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熱點科技
1972 年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Spacewar》比賽,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電競比賽,這場比賽之所以選在斯坦福大學,是因為只有斯坦福大學實驗室里的計算機可以運行《Spacewar》。如今隨著科技與游戲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在 PC 上能夠輕易玩到各種游戲,各種電競賽事也層不出窮。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挑戰新的記錄,硬核的游戲玩家以及職業電競選手對于電競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競顯示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那么電競顯示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
從 CRT 到 LCD,艱難過渡
2000 年,首屆世界電子競技大賽成功舉辦,那時候 LCD 技術也已經進入臺式顯示器領域,然而電競游戲玩家使用的大都還是 CRT 顯示器。CRT 顯示器大家都知道,體積大有輻射抗干擾能力也差,但是為什么電競選手還是更加熱衷使用 CRT 顯示器呢?這就不得不說到 2000 年左右,以《半條命》、《反恐精英》為代表的 FPS 游戲大火,讓電競玩家對于顯示器的刷新率以及響應時間有高的要求。
LCD 顯示器需要利用液晶分子扭轉控制光的通斷,而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早期 LCD 顯示器的響應時間要達到十幾二十毫秒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比甚至 1ms 都不需要的 CRT 顯示器要長的多,所以也更容易出現動畫拖影的問題。另外早期 LCD 顯示器一般刷新率也就 60Hz,相較于 CRT 顯示器的 100Hz 刷新率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早期更多職業電競玩家還是更青睞 CRT 顯示器。
不過很快響應時間這一問題就被解決了,屏幕廠商們推出了 TN 面板的液晶顯示器,可以達到 1ms 的響應時間,從此 1ms 也成為了許多電競顯示器的宣傳賣點之一。但是,有得到也就有代價。TN 屏雖然響應時間很快,但是其只有 6nit 色深,并且可視角度也更小,偏多一些角度觀看屏幕,屏幕就會偏色泛白。
隨著 LCD 技術的一步步發展,屏幕廠商們又帶來了 IPS 與 VA 面板的顯示器。IPS 面板的顯示器相較于 TN 面板顯示器在色彩以及可視角度等方面要有更加優秀的表現,特別是多角度觀看屏幕,色彩一致性會好很多,但因為 IPS 顯示器需要更多的背光燈來提高亮度,因此很多做工一般的 IPS 顯示器往往會出現漏光的情況。VA 面板的優勢則是在更高的對比度,基本不會出現漏光的情況,不過響應時間表現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IPS 后來又發展出來 Nano-IPS 與 Fast-IPS 面板,前者的色彩更加艷麗,但是畫面對比度更低,而 Fast-IPS 則在色彩、對比度以及響應時間之間做到了更好的平衡。Fast-IPS 的電極排布和液晶分子的排列和普通 IPS 基本一致,但是它是通過降低液晶層的厚度、加強電壓的方式實現了更快的響應速度,可以達到 2~5ms 左右的響應時間,雖然還是比不上 TN 面板,但對于普通玩家來說已經足夠,而且 Fast-IPS 面板在色彩表現上相較于 TN 面板有著明顯的優勢,也更適合日常其它場景下的使用。
而 VA 面板也衍生出來 MVA 與 PVA 兩種面板,其中 PVA 是直接改變液晶單元結構,讓顯示效能大幅提升,后續 PVA 還發展出 S-PVA,它極大地改善了 VA 面板的可視角度以及響應時間,并且保持了較高的對比度也能夠實現較高的亮度。如今在一些高端電競顯示器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 VA 面板的產品,比如三星 Odyssey Neo G8 電競顯示器,4K 分辨率下刷新率也達到了 240Hz。
雖然各種面板的液晶顯示器各有優缺點,并不是盡善盡美,但液晶顯示器的發展逐漸全面取代 CRT 顯示器。液晶顯示器在響應時間以及刷新率等參數上也不斷突破,如今 1ms 的響應時間以及 144Hz 的刷新率成為了電競顯示器的及格線。
從高刷到告別畫面撕裂卡頓
時間來到 2009 年,明基與 ZOWIE 共同開發了業內首款專業電競顯示器—— XL2410T,這款顯示最大的亮點是提供 120Hz 的刷新率并且響應時間也只有 2ms。120Hz 的高刷新率是一般顯示器的兩倍,對于游戲流暢度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之后,越來越多地顯示器廠商開始把 " 電競顯示器 " 當做獨立的品類去打造,市面上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高刷新率顯示器,如今 144Hz 已經非常常見,而 240Hz 也不在少數。
