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
近日召開的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指出,青年一代是推動全球發展、建設美好世界的主力軍。這一點,在中國近幾年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上得到了印證。
“天宮”覽勝、“嫦娥”奔月、“蛟龍”入海、“復興”飛馳……這些標注世界高度的科技成果背后,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科研工作者。
對一個國家,對一家企業,青年什么樣,未來就什么樣。
這個夏天,1800多名應屆畢業生“入海”,給歷來重視科技創新的海爾注入了青春力量,也透露了海爾38年立于潮頭的秘密:不斷擁抱青年,傳遞創新之火。
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科技人才選擇海爾?在三個“過來人”這兒,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海爾集團董事局大樓
“海爾能把我的設計送到用戶手上”
趙一凡,“95后”,大學畢業直接“入海”,做家電產品設計,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團隊,還在今年拿下了“中國專利獎金獎”。
為什么來海爾?趙一凡給了兩個理由:“小時候看海爾兄弟長大的,而且我喜歡大海。”
“入海”之后,確認過眼神,來對了。“海爾有完整的產業鏈,能把我的設計送到用戶手上,這才讓創新有意義。”趙一凡說。
以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的作品——卡薩帝銀河掛式空調為例,表面看是創新了三棱式造型,其實凝聚了趙一凡和海爾研發團隊在設計美學、出風角度、全屋送風盲區等多方面的考量。
“第一次設計的外觀很顛覆,但頂部進風太少;第二次進風多了,但做出來太厚了……”多次迭代設計方案,只為便于產業化落地,對用戶真正有價值。如果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深耕用戶需求的沉淀,天馬行空的創新確實不容易“瞄準”。為了讓創新成果轉化至產業鏈,海爾和青年科技人才一起,把工作做在了前面。
除了“校準”產業鏈,海爾還提供“墊腳石”。趙一凡介紹,海爾重視年輕科技人才,有定期培訓,可以從不同渠道學習,特別是海爾與國際頂尖設計公司和科研機構有合作,能讓青年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只管勇往直前,因為有人會在身后托舉”
初見曲春柳,你很難想象這樣一位恬靜的“95后”女生,已經在工業設計領域收獲了兩項國家專利。
2020年8月,研究生畢業的曲春柳加入了海爾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COSMOPlat,在智能制造產線輪崗實習。細心的曲春柳發現AOI(視覺檢測設備)存在問題:“AOI顯示器固定在機身上,無法根據人的身高進行調節,而且檢測板在設備里面,每次操作都要打開設備,無法實時監控,也給操作帶來了麻煩。”
曲春柳所在的海爾卡奧斯COSMOPlat創智物聯海云啟團隊
根據卡奧斯的傳統,定崗后的新工程師、技術員可以選擇一位“師父”做科研引路人。
曲春柳的師父王恒,是位有著十幾年工作經驗的結構工程師,他教導徒弟:“看見什么都可以提出反面觀點,感覺還有繼續優化的空間,你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在師父的鼓勵下,曲春柳信心十足地研究如何改進AOI。“剛開始對產品不了解,師父和AOI團隊的前輩們就帶著我,特別細心手把手教我,告訴我應該怎么想,再確定怎么做。我的專利也是在師父和AOI團隊前輩們的指導下申請的。”
為什么認準海爾?在曲春柳看來,師父就是她的“定心丸”,而師父的背后,是海爾對青年科技人才“傳幫帶”的成熟機制。
“我喜歡站在行業前沿的瞭望”
2020年10月,呂凱雄博士走出清華,加入海爾生物。
沒想到,從高校到企業的轉變,對他來說并沒有太多不適應。在海爾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下,他對科研的熱愛有了充分的釋放空間。
海爾生物作為一家科創企業,要保持引領性,就要探索很多未知的領域。呂凱雄就喜歡這種站在行業前沿的瞭望,雖然艱辛,但每走一步都是突破,創新的魅力正在于此。
在科技“無人區”探路,讓呂凱雄選擇了海爾。
“剛來的時候,部門負責人給了我三個課題讓我選,我覺得斯特林最有意思,能做出許多新東西。”
呂凱雄日常科研
各國超低溫冰箱普遍使用傳統壓縮機制冷,但技術本身有很大局限性,而斯特林制冷技術效率高、冷量大、壽命長、綠色環保、結構簡單,是替代壓縮機制冷的新方案。斯特林制冷技術此前主要應用于軍工、航天等領域,美、日等國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進行醫療冷凍行業的商業化探索。而在國內,這一技術還是空白。
科研就是一次次被打敗,再一次次站起來的過程。對于前沿科技,海爾有持續投入的戰略定力,也有寬容試錯的創新文化。經過380余個日夜奮斗,呂凱雄團隊終于成功突破10余項斯特林制冷機控制技術難題。目前,海爾斯特林項目已取得20余項專利。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趙一凡、曲春柳、呂凱雄,他們是海爾青年科技人才的“冰山一角”。目前,海爾員工中,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75%,90后、95后已經成為海爾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產業鏈資源、傳幫帶機制、寬容試錯氛圍,吸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加入海爾,不設限的賽道、全球化的平臺、公平化的機制則是他們選擇留下的關鍵。
今天的海爾,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不設限的賽道。它擁有智慧家庭、產業互聯網、大健康三大主業,擁有海爾、卡薩帝等七大全球化高端品牌和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擁有卡奧斯等生態品牌,任何一個領域的科技人才都可以在海爾找到志同道合的科技伙伴。
同時,海爾還提供全球化的平臺,讓每個有志于科技創新的青年都能與全球一流專家對話。目前,海爾在全球形成了“10+N”開放創新體系,覆蓋五大洲、20余個國家和地區,鏈接超過20萬專家。今年年初,海爾成立了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聚焦綠色雙碳、AIoT/感知與交互、數據生產力等技術方向,凝聚全球創新力量,解決困擾行業的共性技術難題。
回顧海爾38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人的價值最大化”。海爾“人人都是CEO”的“創客制”下,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客合伙人,支持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道:“環境與人才的關系好比是土壤與作物,種子的發育、作物的生長都依賴于土壤。”海爾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做到了引才聚才,人盡其才。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可以確定的是,新時代的青年接過了創新的“火把”,加速跑向“科技強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