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開車,最困難的是哪個部分?
不是擁擠的交通、不是錯綜復雜的路口、甚至不是蠻橫無理的夾塞兒,而是停車。
停車的難相信大家都體會過,高達8000萬的車位缺口,讓找車位本身就變得十分困難,據數據顯示,有超過25%的駕駛者表示曾經因爭搶車位而與他人發生爭執;同時各種非標準的狹窄、奇葩車位無時無刻不在考驗人們的駕駛技術,就算經歷千辛萬苦停好了車,也極有可能面臨在偌大的車庫里、大海撈針式的尋車,以及關注數個公眾號后才能順利繳費出庫的繁瑣流程。
于是乎”今天不開車,沒地方停。”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停車場景(即自動泊車)也成為消費者期待最先實現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場景。
完美的泊車 需要幾方協同?
要想實現一次完美的自動泊車,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兩方協同——車和停車場,
先說車的問題,車位狹窄深深的考驗著司機們的停車技術。而最早普及的泊車輔助系統叫做APA自動泊車。 在汽車低速巡航時,使用超聲波雷達感知周圍環境,幫助駕駛員找到尺寸合適的空車位,并在駕駛員發送泊車指令后,將汽車泊入車位,全程都需要駕駛員在車內手動干預,并且準確度和識別率不盡人意。
隨后出現的是將泊車與道路、手機結合的第二代RPA遠程遙控泊車,帶來了更好的車位識別能力,同時很多車具備手機啟動泊車功能,在車外不遠處使用手機發送泊車指令,控制汽車完成泊車操作。比如吉利、上汽、本田等車端智能玩家們,目前都采取這樣的方式。
但在市場上,由于車位難找、泊入率、遙控距離等問題,RPA的用戶真實使用率也不高、產品的體驗感較差,同時車輛也無法完全“脫手”,離用戶心中的完美泊車相去甚遠。
在場端,目前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應該是ETCP、捷順等停車場服務商,他們通過藍牙物聯網技術對停車場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車位的空忙閑智能管理和自動化停車費結算,劣勢也相對明顯——系統封閉、各自為政。為了搶奪市場占有率、這些服務商往往對車場采用壟斷式的合作模式,同時缺少車端的加入,即便系統再完善,也只能實現場端的泊車體驗部分優化。
打通車端+場端、實現智慧停車生態閉環
消費者心中的自動泊車,是有專業的代客泊車解決所有的問題:當你下班后疲憊的駕駛車輛去一個大型商業體赴宴,出發前就可以提前了解一個附近停車場的相關情況,并選擇一個作為導航的終點,進入停車場后無縫切換,可以直接在商圈門口下車,吃飯、看電影,最終再召回車輛、無感支付順利出庫。
而要實現這些,勢必需要打通車端+場端。
AVP這一技術路線,就打通了兩方,主要包括車端智能、場端智能、車場協同。由車承擔感知、定位、規劃、控制等全部功能,場端智能是指由場端負責感知、定位、決策等,車輛僅負責運動控制;車場協同則是車和場各自負責部分感知和定位功能,車輛負責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同時又由統一的云平臺負責車位分配和停車路徑規劃。車輛基于高精地圖和自身的能力,可以導航到非固定車位并自主泊入,相比其他泊車系統,AVP能更切實地解決用戶的痛點。
當然,目前AVP仍處于發展階段。代表性的企業威馬汽車,剛剛上線的威馬“智慧停車”功能,初期用戶提供出發前目的地停車詳情查詢,包括地址、開放時間、收費、車位空閑等信息,支持覆蓋全國7000個停車場車位空閑數、收費標準等相關信息。
根據威馬官方的描述,這個功能最終會實現為出行路線智能規劃與導航,停車場室內高精地圖導航,自主泊車及反向尋車功能,以及離場時的無感支付。打通停車中的每一環,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滿足消費者對于“無感泊車”的所有幻想。
APP+AVP用最快速度落地“智慧停車”
值得一提的是,威馬這一套“智慧停車”系統采用的是APP+AVP的模式,依然將停車場查詢、導航等功能放在手機APP端。放在整個大背景下去看,當下大量燃油車及非智能電動車的車機導航存在離線更新慢、收費昂貴、信號覆蓋弱等問題,人們日常出行依舊習慣用手機端導航,數據顯示,移動互聯網用戶人均每日APP在線時長超過5小時,手機仍是用戶日常使用重心。
同時盡管當前車機迭代速率相對以往已經明顯提升,但相較于APP的迭代速率及研發難度仍顯高昂。在這個背景之下,用更快的速度實現完整的智能泊車,使用APP+AVP替代部分車機功能滿足用戶需,同時加速車機智能研發迭代,的確是最優解。
此外在APP+AVP的模式下,用戶對于APP的高頻率使用,能夠進一步提升威馬與10W+用戶之間的黏性,也有利于威馬汽車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與用戶體驗,在用戶運營的層面上又實現了雙贏。
截止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七年位居全球第一,已經實現了“上半場”的小勝利,對于“下半場”的賽道,智能網聯是公認的關鍵詞。作為自動駕駛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自動泊車對于提升用戶體驗和彰顯品牌研發實力都意義深厚,如今構建了泊車生態閉環的威馬已經呈現搶跑趨勢,未來這條賽道上還會有哪些精彩時刻,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