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晗是北京清華附小的一年級學生,今年7歲,但他擁有喜馬拉雅主播的身份已經有一年多了。
因為熱愛古詩詞與歷史文化,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在喜馬拉雅上注冊賬號“飛火流星Bobby”做起了主播,用自己的聲音記錄、展現古詩國學與傳統文化之美。
慕晗所在的清華附小一直倡導同學們要結交“經典閱讀”這個終生好朋友,進入小學后的他通過喜馬拉雅分享了許多經典閱讀的收獲。
(圖說:北京清華附小一年級學生慕晗,喜馬拉雅賬號為“飛火流星Bobby”)
做主播講詩詞,音頻成傳播傳統文化新方式
每天放學路上,慕晗最常做的事就是拿起爸爸的手機錄音、剪輯、上傳。一年多前,還在幼兒園的他在喜馬拉雅上開設了自己的音頻節目,后來專輯命名為《水滴石穿:小學生每天一首古詩詞》,目標是學習掌握并分享500首,目前慕晗已經學習掌握了將近400首,并通過節目分享了其中的100多首,包括先秦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等。
“大家好,我是王慕晗,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首古詩。”這是他每一期音頻節目的固定開場白。在稚嫩清亮的聲音中,王慕晗朗讀古詩,還經常自編曲調吟唱,解讀詩詞的意義與背后故事,并分享自己思考與觀點。
早在慕晗還不識字的幼兒時期,爸爸就會給他念古詩,并在喜馬拉雅上挑選了許多適合兒童聽的國學教育音頻,“喜馬拉雅上《婷婷唱古文》《寶寶巴士國學》這些內容很不錯,通過聽,孩子逐漸培養起了對經典閱讀的興趣。”慕晗爸爸說。
在大量的國學文化音頻浸染下,慕晗有了想自己錄制音頻講古詩詞的想法。“我錄制的工具很簡單,只要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利用空閑時間,慕晗直接在喜馬拉雅APP內錄制和剪輯,很快就做好一期節目。音頻就像是慕晗的日記本,隨時記錄下他的成長點滴。
對于要錄制的古詩詞內容,慕晗會進行細致的準備。每次錄制前,他都會自己先確定想分享的選題、合適的古詩,理解詩詞意境,了解歷史背景,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然后總結自己的看法解讀。不但如此,慕晗經常將詩中景象,詩人感受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在今年端午節,慕晗上傳了詩人文天祥的《端午即事》,還分享了自己家插艾草、吃粽子的節日趣事。吃荔枝后,就錄制分享蘇東坡的《食荔枝》。學習了《登金陵鳳凰臺》,就以詩入畫,繪制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水彩畫。在雪中游覽故宮之后,還自己學寫了古詩——“紅墻綠瓦飛雪寒,宮廷樓閣接云天。松柏青青柳未綠,千古江山入眼簾。”
(圖說:7歲慕晗以詩入畫)
如今,慕晗在喜馬拉雅上做主播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他在演播詩詞、表達觀點上更加游刃有余。最開始上傳音頻時,爸爸媽媽給了慕晗不少建議,例如先想好說什么再表達可以減少“嗯”“額”等語氣詞、講解時選擇某幾個具體的角度。現在,慕晗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誦、唱、講、悟”的演播模式,爸爸媽媽的介入和幫助越來越少,更多鼓勵和放手讓慕晗自己編播。
因為要自己精心準備音頻節目的選題,慕晗也不斷拓展了豐富的國學知識。閱讀相關書籍、尋找喜馬拉雅上的音頻資源,慕晗的主動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他的古詩詞文化知識與素養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在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慕晗代表一年級學生上臺分享,他說:“經典詩詞是遠方的燈塔,我被它深深吸引,要堅持每天掌握一首古詩詞”。
慕晗所在小水滴班的班主任老師在得知慕晗經常在喜馬拉雅上背古詩、講國學后,十分支持,將慕晗的音頻節目轉發到班級群和朋友圈,向更多人分享。這也帶動了班里的其他同學,“現在班里有五六個同學在喜馬拉雅上當小主播,有的講歷史,有的講自己的繪本。”慕晗說道。
近幾年,普及國學教育逐漸變為一種新流行,成為當代教育的新熱點,這是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作為教育的主體——青少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創新者,慕晗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喜馬拉雅的音頻展演方式,成為傳統文化的全新打開方式,在記錄孩子們精神成長的同時,也讓國學教育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家長:音頻是兒童啟蒙教育的最佳媒介
