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主辦的“產業互聯網生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上,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戎珂發布了《中國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研討會還邀請知名學者、智庫專家、業界資深人士,一同圍繞“推動產業互聯網融通應用”開展了學術研討。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戎珂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營造繁榮有序的產業創新生態,發揮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大中小企業和社會開發者開放協作的數字產業創新生態,帶動創新型企業快速壯大。為了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開展了“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的課題研究,并以報告形式發布課題最新研究成果。
《報告》在國內外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背景的基礎上,從產業互聯網的微觀機制、行業洞察和宏觀價值三大視角,對產業互聯網生態做出解構和剖析,對產業互聯網生態在中國數字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深入解讀。戎珂在發布《報告》時指出,健康的產業互聯網生態不僅有助于產業價值網絡中的核心企業實現業務的拓展,也能幫助傳統產業中處于弱勢的企業、創業者根據自身優勢及其互補能力創造出更多價值。因此,核心企業需要更多關注整個生態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共創,在追求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同步解決整體產業生態體系、人才體系及社會責任等諸多問題。
產業互聯網生態的核心企業在生態培育過程中發揮主導、協調和促進作用
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何偉表示,從流程驅動、連接驅動到數據驅動,不同階段背后的核心驅動因素不同。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幫助工業或傳統行業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形成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優化閉環。在數據驅動下,快速感知、敏捷響應、動態優化、全局智能將成為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何偉
《報告》稱,產業互聯網生態的培育,需要遵循VSP理論。產業互聯網生態可以為不同的核心企業提供入口,從而打造自己的競爭優勢。核心企業需要先有愿景戰略(V-Vision),明確自身發展定位,同時能夠吸引并帶領伙伴一起構建生態,打造生態信任(Trust);要有短期和長期的可以針對公司及生態層面的具體解決方案(S-Solutions),包括內外制度設計、投融資、技術、產品/服務方案、人力組織等,最終形成一種融合各類商業模式的商業模式(BM’s BM),即生態型商業模式;要布局培育可以貢獻不同商業模式的生態伙伴(P-Partners),這些伙伴會通過共同挖掘和掌握行業特定的知識(Know-How)來落地生態型商業模式。
《報告》發現,從國內當前的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格局來看,依托于核心企業的不同優勢能力,目前國內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形成了不同的演化路徑和類型。以華為、海爾、騰訊和樹根網絡為例,分別是從連接計算、制造、軟件、運維等不同的角度切入來建立不同范式的產業互聯網。具體來看:華為在連接和計算層面積累了強大的數字技術優勢,可以沿著數字技術維度賦能相關的產業互聯網生態;海爾在制造層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對制造領域產業互聯網的賦能升級;騰訊在消費互聯網深耕多年,有很強的軟件技術,擅長利用相關IT技術進行各類商業模式的創新,并能基于消費場景向行業背后的生產場景進行滲透;樹根網絡在運維層面具備優勢,其商業模式圍繞機器的運維能力展開,并將這種運維能力賦能到相關行業。
《報告》基于對產業互聯網生態的解構和剖析認為,產業互聯網的合作會大于競爭,難以形成壟斷型的超級大平臺。產業互聯網生態是一個巨大的系統,不同類型的核心企業可以通過培育產業互聯網生態打造自己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全球的產業互聯網格局,還是國內的產業互聯網格局,都沒有一家企業具備打通所有產業的能力。因此,在可見的將來,產業互聯網生態將演化出“一米寬、百米深”的競爭格局。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處長李君表示,在“一米寬、百米深”的工業互聯網深耕過程當中,必須攻關的問題是制造資源連接后,對于工業Know-How以及工業運行機理所蘊含工業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處長李君
產業互聯網生態培育有助于支撐“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表示,目前產業互聯網發展面臨著三個挑戰,一是應用場景的挑戰,二是數據的挑戰,三是系統性的挑戰。三個方面的挑戰決定了產業互聯網平臺不可能像互聯網那樣爆發式的增長和發展,不太可能形成廣泛的、共性的所謂大平臺和萬物互聯的產業生態,而是需要一個沉淀、積累、摸索和探索的過程,需要逐個行業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這樣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才能給企業帶來價值,真正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一定是連接上下游或者具備高度關聯性的產業生態,盡管生態規模和體量有限,但是具備更加專精特新的屬性和更大的產業鏈價值,未來將代表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
《報告》認為,產業互聯網生態培育需主要關注產業價值網絡和泛社區網絡。前者指核心企業為實現當前產業價值而建立的直接生態合作伙伴的系統;后者指核心企業為實現未來產業價值所需要的潛在合作伙伴,以及所有支撐核心企業實現產業價值、但又不直接創造產業價值的間接生態合作伙伴的系統。
《報告》發現,產業互聯網生態中的核心企業,基于不同的基礎競爭優勢,結合不同的VSP(生態愿景Vision-解決方案Solution-生態伙伴Partner)生態培育戰略,形成不同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培育方向。例如,騰訊遵循VSP機制,秉持去“中心化”理念,引入多樣化生態伙伴。在產業價值網絡層面,騰訊發布SaaS生態愿景戰略——“千帆計劃”,將“一云多端”的數字基礎能力開放給伙伴,并聯合SaaS伙伴共同打造面向各行業、各場景的產業互聯網SaaS生態。在泛社區網絡層面,騰訊建立云啟產業基地,積極聯合政府、銀行、傳媒和高校等社會資源團體,通過設立補貼、技術培訓、創辦大賽等形式,支持共建產業互聯網生態。
