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南院心胸外一科曹忠宇手術團隊經過努力化繁為簡,運用先進的醫療設備,通過最新的醫療技術,成功地為59歲患者趙女士完成了精準肺亞段毛玻璃結節切除手術。
在常規檢查時,趙女士從醫生處了解到,自己的肺內長有結節,CT報告中顯示,她的右上肺近脊柱旁得肺部邊緣長有8毫米的磨砂玻璃樣結節,有早期癌癥的可能性。趙女士四處打聽治療方法,聽說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微創效果后,立即動身前往就診。
接診的南院心胸外一科負責人曹忠宇經問診發現,患者的結節雖存在早癌的可能,但從CT數值、結節大小判斷,應屬于萌芽期的階段,不必做大范圍的葉切、甚至段切,同時患者肺功能顯示一般,血糖數值雖經過藥物有所下降,但感染、肺漏氣等術后并發癥概率仍高于一般患者。從專業的常識思考,肺腫瘤的萌芽期小結節尤其是小于1個厘米可以通過對一個楔形切除或從一些復雜的段、亞段切除來完成手術,但此患者涉及的結節因位于偏內側靠近縱隔,常規的術前CT定位較為困難,而一個復雜的亞段手術無疑給手術環節增加肺漏氣的概率,無形中也增加了患者的手術成本。曹忠宇思索著:是否可以有一種手術方式,可以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簡化術式、滿足切除范圍?
術中染色劑注入后正常肺組織為綠色,反染準備切除為灰色
前期經過慎重的討論,由曹忠宇、文韜、王洋醫生組成的手術團隊決定借助三維虛擬可視化重建分析,找到結節所處亞段血流供應的動脈,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熒光”功能顯示出亞段區域,在不離斷亞段根部結構的情況下,將結節準確切除。手術按原計劃只做了4個微孔的穿刺點,通過精細的機械臂和機械手腕分離,尋找結節所在的右上肺S1a亞段的肺動脈供應分支血管。因術前虛擬可視三維的指導讓手術醫生宛如有了“透視眼”,手術團隊手術中可以輕松準確地找到靶血管,經分離后完成彈力皮筋阻斷,隨后,在患者血管里注射吲哚菁綠的藥物,十數秒后肺組織“反染”成功,清晰顯示出S1a的亞段流域肺組織,手術團隊輕松完成此流域肺組織的“段門免離斷”的區域切除,整個手術全程無出血現象,經病理診斷確定為“伏壁生長型腺癌”。在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南院心胸外一科護理組的精心護理下,患者術后第一日下地便可行走自如,換藥時看見切口僅有4個穿刺點,家屬不住對醫生豎起大拇指。
曹中宇介紹道:肺部小結節手術作為胸外科系醫生日常接觸最繁多的術式,本身其類型、位置、病理、大小特點就各不相同。與一些比較大的實體瘤必須做葉切除不同的是,肺部小結節多數往往是原位癌、微浸潤,有一些長徑在1個厘米內的小結節其實并不需要通過復雜的術式完成手術。臨床上最為便捷簡單的一種,是借助術前CT定位,在患者的肺部組織上打染色劑、“定位勾”等做好“標記”,手術中醫生們會根據標記進行一些簡化切除。但并非所有部位上結節都適用,一些結節位置會出現靠近內側、臨近縱隔、處于肺尖、靠近膈肌等情況,有時一些定位之后還會出現染色劑暈開、定位勾脫落的情況,這時候,手術醫生往往需要依靠經驗,以及精湛的技術做一個區段切除或者亞段聯合等復雜技術來確保結節徹底被切除。這無疑增加了術中風險,提高了術后并發癥的概率、也加大患者的手術經濟成本。此次通過三維虛擬重建,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多功能輔助下,術中精準分析并準確找到結節所處血管流域組織,不必離斷段門血管氣管,可謂既“精”且“簡”,也讓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成為黑龍江內早期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之一。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南院心胸外一科本著醫者仁心的理念,通過新技術和新項目,多方位、多手段地創新診療規程,制定個體化診療,把患者的切身感受放在首位,提高患者診療過程的舒適程度,這些都是患者的需求和希望,也是胸外科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