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換手機了?近日,一則“中國智能手機4月份出貨量同比下降34.4%”的數據,引發關注。且這一數據并不孤立:一季度,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出貨7560萬臺,同比下滑18%;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4月,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下降21.8%。
注意,這里出現的“下降”都是同比,也就是和去年此時比。所以,“為了等待618”的理由,并不能解釋銷量普遍下降的現象,畢竟每年都有618。
有媒體報道,年輕人對手機的消費熱情下降,換機周期從過去的一年半拉長到三年,甚至更久。那么,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換手機了?是自身的原因還是手機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
其實,對于這一現象,任何單一的歸因都是不夠的,也勢必會是片面的。別的不說,就不同的個人來說,為什么遲遲不換新手機,原因也是復雜的,而導致換手機的因素,也是多重疊加的。
很巧的是,我剛剛換了手機。老婆給買的,她實在看不下去我掃碼做核酸時“落后于人”,而之所以選擇現在換,無非是趁著618的活動,價格實惠。我的舊手機已經用了四年,坦白說,除了偶爾卡頓以及速度比較慢外,也沒啥其他硬傷,最重要的是,用習慣了一部手機,已經不太想重新去適應另外一部。
廠商方面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根據《Canalys 2021年度智能手機市場分析報告》,2021年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同比上漲10%;而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手機的平均售價已經從過去的1500元至2000元增長至2700元至3000元的價位段。價格的上漲,讓一些手頭不太寬裕的年輕人選擇“算了,再忍一忍”。
另一方面,能夠想到的手機新功能,也幾乎都已開發充分,那種顛覆性的新鮮感越來越少。不像是以前智能手機在迭代時,出現的新功能、新體驗給人的誘惑力和沖擊力都很大。比如前些年,隨著4G的出現,可以隨意瀏覽短視頻了,人們對高清大屏的追求異常強烈,換機意愿暴漲。但是現在,一款新手機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呢?因此,年輕人不愛換手機了,也可以轉化為另一個問題:手機越來越不值得換了。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很多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一個誕生、成長、完善、高潮、回落、衰退的過程。人們對智能手機的狂熱,已經走過了高潮階段,開始回歸理性和務實。
遠遠不只是手機,也遠遠不只是年輕人,放置于電子商務發展的背景下,人們也過了那個沖動消費的時代。沖動式消費帶來的物質之外的新鮮體驗,那種“買買買”本身的愉悅和刺激,都已漸漸淡去,失去了最初的魅力。
在信息化社會,手機早已經是必需品,沒有手機寸步難行,沒有手機就沒有安全感,這不是空話。可以說,手機就是一種分散的、流動的社會基礎設施。但是,如今人們對這種基礎設施的追求,越來越注重實用意義和普遍意義,而非一味地個性化。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或許人們已經開始反思手機給人帶來的副作用,甚至是不必要的負擔。比如它對時間的分割與占據、對生活的打擾與消磨,等等。長期來看,手機銷量下降,或是一種大勢所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