《報告》認為,產業互聯網生態培育有助于支撐“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通過VSP的培育戰略,形成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可以扶持早期的創新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更為綜合的服務體系。除了資金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產業生態資源,助力企業解決從建立品牌到尋找客戶資源,再到市場驗證等一系列初創期難題。例如,騰訊云啟產業加速器截至今年1月已經集聚了AI、SaaS、區塊鏈、云原生四大賽道的283家優秀企業服務公司,覆蓋金融、政務、教育、工業、醫療等眾多行業賽道,總估值超過2983億,其中70%成員企業通過加入騰訊產業加速器的價值運營和資源鏈接,獲得融資助力。今年以來,騰訊云啟產業加速器又新開啟了碳中和賽道。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文娟表示,目前,產業互聯網是處于高研發投入和長周期回報的培育期。很多中小企業對于轉型產業互聯網存在“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現實困境。即使是業內的領軍企業也面臨較多困難。因此,生態建設需要大中小企業共同參與。怎么選擇發展模式來更有效吸引更多中小企業,是下一步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和挑戰。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李剛表示,產業互聯網生態是一個不斷把蛋糕做大的過程,是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共同獲益的過程。產業鏈上中下游平臺與合作伙伴之間是共生共贏的關系。平臺為合作伙伴降本增效,提供經營上的便利;合作伙伴用平臺提供的數字化工具和其他便利創造用戶價值,互利互惠,實現整體價值的循環和提升。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李剛
產業互聯網生態培育有助于中國產業互聯網平臺在全球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
《報告》在分析梳理國內外產業互聯網生態發展的基礎上指出,未來產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的構建和發展水平,將成為衡量一國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前全球產業互聯網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呈現出北美、歐洲、亞太三足鼎立的局面。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副主任韓祺表示,《報告》總結了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產業互聯網培育方式,包括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環節,對我國制定相關政策有一定啟示和借鑒。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副主任韓祺
《報告》指出,盡管中國已經形成全球較大的單一產業互聯網市場,但產業互聯網生態仍處于發展初期。中國產業互聯網生態在部分數字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底層以及運營(OT)技術上還存在很大的短板。慧工云創始人&CEO朱鷹表示,盡管我國的局部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總體上,我們在產業標準化和產業配合協同上還處在低質競爭而非高度協同的階段。
慧工云創始人&CEO朱鷹
《報告》發現,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是行業構建產業互聯網的關鍵要素??紤]到僅靠一家企業或一個行業難以構建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因此,《報告》建議,政府應更好地傾聽行業訴求,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規劃,積極引導產業互聯網生態所需的數字基礎設施投資。
《報告》認為,新時期,政府的引導在產業互聯網生態的出海過程中同樣重要。與傳統企業出海不同,生態型平臺出海涉及的關系更加復雜。生態型平臺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需要足夠多元的合作伙伴共同拓展,也需要相關國際通用性技術標準的協同推進。因此,政府需要更加關注這種生態型平臺的集群出海,并積極參與組織產業互聯網各類數字技術、發展模式的國際標準制定工作。
韓祺表示,《報告》提出構建產業互聯網生態不僅要扎根國內,還要更好地走出去,跟一些國外的生態包括市場主體結合起來,這既是我們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未來一個非常大的趨勢。希望產業互聯網能更好為產業實體服務,形成有行業特點的生態體系。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凱華在圓桌討論時表示,我國不但要通過提高產業互聯網治理能力,如,建立數據要素國家治理體系,推進產業互聯網生態系統建設,實現產業健康、公平、高效的發展,而且要從產業安全的角度,充分利用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推進產業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實現我國產業互聯網核心科技自主發展,突破產業技術的“低端鎖定”,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此外,數據要素是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全球合作,包括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凱華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智能制造實驗室主任朱峰表示,中歐產業互聯網生態各有千秋,特別是在IT技術和OT技術(運營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未來,雙方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共同拉動上下游產業鏈、生態鏈的合作互補。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智能制造實驗室主任朱峰
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張文娟表示,《報告》從數據層面分析了產業互聯網對GDP和就業的影響,對未來經濟走勢分析提供了數據和案例參考。
《報告》測算發現,中國2018 - 2021年產業互聯網的實際增加值逐年上升,分別達到1.818萬億元、1.999萬億元、2.120萬億元、2.397萬億元;2019 - 2021年,產業互聯網對GDP增長率的拉動分別為0.22、0.14、0.30個百分點,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促進GDP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報告》通過測算分析,產業互聯網不僅會在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中成為一大動力來源,而且可以改善就業,同時在區域發展方面,起到減小數字鴻溝的作用:通過空間計量分析發現,中國產業互聯網生態空間集聚態勢明顯,但空間集聚效應在逐年減弱,且產業互聯網不僅在東部地區發展迅速,也逐漸向中西部地區外溢。同時,產業互聯網生態的溢出效應和以往勞動力、技術、資本等因素具有差異,趨利偏好特征較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區域的“馬太效應”。
《報告》結合“十四五”規劃綱要等文件,對產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認為在基準情形下,產業互聯網在2035年會占整個中國GDP的21%左右。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提升,以產業互聯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