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元老級”存在,早在先秦時期就被確定下來的夏至,可以說是一個有排面、有故事的節氣!當然,其中也有不少你或許不知道的“冷知識”~6月21日這天,就跟墨跡天氣一起來了解一下夏至這個節氣。
白晝最長=日出最早?墨跡天氣小tips 夏至日太陽也悄悄偷懶
古人之所以能早早確定夏至,全靠太陽的行程夠規律。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來測量日影長短,發現影子長度變化都遵從著一定規律,每年最短的影子總出現在那么幾天,夏至也就此被確定。
古人說起夏至,是“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到了現代,夏至則被浪漫的解讀為“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夏至日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也迎來了一年中最長的白天。在我國,緯度最北的的漠河夏至日當天的日照時長能超過16個小時!即便是在緯度較低的三亞,夏至日的白天時長也能達到13個小時左右。
雖然夏至日的太陽在線時間是一年中最長,但在出勤時間上,太陽還是悄悄地偷了個懶~如果你留心過日出日落的具體時間,就會發現夏至日并不是日出最早,日落最晚的一天。在墨跡天氣端內可以輕松查詢每日日出日落時間哦~~
夏至也數九?盛夏版“數九歌”了解一下
在我國,多數地方最熱的時候是在小暑大暑期間,夏至雖然并非暑熱的鼎盛期,但卻意味著熱力爆棚的盛夏時節到來。
或許你會奇怪,開啟了一年中最冷時段的冬至有著家喻戶曉的“數九歌”,夏至為什么沒有呢?
其實……還真有,比如在湖北一帶就曾有記載這樣的夏至九九歌,描述了夏至之后先熱到極致,再漸起秋涼的過程。
不過盛夏版“數九歌”流傳度顯然落后寒冬版“數九歌”太多了,可能因為對于怕熱的人們來說,“三伏天”這個精準概括了一年中最熱時節的概念,比“數九歌”更加好記好用~盛夏時節,為了給大家降暑,墨跡天氣每年都會發起35度計劃,為大家免費送雪碧。
墨跡天氣告訴你 古人過夏至,儀式感到底有多強?
在古代,夏至可是一個非常受重視的節氣。不僅是因為它是最先一批被確定的節氣,也不僅因為它是白晝最長的一天,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氣候特點讓夏至跟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收成和健康,掛上了鉤。
夏至時節降雨多、氣溫高,農作物的生長頗受考驗;日漸炎熱的天氣也讓人陷入“苦夏”,精神不佳,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夏至拉滿儀式感,一方面是祈禱莊稼豐收,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身體無恙。
夏至除了大場面的祭祀活動,在民間也有一系列習俗。比如婦女之間互贈扇子和脂粉,用以清涼度夏;再比如夏至正值麥子收獲,各地都有著“嘗新”的講究,又以吃面最多;古代“打工人”甚至能在夏至時節收獲幾天的假期!沒錯,在古代,夏至除了是個節氣,還是個節日。
當然,很多屬于夏至的習俗都是“古代限定”,不過夏至吃面的習俗卻保留到了現在,也是一份穿越了歷史長河,傳承下來的儀式感呢。
國際范兒爆棚!北半球都在過夏至?
夏至不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的重要一環,在北半球其他國家也很受重視哦。
在美國,時代廣場上曾在夏至時舉行過集體瑜伽的活動。在歐洲,夏至也是很多國家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行各種形式的慶典和活動,也有著親朋好友共聚度假的傳統。比如在英國,人們會在夏至時前往巨石陣看日出;瑞典夏至時會舉辦慶祝活動,人們頭戴花環載歌載舞,非常熱鬧。
作為北半球一年中能享受最長日光的一天,在國際范兒這方面,夏至可是妥妥的拿捏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