在我國,0到14歲兒童有3億人之多,全面放開二胎后,我國每年有接近1800萬的新生兒。面對數量龐大的兒童群體,喜馬拉雅提供了內容豐富的資源池,內容涵蓋百科知識、經典名著、語言教育等等,并且吸納了不少優質的兒童主播,例如保林叔叔講故事、寶寶巴士等,他們的聲音伴隨著孩童們成長。
從小,慕晗就是喜馬拉雅的忠實聽眾,這是爸爸媽媽為他選擇的啟蒙教育媒介。“慕晗在嬰幼兒階段時,還不識字,但聽覺很靈敏,所以用喜馬拉雅可以很早的浸潤式教育。”慕晗爸爸說。等到孩子識字可以閱讀后,音頻以陪伴式的方式滲入在學習過程中,放學路上、玩樂高時,成為閱讀之外的知識補充。
聽,被公認為是適合兒童身心發展和行為習慣的方式。與視頻相比,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長時間盯著視頻屏幕容易影響視力,而音頻卻可以避開這一點。“我們會長時間放著音頻給慕晗聽,不用擔心視力問題。”另外,喜馬拉雅上不少優質的兒童節目帶給孩子沉浸式的收聽體驗,慕晗爸爸提到,慕晗在聲音的引導下想象故事的畫面,這激發了他更大的想象空間,還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
談起喜歡的幾檔音頻節目,慕晗說最近在聽《哈利·波特》有聲書。《哈利·波特》有聲書在喜馬拉雅全面上線后,成了他每天的睡前故事。另外,他還訂閱了《百家講壇》《安德的游戲》《小學生也能聽得懂的中國近代史》、《一戰二戰歷史》、《美國歷史》等多元內容。
喜馬拉雅的音頻資源如同一個浩瀚的海洋,內容豐富且充滿想象,孩子們如同探險者,在這個充滿愛與希望的世界里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兒童模式”下,喜馬拉雅就像一位管家,在智能推薦個性化內容、精細化分類兒童資源上保駕護航。
“喜馬拉雅為孩子提供了教育素材,我們家長可以借此培養孩子的興趣、行為習慣等等。”慕晗爸爸評價道,他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到音頻在孩子啟蒙教育中的價值。
(圖說:慕晗是古詩詞愛好者)
從聽到講,小主播們用喜馬拉雅搭建自己的成長舞臺
在喜馬拉雅,有許多和慕晗一樣的小主播。他們親身參與有聲故事演播,用聲音記錄自己的童年時光和個人成長。
喜馬拉雅小主播“馬好乖的故事鋪”只有11歲,因為熱愛閱讀和講故事,她悄悄在喜馬拉雅注冊了賬號,上傳自己的音頻節目。在讀完一本書或一個故事后,她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出來。馬好乖說:“我喜歡講故事,在喜馬拉雅江故事可以讓我感到快樂和成長。”
另一位喜馬拉雅小主播“山湖暗影” 比馬好乖大了1歲。最開始他在喜馬拉雅上聽兒童故事,后來也萌發了自己當主播的想法。他在喜馬拉雅上錄制兒童故事,并喜歡自編自播。如今已經累積更新31個聲音專輯,收獲了9.1萬粉絲。
從聽到講,喜馬拉雅不僅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輸入”的資源庫,也為其搭建了展現自我的成長舞臺。慕晗說起這一年成為喜馬拉雅小主播的感受,“看到有人關注我訂閱我后特別有成就感,這激勵我一直錄下去。”目前,他已經開了五張專輯,除了古詩詞以外還有講科學、講歷史系列。
成為小主播,有了大量的“輸出”練習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達能力,慕晗說,剛開始錄制音頻時他會經常不知道下句話要說什么,而現在基本的語言組織很熟練。這也是爸爸媽媽眼里慕晗變化最明顯的地方。
從忠實用戶到新生小主播,從聽音頻節目到自己開節目講,慕晗覺得這兩個過程相互交織,“聽啟發了我怎么去錄節目并拓展了課外知識,而講則是把聽到的這些實際落地,變成我自己的東西。”慕晗很喜歡這個變化的過程,用自己的聲音力量一點點搭建知識地圖。
聲音,伴隨著孩子們從牙牙學語到出口成章。在喜馬拉雅的兒童世界,精選睡前故事、世界名著、學科教育、興趣科普等是助力他們成長的精神食糧,也為他們展示自我、演播天馬行空的兒童故事提供舞臺。在這片聲音的大地上,孩子們見識更廣袤的天空,與此同時,這片聲音大地也因孩子們的力量煥發出新的生機。
問:你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內容想要放進自己的節目里嗎?
王慕晗:歷史這部分想把三國時期的故事單拎出來講,做得更精細化一些。詩歌部分,我想再做一些專題系列,比如三國詩歌,李杜詩歌等。另外我還想做關于數學的音頻節目。
問:你的興趣愛好還有哪些?
王慕晗:我喜歡打籃球和羽毛球,喜歡古詩詞、歷史文學,最喜歡的朝代是周朝,這個朝代歷時最長,我喜歡鉆研里面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同一事件中,從多個人的角度去觀察和還原會更加完整。
問:你的專輯名稱叫《水滴石穿:小學生每天一首古詩詞》,你怎么理解“水滴石穿”呢?
王慕晗:小水滴是我們班級的名稱,我很喜歡小水滴的精神,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看到成效。這也是我錄制古詩詞的初心,想要通過日積月累讓自己在文學素養上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