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東公布的618最終戰報統計,今年的618年中購物節銷售額再創新高,平臺累計下單金額超3793億元,創下歷史紀錄,預計全網累計攬收包裹量將達100億件。在全國防疫調控的大背景下,面對如此大的包裹量,這背后的物流配送壓力可見一斑,而如何保障高效配送則變得尤為關鍵。
針對今年的618,央視新聞欄目組對于物流及末端配送環節進行了專題報道,聚焦機器人在規模化快遞分揀、大件貨物搬運、無人送貨車、末端遞配送等環節中的綜合表現。而在全產業物流鏈條采訪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特斯聯泰坦物流機器人所打造的“室內外無人配送”新模式,這也折射出通過大規模啟用自動配送車代替傳統人力物流遞送,已開始成為新的趨勢。
特斯聯高級副總裁、泰坦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孫贇女士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確保機器人末端配送“最后1公里”的暢通運行,既需要基礎設施的智能化與網聯化,更需要做到車輛與環境間的高效協同。泰坦物流配送機器人針對封閉、半封閉場景研發,定位室內外通用無人配送領域,適用于科技文創園區、展會、大型商業綜合體、低密度住宅和別墅區,及醫院、校園等不同場景。目前產品已經在國內高端社區、商業綜合體上線運行。
▲央視財經頻道“618電商購物節”專題報道
當前,末端配送機器人市場上主要分為“室內配送”和“室外配送”兩種,兩類產品只聚焦單一場景和功能,雖然可以在小范圍內完成指定配送任務,但無法滿足較為復雜的場景和需求。室外配送機器人因追求避障性能和載重,體型普遍較大,很難順暢進入高端寫字樓和社區;室內配送機器人精致小巧但功能相對單一,算力和感知性能相對有限;在這兩者之間,則空出了100米~3000米距離的室內外配送場景,也是末端配送的最后一片藍海。
為迎合市場所需,特斯聯所打造的的泰坦系列物流配送機器人,已成為業內在室內外通用無人配送機器人領域中的破局者和開拓者,并在剛剛結束的迪拜世博會上取得了成功,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焦點。泰坦物流遞送機器人打通了中東外賣巨頭talabat的外賣系統,為迪拜世博會獨家提供為期6個月的配送服務,特別是在全球疫情期間,這種無接觸配送模式廣受歡迎。特斯聯還與talabat的母公司Delivery Hero達成后續機器人服務低密度社區及高檔酒店等場景的深度合作。
▲特斯聯物流機器人在迪拜世博會主會場為talabat提供送餐服務
海外模式的成功,為國內業務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今年5月,在特斯聯發起的公益性AI抗疫“火雷行動”中,特斯聯派出新型泰坦物流機器人,并與巡控機器人、消毒機器人一起,駐守北京世茂工體核酸檢測點,機器人“大白”順利完成了無接觸配送、輔助測溫、核酸檢測等任務。
▲特斯聯泰坦物流機器人在北京三里屯世茂工三東廣場采樣點位附近提供無接觸式配送服務
無論是北京冬奧會物流機器人在各場館的大放異彩,還是科技狂人馬斯克將特斯拉定義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公司,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物流配送機器人已經成為全社會和資本市場追逐的新風口。近期,全球知名科技企業戴森更是官宣斥資230多億人民幣投入赫拉文頓機場的新實驗室,致力于打造“英國最大、最先進的機器人中心”,全力推進機器人項目研發運營工作。
機器人市場如此繁榮,離不開政策+資本+技術等多重利好疊加。近年來,國內政策對于高新科技產業大力支持,AI技術、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等智能化核心技術水平持續提升,伴隨著相關科研成果加速轉化,高人力成本也不斷激發“機器換人”的旺盛需求,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物流機器人得以廣泛應用。
根據辰韜資本發布的《末端無人配送賽道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國內快遞業務單量達到955億件,快遞末端配送市場規模超過1100億元。即時配送訂單達300億單,即時配送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綜合計算,2021年快遞和即時物流末端配送總市場規模已超過3000億元,無人配送賽道充滿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想象空間。
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趨勢,2021年移動機器人領域共發生29起融資事件,總計金額超過40億人民幣,其中億元級以上占比38%,賽道聚集了紅杉中國、IDG資本、高瓴創投、五源資本、高榕資本等頂級資本的身影;阿里、京東、順豐等大廠也紛紛加碼,眺望物流機器人產業未來一片繁榮。
隨著技術發展到應用落地,政策推動、技術突破、人口老齡化趨勢和資本市場的催發,都讓物流配送機器人賽道成為機器人未來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之一。商場送餐機器人、公路無人配送車、辦公樓配送機器人、還是方艙醫院AI抗疫的機器人大白,我們在城市生活中也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末端配送機器人提供的智能服務,物流配送機器人融入生活場景的現象日益普遍,開始邁入大規模商用新階段,有望成為產業與資本關注的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