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20年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部署以來,兩年間北斗系統融入自然資源、通信、交通、電力、水利等行業,面向大眾消費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步伐也在持續加速。近日,CCTV2央視財經頻道高端訪談《對話》獨家策劃“北斗,當夢想照進現實”主題節目。作為國產北斗自主研發芯片的代表,華大北斗董事長兼總經理孫中亮受邀參加本期節目,在北斗三號貫通兩周年這一節點,展開發人深思的對話。
默默無聞三十載,靜待花開
華大北斗此前是中國電子CEC集成電路業務板塊的一部分。其有著30余年芯片設計研發的經歷,研發包括二代身份證芯片、社保卡芯片等眾多涉及民生工程的芯片。華大北斗2017年剝離組建后,專注于民用北斗芯片研發,“自主研發”從一開始就刻進了華大北斗的基因。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的那一刻,孫中亮正在現場。回想兩年前的時刻,孫中亮既自豪,又感受到沉甸甸的壓力。自豪“天上好用”的北斗系統已經成型,自豪現場展示的北斗三號芯片來自華大北斗,做到了“芯聯天地”;同時也為“地上用好”這一使命感到肩上深深的責任與壓力。
華大北斗董事長兼總經理 孫中亮
兩年間,得益于30余年自研芯片的厚積薄發,得益于北斗產業高速發展,北斗的應用規模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在共享單車領域,搭載北斗高精度芯片的共享單車投放量突破500萬輛,自研北斗芯片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為城市治理做出了榜樣和表率。如今,路面投放的較新的共享單車已經全面采用了基于北斗三號高精度的虛擬電子圍欄約束停放管理。一方面城市管理形成了數字化的升級和轉型,另一方面給我們日常的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環境和條件。
華大北斗董事長兼總經理 孫中亮
北斗的“地上用好”,沒有芯片就談不上北斗的產品應用。孫中亮在節目中表示,“我們跟國外的一些先進水平的芯片來比,還有進一步追趕和完善的工作要做。北斗三號全球運行以后,在應用上有了什么樣性能的芯片,那么應用就能夠發展到什么樣的程度。”通過從板卡級高精度到芯片級高精度的躍進,北斗高精度的場景可復制在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等眾多新興領域。面向地質災害監測、水利監測、道路橋梁、隧道、基坑建筑物等監測也因北斗系統有了更好的手段,監測精度達到毫米級。
北斗毫米級監測精度,從救援救災,到防災減災
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北斗衛星正在發揮著強大的作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劉大可在節目中表示,基于民生,減災救災,災情預報預警等場景,北斗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孫中亮是測繪導航專業畢業,因數學成績優異畢業后投身信息科技產業。“如今的測繪方法與當年相比技術精進太多,以地質監測為例,傳統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主要是采用人工定期采集數據及宏觀巡視檢查等傳統監測手段,效率低、投入大、無法及時預報險情,隨著北斗系統的發展,衛星導航定位高精度實時監測預警已成為主流的技術之一。”孫中亮坦言道。
恰逢北斗+數字化的大時代,談到“老本行”地質監測,孫中亮表示,“雖然從芯片出貨量上并不算是大規模的領域,但對保護大眾人身財產安全、減少救災投入和支出方面,地質監測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該領域也是我們芯片研發的其中一個重點。”
為產業鏈賦能,集中力量跑好“接力賽”
在今年5月發布的《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中顯示,中國誕生了一萬多家跟北斗相關的企業,各個地方五花八門的北斗產業園在內卷,那面對這樣的場面,作為后來者的“北斗”如何才能產業的茁壯成長?
行業發展都是由弱小、分散再到強大,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孫中亮的建議是集中力量形成“接力賽”。產業鏈每個環節都有人做精做專,為上下游環節賦能,而不是扎堆做容易的、快速收益的事情,才能使產業形成良性閉環。
“以我最熟悉芯片領域為例,芯片的自主研發具有一定的門檻,我們希望通過開放平臺,釋放出芯片研發的能力,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能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個性化、定制化的發揮北斗應用的想象力。”孫中亮如是說。
產業想要做強做大,需要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市場響應三步走。
政策支持:北斗的后發優勢要上升到國家戰略,政策上給支持,幫助企業做優、做強,盡快形成引領效應。通過龍頭企業和“國家隊”企業整合產業資源,帶動產業發展,解決目前“散、弱、小”的問題。
資金支持:核心技術突破離不開戰略資本導入,專注芯片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形成快速良性的發展,吸引看重長期發展的資本。追求短期效益也不符合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規律。
市場響應:我們呼吁對政府主導建設和應用的重大項目,以及大型央企、國有企業牽頭的應用項目,率先使用國產芯片,助力國產衛星導航和授時芯片的應用推廣,用的多才能用的好。
北斗應用“出圈”,宣傳教育從身邊做起
除了在共享單車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解決共享單車亂停放、丟車等城市治理難題;在高精度智能手表、學生卡、工卡等穿戴設備也突破了功耗和大小的限制,為終端用戶帶來更好的高精度定位體驗。不僅如此,在智能駕駛直至無人駕駛領域的探索,我們也因北斗而獲得了持續彎道超車的機會。
國家的高速公路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個高速公路網,伴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高速公路網在迅速的完善和建設,但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在節假日反而擁堵了,原因是現在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管理系統,是通過ETC的閘口來實現,形成了二次的擁堵的堵點。如今,在交通部的推動下,已經完成了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通過采用了北斗高精度,實現車道級的定位,流暢的通過收費站并完成繳費。第一個規模化的應用即將在海南自貿區開始實現。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秘書長 劉大可
劉大可表示,北斗應用這么多年,人們張口依然還是GPS,北斗要出圈,宣傳非常的重要。國家重視北斗,向年輕人普及北斗,這兩年北斗話題已經進入高考,我認為還遠遠不夠。北斗要進課本,要進課堂,要從孩子教育抓起,做好北斗的應用的宣傳教育。
感知北斗、接受北斗、愛上北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要讓年輕人了解到北斗如何支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獨有偶,孫中亮也在呼吁業界共同努力加強宣傳,華大北斗在抖音有個動畫科普的北斗公益賬號“北斗30秒”,通過接地氣的宣傳,普及北斗在生活處處的應用,關注北斗的應用發展,就算支持北斗的公益推廣。
孫中亮在欄目結束前表示,“做北斗產業要有一種科學的態度,北斗人要有科學家的精神,一步一步扎扎實實的把地面的應用做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