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自入汛以來,我國多地出現了持續強降雨,致使洪澇災害,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治水災是重要的公共安全保障事業。因此,以科技手段強化江河洪水預測預報成為當前開展防汛工作的新路徑之一。今年6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水利部就《關于建立健全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舉行聯合發布會,明確在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等5個重點領域開展協作,著重強調了要創新執法監管方式,引入智能視頻監控自動取證、無人機智能巡查等應用。這意味著,在未來的防洪、水資源治理、水土保持等各項工作中,地方部門將探索創新執法監管方式和科技應用手段,強化水事案件源頭防控、動態治理,及時做好水利工程防洪調度和處置水事違法行為,強化違法風險監測預警。
復亞無人機科技治水,提升環水事監管綜合實力
在以往的打擊水事違法行為以及防洪防澇工作中,工作人員常采用步巡或者人乘小船的巡河模式。這種依靠人工的巡查方式,導致了較多監管盲區的產生,例如雜草繁茂或者樹木遮擋的地方,生態環境工作人員無法進入,難以獲取該水域的綜合數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于一些面積大的水庫,或者流域廣且分支縱橫交錯、支流繁多的水網體系,人力巡查更是難上加難,還容易發生危險,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管覆蓋,數據采集也會相對滯后。
為提升水事監管工作成效,擴大監測預警的覆蓋面,精準打擊妨礙河道行洪,非法取水,侵占河湖、堤防、水庫庫容,毀壞水庫大壩,人為造成水污染及水土流失等行為,一些地區的執法部門和水利部門在轄區河道內部署復亞水利無人機自動飛行系統,進行無人機自動化、無人化、全天候的空中水環境監管。
無人機搭載復亞智能飛行大腦i40
復亞智能AI飛行大腦i40、無人機自動機場賦予了無人機自動充電換電、自主飛行、數據采集和數據高速傳輸的功能。無人機按照工作人員設定的飛行路徑,以高空視角俯瞰河道及周邊情況,及時掌握流域內來水情況,確保不留巡邏死角,真正實現全自動、高頻率、高精度的巡邏。待巡邏結束后,系統將異常數據匯總,并以可視化、數字化、在線化的報告形式呈現給工作人員,為后續的工作計劃制定提供有力的數據參考,為一線工作人員減負增效,全面提升環水事監管綜合實力。
滿足多種治水需求,構建立體化監管體系
復亞無人機自動飛行系統已逐步應用于水環境保護及流域預警,目前,已有多個地區相關部門利用無人機高空飛行的廣闊視野以及自主巡飛、適配多種傳感器的能力,充分發揮無人機巡、控、糾、采的優勢,構建事前預警、事中干預、事后取證的水環境監管全流程機制。
在河流生態保護工作中,福建莆田將復亞智能研制的水環保監測系統投入到木蘭溪河的生態保護中,解決了長期以來河道常出現的垃圾傾倒、非法排污、焚燒縱火、違法垂釣拍攝等問題,持續助力木蘭溪流域從污染源信息收集、違法行為督察取證到分析決策的數字化治理。
在水源地保護以及水庫防洪工作中,吉林四平將無人機環保監測系統納入日常水庫巡邏,重點打擊水庫及周邊存在的違章建筑、非法養殖、采砂、游泳、垂釣、垃圾傾倒、野炊等對飲用水源地造成污染和破壞的行為。該水庫庫容量較大,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以RGB、NDVI、GNDVI指數對重點流域內植被進行視頻監測,以EU(富營養化)、BO(黑臭污染)等模型對水體進行視頻監測,從源頭上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
此外,在汛期來臨前,無人機搭載紅外攝像機對水庫的大壩防汛設備、護岸、防洪堤等進行檢視,及時發現供水渠裂紋或大壩的隱藏漏水點,并通過網絡將圖像數據實時遠程傳輸到指揮中心,將水庫保護工作前置。同時,無人機可以采集水庫流量相關數據,輔助相關部門利用水庫防洪庫容調蓄洪水,避免下游發生洪災。
在城市水網數字監測工作中,浙江某市部署8套復亞智能5G網聯無人機自動機場,以100多條飛行航線將城區內36條大小河流囊括掌中,形成相互交織的網格化的監管體系。
業務系統CV智能識別河邊常見主體及污染物
目前,該套系統業務分析平臺可以以90%的準確率識別并分辨出船只、排污口、漂浮物、浮萍、安全帽、施工車等多種河邊常見的各類型主體,有效打擊違規行為。此外,管理人員可以在無人機GIS平臺上,通過完整的流域畫面和數據,對比岸線利用、岸坡狀態、植被覆蓋度以及灘涂沖淤等變化,了解各河道支流阻塞情況,為河道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涵養水源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
無人化、自動化、數字化是智慧治水的未來趨勢。復亞智能水利監測無人機全自動巡邏系統有效擴大流域信息采集面,形成有效的24小時監管,掃清巡邏死角,協同相關部門實現河湖環境風險的有效防控以及水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在各層面提升防汛應急能力,在各環節提高水環境督察的工作效率,夯實水利基礎,增強民生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