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產品的發展史
“BI”的概念提出于1996年,全球最專業權威的IT研究咨詢公司Gartner將其定義為: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BI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發到企業各處。
隨后,一大批BI廠商在歐美市場誕生,其主要特征是通過專業的IT系統,由IT人員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提供數據結果。
至2000年左右,第二代BI產品開始出現,其特征是將原本復雜的數據轉變為圖形,因此數據可視化成為了當時BI產品的主要特征。我國第一批BI企業也在這一階段誕生,其服務形式是為企業提供報表工具。
2012年,以永洪科技為代表的新一代BI廠商在國內崛起,其特點是部署周期短、操作簡單等,自助式、探索式成為了BI產品的建設重點。自此,業內將BI產品劃分為“傳統BI”和“敏捷BI”。
產品發展背后是技術和需求的轉變
為什么傳統BI很難實現真正的數據賦能業務增長,驅動科學決策?其原因在于傳統BI的架構、理念和模式很難讓全體員工在業務中真正應用數據。
傳統BI的特征是“面向IT的報表工具”,也就是說,報表的開發與制作以IT為主導,其原因是傳統BI的技術門檻高,操作難度大,需要專業的人員才可完成數據的分析與洞察。
敏捷BI的特征是“面向業務人員的可視化分析”,通過降低系統門檻,實現快速部署、快速應用、快速迭代,操作簡單,系統自動處理數據,所有分析過程可視化,從而實現以業務為主導的數據體系。
使用角色的轉變,帶來了數據賦能業務效果的改變。在BI產品應用過程中,傳統BI的流程是由業務人員提出需求,IT人員制作報表提供給業務人員使用,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在于溝通過程中存在理解偏差,報表經常存在不符合業務人員需求的情況;另一方面導致業務人員只知數據結果,不知根本原因,數據應用效果差。
敏捷BI的自助式分析模式,其簡單易操作的屬性,可以讓業務人員通過拖拉拽的方式完成數據分析,并進行“究其原因”的探索式分析,在減少反復溝通測試成本的同時,讓業務人員可以真正通過數據提升業務效果。
BI產品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數據賦能業務增長,而敏捷BI則使這一進程更加低成本、快速、便捷、高效,真正有效果。
產品分析:什么才是真正的敏捷BI?
首先,一款優秀的敏捷BI產品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
第一,企業內部不止一個業務系統,需要結合所有的數據進行分析,如何對接多個業務系統的數據?
第二,對接了多個業務系統后,想要關聯數據進行處理,該如何做?
第三,敏捷BI面向業務人員,那么分析手段是否足夠簡單易用,能讓業務人員快速上手?
第四,當業務人員做好分析報告之后,報告中的數據能不能快速聯動,得到數據的見解?
第五,如果明細數據達到千萬甚至是億級別的數據量,性能怎么保證?
第六,敏捷BI大規模應用后,會有許多業務人員參與使用,那么權限應該如何管控?
永洪科技是國內敏捷BI的引領者,連續五年獲得中國敏捷BI領域第一名。永洪一站式大數據BI平臺,通過一個平臺解決以上所有問題。有全方位的數據源接入能力,輕量級數據處理手段,靈活拖拽實現數據報告制作,實時數據自服務探索分析,獨一無二的高性能計算引擎,安全可靠的企業級管控體系。
1、用一個平臺解決所有問題
傳統BI通常將報表和數據分析處理模塊拆分,沒有將數據分析整個流程的產品模塊集成于一個平臺上,導致在部署、操作方面成本較高。這個問題是在產品架構初期規劃錯誤而造成的。
永洪BI在產品設計初期便以業務需求視角出發,以“一站式”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使用純B/S架構,讓數據在平臺上順暢流動。
永洪BI的一站式架構分為三層,包括頂層的數據展示,中間的數據分析,以及底部的數據建模。涵蓋了從數據連接開始一直到數據處理、數據生成報告,再到最終的數據展示的全流程業務架構。
將數據源進入到數據建模模塊里做數據整合、準備以及一定的ETL 清洗,當數據量較大時,可以把數據放到數據集市里,以分布式計算、列存儲等方式對數據進行加速,能夠做到億級別數據秒級響應。
當數據準備完畢之后,來到中間這一層對數據做分析,例如管理駕駛艙、復雜報告、填報等,在前端的制作頁面做可視化分析。做完報告后,可以進行各種交互分析,比如縮放聚焦、筆刷聯動、多維篩選等等,同時也可以針對這些數據做AI增強分析,比如數據問答、數據洞察、數據解釋,或者結合R/Pythan做拓展分析。
這些操作完成后,就到頂層數據展示,可以通過餅圖、柱狀圖以及傳統復雜表等等把處理完成的數據進行呈現。最終呈現結果可以在PC、大屏、移動端上無縫展示。
2、輕量級分析手段,實現自助分析
真正做到面向業務人員,首先需要降低產品的學習和使用難度,讓零基礎的業務人員也能實現自助式分析。
