后豆瓣創始人楊勃(阿北)針對這一質疑也進行過回應,他表示," 豆瓣有一套很嚴謹的算法機制,當評分人數足夠多時,評分很難為人左右 "。但在當時豆瓣并未就此修改評分機制,而貓眼方面則取消了專業影評人的打分。
在涉嫌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影評進行 " 低評分引導 " 的傳言出現還沒過兩年,2018 年《無問西東》剛進入院線又陷入刷分風波中。據悉,該片在公映的整個過程中豆瓣評分開分僅 6.5、甚至還在短期內驟降至 6.2 分,并且隨后在有業內人士表示 " 有團隊出于競爭的目的而惡意刷差評詆毀 " 后,其評分一度飆升至 7.4。彼時在豆瓣網友發文指責 " 人為刷高分 " 的行為,并且相關 " 豆瓣刷分 "、" 豆瓣影評推廣 " 等第三方微信群及 QQ 群也被曝光。
在這場再次關乎豆瓣評分的爭議中,明顯出現了更多的 " 利益相關方 ",其中包括真實的觀影人、公關團隊、片方及演員、受雇傭的 " 黑水軍 " 等。從中不難看出,縱使阿北反復強調 " 刷分門檻已經很高、基本無效 " 的情況下,仍有大量不可抹滅、且愈演愈烈干擾評分的因素存在,然而處于漩渦中的豆瓣,也更像是一個會被飯圈控評、影視制作方、公關團隊等 " 場外 " 因素裹挾的存在。
而隨著流量明星、飯圈文化近年來的盛行,豆瓣一度還出現過更為極端的 " 一星運動 "。在 2019 年《流浪地球》一片的公映過程中,就有相當多豆瓣用戶及影評大 V 表示,曾被私信詢過問是否愿意將其評分改為一星、甚至酬勞達到了 1 萬元。但這樣的一場不知是由哪個競爭對手發起的 " 一星打分 ",演變為大量《流浪地球》的粉絲在應用商店上展開了對豆瓣的差評 " 復仇 ",豆瓣 APP 評分也一度跌至 2 星。
如此非理性的 " 一星運動 ",其實不僅出現在關于影視劇內容的非正當競爭中。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流量明星的作品會出現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那就是 " 一星 " 與 " 五星 " 交相 " 輝映 ",儼然變成了一場 " 死忠粉 " 和 " 黑粉 " 間的混戰。而這也必然會導致豆瓣評分機制的混亂,并干擾普通用戶了解作品的真實表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豆瓣也只好從此前的 " 無為而治、堅守自我 ",轉變為 " 加強干預 "。早期,豆瓣的評分系統就已能夠剔除 " 非正常評分 ",包括注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注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 " 進攻豆瓣 " 的,以及鐵桿用戶 " 捍衛豆瓣評分公正 " 的。
而對于部分與影片無關和人身攻擊內容,豆瓣方面則采用了算法 + 人工的方式進行篩選。隨后在 2021 年 12 月《風起洛陽》、《誰是兇手》兩部劇集疑似遭遇水軍控評的情況被外界批評后,豆瓣也上線新的評分機制,即影視劇上映或開播前的評分與評論不再計入總分中。此前不久,豆瓣就已全面取消了電影正式上映前的評分,并且對提前點映也添加了一個供用戶編輯的按鈕。
日前豆瓣方面透露,今年上線的新劇中,除幾部出圈熱劇、爆劇外,大部分劇集因為人工審核的關系變成了 " 集中開分 "。即無論在哪天播出,都會根據劃分的時段進行批量人工審核,再在同一天或前后幾天集中開分。
其實豆瓣日漸謹慎的做法也不難理解,對于如今諸多娛樂小組相繼關停、因水軍控評等問題多次遭到詰問,使得這個曾經被譽為 " 小資 "、" 文青 " 聚集地的平臺,也因各類爭議幾乎到了岌岌可危之境。而書影音評分機制作為豆瓣能夠存活多年的 " 特別之處 ",自然也需要盡全力去維護。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豆瓣劇集開分即時性的減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扼制水軍刷分、虛假營銷等問題,而影視劇宣發重點逐漸轉向微博、抖音等平臺,對于豆瓣來說或許也會是件好事。
而至于豆瓣評分究竟意味著什么?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個評分從來都不是評判影視劇質量公正、客觀的體現,也不是觀眾群體的客觀表現,而是一個能夠包容各類評價的表現。畢竟無論那個平臺的評分系統,其實充其量都只能算是一種參考,用戶永遠都有著 " 不被左右 " 的自由。
正如豆瓣方面此前所說," 豆瓣商務從來沒有、以后也不會有任何與評分有關的合作 "。無論這樣的 " 諾言 " 是否會延續下去,有一點無疑是清晰的,那就是豆瓣評分可能遠沒有各方想象中的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