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易生活
近年來,虛擬偶像似乎已逐漸從二次元圈走出,成為了各互聯網廠商探索 " 新業務 " 時的必備選項。但顯然虛擬偶像的 " 吃香 ",自然少不了 " 元宇宙 " 這一概念的助推。
不過如果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事實上 " 虛擬人 "、" 數字人 "、" 虛擬偶像 " 等概念,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現,源于日本,并且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
日前,微博動漫宣布啟動 " 超元星計劃 ",在這一計劃中,微博方面將與業界合作孵化更多的虛擬偶像 IP,并對招募的虛擬偶像提供全方位扶持。據悉," 超元星計劃 " 合作方有樂華娛樂、咪咕、VSPN 等運營機構,也有諸如燃也文化、十二棟文化等形象開發機構,以及 STEPVR、蔚領無界等技術類相關企業。
此外,微博方面不僅要支持孵化虛擬偶像 IP,還會邀請諸多娛樂明星、平臺大 V,與虛擬偶像通過連麥、合唱等形式組成一場 " 虛擬偶像夏日公益歌會 "。而這種虛實結合的形式,此前就已被廣泛應用在各類晚會中,比如洛天依與歌手劉宇寧就曾在央視元宵晚會中合作。
不難發現,微博方面有意孵化和吸引更多的虛擬偶像,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其天然承載了虛擬人與現實用戶互動的關系。早在 2020 年,樂華娛樂與字節跳動聯合推出的虛擬偶像女團 A-SOUL 在出道之初,便以微博、嗶哩嗶哩(下文簡稱為 "B 站 ")為主要陣地,與粉絲進行交流和互動。而經過了近兩年的運營,A-SOUL 團隊及其成員的微博粉絲數量累計已超過 800 萬,全網粉絲數已超過了 2000 萬。
另一方面,對于微博來說,除了承載用戶和虛擬人之間的社交關系、使得虛擬人能夠形成更為健全的 "IP 屬性 " 外,微博動漫方面還打算為明星藝人推出虛擬身份,而這樣的嘗試在業界其實也已屢見不鮮。
比如此前百度就打造了國內首個可交互、超寫實的 " 龔俊數字人 ",從外貌到神態都高度還原,同時在 TTS 語音能力的加持下," 龔俊數字人 " 唱歌與說話的聲音也全部由 AI 合成。據了解,這類 AI 數字人更類似于虛擬助手,將能夠在客服、傳播、營銷、社交等領域廣泛應用。
這樣的潮流顯然也能便于明星藝人在外部環境的制約下,解決活動范圍限制的問題。例如近日 K-POP 女團組合 BLACKPINK 就將與《PUBG》合作,在游戲中舉行名為 "The Virtual" 的首場線上虛擬演唱會。而微博作為明星、藝人的聚集地,嘗試更多形式的可能性,反過來或許也能幫助這類用戶打造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顯然,無論是已經取消的明星超話榜,還是娛樂排行榜、超話社區,以及扎根多年的明星藝人資源,都已經使得微博的追星氛圍極為深厚。然而這并不代表 " 虛擬偶像 " 能夠復刻這樣的成功,或是讓更多用戶為之買單。
此前在推出 A-SOUL 計劃之初,樂華娛樂總經理杜華所聲稱 " 她們是永不塌房、能 24 小時工作的完美偶像 ",事實上并沒有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就在今年 5 月,A-SOUL 官方賬號宣布旗下成員 " 珈樂 " 進入 " 直播休眠 ",而圍繞 " 珈樂 " 背后 " 中之人 " 的討論也引發了諸多關注,更是掀起了其部分粉絲群體在微博聯合抵制字節跳動及朝夕光年壓榨 " 中之人 " 的舉動。
事實上," 中之人 " 指的是操控 Vtuber(虛擬主播)進行直播的工作人員,也泛指任何提供聲音來源的幕后工作人員。在現有技術下,虛擬偶像并不能完全獨立于 " 中之人 "、運營人員所提供的臺本存在。
根據樂華娛樂的招股書顯示,2021 年虛擬藝人所屬的泛娛樂業務模塊收益增長 79.6%,達 3790 萬元,由于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這一業務的毛利率也同步走高,已從 2020 年的 56.5% 增至 2021 年的 77.7%。此外據安信證券預計,A-SOUL 還貢獻了約 1700 萬元的增量收入。
而 A-SOUL 此前的爭議主要是圍繞 " 中之人 " 的待遇展開,對于投注了大量情感的粉絲而言,當 " 發現‘中之人’的待遇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 后,或許并不比明星出現負面消息時所受到的傷害小。但對于虛擬偶像背后的公司而言,更為重要的顯然是虛擬偶像的變現能力。
更進一步來說,在虛擬人直播領域,B 站今年正式推出的 " 虛擬主播 " 分區里,虛擬主播數量已超過 3 萬。目前,微博的原生虛擬偶像還無法與 B 站正面競爭,因此其選擇與娛樂公司、相關企業進行合作,顯然也是試圖在這一賽道取得更好的成績。但相比于二次元氛圍更濃的 B 站,微博動漫能否聚集更多 Vtuber 愛好者、或是吸引更多用戶關注虛擬偶像,都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對于目前國內市場的這一賽道而言,參與者無非也是看中了其背后的市場前景。據量子位在《數字虛擬人深度產業報告》中預測,到 2030 年,我國數字虛擬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 2700 億元。
但目前一些面向 C 端的虛擬偶像,并不像初音未來等主打語音合成技術,也沒有海外虛擬主播公司 Hololive、彩虹社漸趨成熟的運營模式,同時在還離不開 " 中之人 " 的情況下,在 " 養成 " 過程中需要保持人設的穩定或許也并不容易。并且隨著參與者的紛紛加入,根據 DT 數據顯示,B 站、微博、小紅書等平臺的虛擬偶像都已面臨著熱度減退的問題。
其實拋開技術方面的差異,虛擬偶像仍是以內容為生、流水線上的 " 產物 ",其獨特性往往也會隨著時間、內容豐富度的增加,才能在粉絲群體中形成更為鮮活的形象。
歸根結底,虛擬偶像業態還遠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如今尚處于被較小眾圈層接受的程度。而虛擬偶像和明星藝人的商業模式,暫時還離不開粉絲經濟。因此與其說虛擬偶像是完美的存在,不如說是其背后企業對 IP、內容長期且出色的運營能力。但無論是觀眾對其的接受度、還是本身的智能程度,以及持續的內容產出能力,顯然都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