永洪BI提供可視化流程數據建模能力,可快速完成表和字段的轉義、異構數據源關聯、多粒度表達式、數據脫敏、異常數據過濾、維度度量擴展、缺失值填充、去重、拆分列、范圍分組、格式轉化、自循環列等一系列操作,提高數據質量。業務人員通過簡單的點擊、拖拽等動作,即可完成制作報表、數據分析,實現數據分析全員化,人人都是數據分析師。
同時,“數據可視化”不等于“可視化分析”。許多企業將數據應用等同于數據可視化、數據報表,這便導致過去“拍腦袋的經營決策”思維定式還在延續,無論是業務人員還是管理者,依然以自身視角查看、解讀報表,再根據自身經驗做出決策,數據只起到了對于決策的少量輔助功能,數據價值沒有真正發揮。
永洪BI的自服務數據集能力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形式,讓用戶對數據做進一步的處理和分析,通過數據洞察真正了解數據背后的業務問題,及時調整業務。
3、AI增強分析讓業務人員輕松實現數據洞察
從傳統BI到敏捷BI,BI產品不再只是一個查看數據報表的工具,而是可以基于數據了解業務結果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數據性的解釋,進而實現業務洞察和預測。
一些傳統BI中也加入了AI功能,其問題在于僅支持一些簡單預測,或是僅有部分數據分析模型,甚至只是具有相關模塊卻無應用場景,導致無法落地使用。造成AI應用程度低原因之一是使用難度大,沒有從業務人員的角度構建,導致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專業人員進行建模和應用,賦能業務效率低、效果差。
永洪BI的AI增強分析模塊,以“AI平民化”為理念,可以全流程可視化建模,降低AI應用門檻,讓AI應用走進業務,讓業務人員上手更簡單。其中內置了5種類型,14種插件化算子,可以滿足常用分析場景,使AI深度分析與BI數據可視化深度融合以實現聯動分析:
數據問答可以讓用戶使用文本輸入問題,系統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自動展示答案;
數據解釋可以對數據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自動統計和分析,比如從不同的因素分析部門員工離職的原因,找到影響較大的原因作為數據分析參考;
數據洞察則自動給出用于發現業務數據增長、減少的原因,比如發現西部市場比南部市場銷售增長,就可以一鍵選擇數據洞察,發現背后的原因。
4、大數據量處理能力讓分析更敏捷
隨著企業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量,大數據量的處理能力成為了衡量BI產品是否敏捷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傳統BI的數據庫中,一旦數據量超過了億級別,BI產品前端展現的計算如果下推到數據庫,響應速度就會出現問題,導致數據處理緩慢甚至崩潰,用戶體驗極差。
針對這一問題,永洪BI自主研發了VooltDB高性能計算引擎,擁有列式存儲,分布式計算等技術,能夠實現億級數據秒級響應,并且得到了多家全球性大型集團企業的應用與實踐。這也是各個大型頭部企業將永洪BI作為集團級的數據分析平臺的原因之一。
5、敏捷可靠的企業級管控體系
當大量業務人員開始進行數據分析、報告制作和數據洞察時,便需要敏捷的管控體系,以實現數據安全應用。
永洪BI有一套安全可靠的企業級管控體系,主要分成兩大塊:一是功能權限,二是數據權限。
功能權限可以控制用戶的不同功能模塊的訪問權限,例如有的用戶只能查看報告,有的用戶不能鏈接數據源等,也可以控制用戶的下載權限、修改權限等,精確到按鈕級別。
數據權限可以控制到報告的數據級別權限,分為行權限和列權限,行權限能做到同一張報告有全國的數據,不同區域的用戶只能看到自己區域的數據。列權限能做到控制敏感字段的權限,可以單獨控制某些用戶有無查看權限。
同時永洪BI還能實現報告的LDAP集成、異常預警、報告水印、安全審計、平臺安全等功能。
總的來說,作為國內敏捷BI的引領者,永洪BI的特點是“面向業務人員的可視化分析”工具,其目的在于通過簡潔易用的產品,讓企業全員具備數據分析和洞察能力,真正做到數據賦能業務,實現數據驅動決策。
未來趨勢:數據應用橫向拓展、縱向深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中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到39.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共識,諸多企業將重心放在數據的有效應用,釋放數據價值,讓數據可以有效賦能業務增長,提升經營發展質量。敏捷BI解決了傳統BI數據應用成本高、層次淺、范圍窄等問題,極大的提升了數據賦能的范圍及應用的深度,也獲得了更廣泛的市場前景。
未來,敏捷BI廠商在提升技術能力的同時,需要圍繞企業實際業務場景,聚焦“面向業務人員的可視化分析”,深入洞察業務人員的數據分析需求,解決業務人員在數據分析全流程中的痛點與難點,一方面橫向拓展使更多企業和人員可以低成本、便捷的實現數據賦能業務,另一方面通過可視化分析、AI增強分析等,讓數據應用更加深入,挖掘原因、洞察趨勢、科學決策。以此,真正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綻放數據應有價值。