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與工信部共同推出的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正式開播,一幅“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全新圖景,在全國人民的眼前徐徐展開。
記者將用近兩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國16個省市區的智能制造工廠車間,先后走進三一集團、江南鑄都等依托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的數字化典范,系統報道我國智能制造的最新技術裝備和成果,展現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活力和內生動力。
接下來,跟著央視記者的腳步,看工業互聯網如何助力“智造中國”騰飛!
● 鋼板進,整車出!最快4分鐘下線一輛重型卡車
《智造中國》第一站走進湖南長沙,記者探訪了三一集團的重卡智能工廠。
記者坐在一輛無人駕駛的大卡車上,這輛卡車就是在湖南三一重卡的超級工廠里誕生的,已經實現了超過10000公里的測試。這個工廠面積相當于31個足球場的大小。整個工廠的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可以實現“鋼板進,整車出”,最快4分鐘就可以下線一輛重型卡車。
卡車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呢?進入工廠,自動化沖壓生產線把一塊塊的鋼板塑造成各種形狀,即車頭的零部件。AGV小車是工廠的搬運工,它們串聯起生產的各個環節,每天把10萬個零部件送到指定位置。
接下來是焊接,大小不一的零部件,會在一條長達196米的焊接線上,由184個機器人接續作業,環環相扣,經過4500個焊點的淬煉,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駕駛室車頭。
下一個環節是涂裝。車頭會被送入涂裝車間,29個機械臂正在工作,有的負責自動擦身,有的負責開門,有的負責噴涂。大約十個小時作業之后,車身換上不同顏色的外衣,就會來到內飾車間,儀表盤、方向盤等都在這里完成安裝。
這些看起來順暢的操作,背后都離不開智慧大腦的控制,也就是一塊智慧大屏,它是一個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屏上的數據來源于工廠里每一臺實時運作的設備,樹根互聯為三一重卡進行工廠設備的互聯,以及水、電、油、氣四表的能耗采集,將工廠的運作狀態以實時數據上傳至根云平臺,并基于根云平臺進行數據分析,最終大家可以通過數字大屏看到所有的生產流程,讓一切制造盡在掌握。
要完成一臺整車的下線,還需要經過最后的組裝生產線。整個生產線支持柔性定制,完全按照需求來進行個性化生產。目前,這個生產線已經下線了400多種不同的車,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新能源的重型卡車。
可以說,從這個智能工廠里走出的每一輛卡車,奔跑在全國各地的公路網絡,都在感知著中國經濟的呼吸與脈搏。而這背后,是中國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轉型與升級。
●賦能企業摸清排放“家底” 邁向綠色制造
嘉禾縣的鑄鍛造行業有著1000余年的歷史,是中鍛協、中鑄協授牌的“中國鍛造之鄉”和“江南鑄都”。
在湖南省嘉禾縣的一家金屬鑄件企業——嘉禾宏盛制造有限公司,不久前剛完成一項技術升級改造。這家企業主要生產汽車模具、數控機床中的關鍵金屬鑄件,加工過程對于電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宏盛每年在電力方面的花費大約在1,000萬元左右,占到了總生產成本的一半。攜手樹根格致(樹根互聯的全國區塊鏈業務總部)進行改造后,車間里所有的生產設備都安裝了智能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能耗數據并上傳網絡。
宏盛董事長蔣斌表示:像我們身后這一套消失模生產線的話,總功率是500千瓦,我們一天的話用電量大概是5,000度,原來是靠我們的電工,每天定時定點的到我們的配電房里面去操作的數據。后期我們的話就安裝傳感器,對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并把這個數據實時上傳到這個區塊鏈平臺里去。
像這樣的鑄造企業,在整個湖南嘉禾縣有116家,為了促進這個行業實現低碳轉型,當地政府投資400多萬元引入“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共享鑄造高質量發展創新平臺,對其中10家鑄造企業進行首批改造升級。企業的能耗數據上傳到工業區塊鏈平臺之后,平臺首先對不同計量單位的數據進行轉換,統一成二氧化碳排量這一計量單位,然后進行核算分析。
樹根格致營銷總經理張之善表示:我們可以實現企業車間工作中心產品多維度的一個碳排放的一個核算。通過區塊鏈實現數據采集和核算過程的上鏈存證,實現了數據的采集真實、核算準確,為企業構建了碳監控管理體系。
在湖南長沙三一18號工廠,已經通過區塊鏈平臺等技術手段的數據監控和分析開始了精準的碳減排。
記者為大家實地考察了18號工廠的天光頂棚,它巧妙地利用自然光來實現了整個廠房的照明,減少照明方面的能源消耗。而且這個頂棚上面還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每發出一度電就可以為整個廠房的碳減排,做出一點貢獻。目前這個廠房有30%的電力就是通過太陽能光伏板的發電來提供的。而未來,這個產線還會進行更多的節能降碳的技術改造,可以推動著這個廠房向著碳中和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