但除了高刷,彼時的游戲玩家還常常會在游戲中遇到畫面撕裂與卡頓的狀況。為什么會出現畫面撕裂卡頓的現象呢?因為顯卡渲染畫面的間隔如果與顯示器刷新間隔不同步,那么呈現給玩家的畫面就會出現撕裂的現象,比如屏幕上方的畫面與下方的畫面不一致。V-SYNC 垂直同步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垂直同步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垂直同步技術會帶來更高的延遲,并且在玩一些 3A 大作時,如果顯卡渲染幀率低于屏幕幀率,雖然實際的幀率可能滿足流暢度,但 V-SYNC 會將錯過同步幀的畫面丟棄,而帶來畫面卡頓的視覺體驗。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3 年英偉達推出了 G-SYNC 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在顯示器中內置了一顆可以與 GeForce 硬件通訊的芯片,它自帶緩存可以協調顯示器與顯卡之間的數據同步。支持 G-SYNC 技術的顯示器可以根據顯卡的性能而自動調節刷新率,當顯卡渲染畫面延遲大于 16ms,顯示器也會自動延長刷新延遲,避免像 V-SYNC 一樣會帶來的視覺卡頓。有英偉達的地方就有 AMD,AMD 不久后也推出了能夠實現相同效果的 FreeSync 技術。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的電競顯示器產品很多都支持 G-SYNC 或 Free-Sync 以消除畫面卡頓或撕裂的現象。實力更為出眾的顯示器大廠也有走自研道路,推出自家的畫面防卡頓與防撕裂技術。
為游戲場景帶來更多專屬優化
除了更高的刷新率、更快的響應速度,玩家還需要什么?自然是更好的顯示效果,不過不同于專業顯示器提供的更高色域和更準的色彩表現,電競顯示器需要的顯示效果往往更取決于游戲內容。所以除了分辨率、亮度的提升,顯示器廠商還開始推出針對不同類型游戲的顯示模式。比如 FPS 游戲模式下的 FPS 模式,可以讓顯示器優化屏幕顯示的亮點以及對比度,提高可視度,讓玩家在昏暗的場景中可以更快發現敵人;另外還有針對射擊類游戲中的準星輔助瞄準的功能,能夠讓玩家更快地鎖定目標。
近些年電競顯示器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潮流就是曲面屏的流行。相較于普通的平面顯示器,曲面顯示器可以帶來更好的環繞式觀感,無論是觀影還是玩游戲都可以提供更加沉浸的觀感,特別是在一些游戲中,超寬曲面屏更是能夠實現普通平面顯示器無法實現的功能,比如在地圖上提供更多的視野,讓玩家能夠占到先機。
不過在部分游戲中,曲面屏也有其弊端,因為曲面屏雖然能夠提供更沉浸的視覺體驗,但往往也對玩家的走位預判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在比較重要的競技大賽中,目前還很難看到曲面顯示器的身影。
此外為了照顧到更多游戲主機玩家,現在一些高端電競顯示器也開始配備 HDMI 2.1 接口,在與 PS5、Xbox Series X 等主機配合使用時,可以實現 4K/120Hz 畫面的輸出,并支持 VRR 可變刷新率等特性。
2018 年,微星還發布了全球首款 RGB 燈條電競顯示器—— Optix MPG27CQ,底部設計的五個 RGB 燈條可以同步顯示當前游戲狀態,比如彈藥數、血條、爆頭數等等。如今電競顯示器上的 RGB 燈光更多是給游戲玩家營造電競氛圍感。一些深耕游戲電競行業的大廠,比如華碩、雷蛇等廠商,還推出了燈光同步的功能,打造自己的燈效生態體系,電競顯示器也可以和鍵鼠、顯卡等設備一起組合展現不同燈效,很受玩家的歡迎。
專屬的游戲模式、輔助功能、曲面屏、HDMI 2.1 以及 RGB 這些功能的加入,讓游戲玩家能夠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展現出了與普通顯示器的性能差距,電競顯示器這個概念如今已經深受廣大游戲玩家的認可。
寫在最后:
如果回顧電競顯示器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電競顯示器從面板響應速度、刷新率到顯卡同步、游戲模式、輔助功能、曲面屏、RGB 等功能,都是相較于普通顯示器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能夠為游戲玩家帶來更佳的游戲體驗。不過電競顯示器的發展也離不開顯示器行業的革新與進步,護眼、人體工學設計等功能更是與普通顯示器同步發展。
未來電競顯示器必將還會在刷新率、響應時間、分辨率等方面繼續提升,而在面板技術上,隨著產業的發展成本降低,Mini LED 以及 OLED 或許也將向電競顯示器的中高端市場進一步的普及。
最后,電競顯示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游戲行業的發展風向影響,比如 VR/AR 游戲的發展,在未來也許會對電競顯示器帶來更多的挑戰,但同時也有挑戰之中也存在機遇。電競顯示器也可以在裸眼 3D 技術方面進一步發展,成為 AR 游戲中影響體驗的重要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